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国系列 > 《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1986年8月)
国土系列连载

《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时间: 2019-07-21信息来源:国家计委 1986年8月6日 作者:国家计委国土局 责编:qgy

第一章    中国国土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国土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国土辽阔,陆海兼备,自然条件多样。我国陆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领海和内海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应归属我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大陆和岛屿海岸线长32,000多公里。地处太平洋西岸,纬度适中,属温带和亚热带的面积占72%,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占一半。绝大多数地区光热条件优越,适于生物繁衍。由于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形成多种类型的组合,使生物种类丰富多彩,不仅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而且世界上的主要栽培作物,都可在国内找到适宜种植的地方。广阔的地域、多样化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十亿人口的生存和劳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有了比较充分的回旋余地,有利于地区之间实行优势互补,调剂丰歉余缺。

矿产丰富,品种比较齐全。我国是世界上矿产比较丰富、品种比较配套的少数国家之一。世界上已利用的150种矿产我国均有发现,其中137种已有探明储量,煤、钛、钨、锡、铋、钼、锦、铅、锌、菱镁矿、重晶石、稀土等20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在世界各国45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潜在价值比较中,我国仅次于美、苏,居第三位。此外,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勘探程度很低,还有扩大矿产储量的潜力。

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居世界首位。全国陆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其中约有45%形成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补给,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我国西部地势高,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长江、黄河以及水量丰沛的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江河,下泄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全国可供开发利用的约3.8亿千瓦,是世界上水能蕴藏量最多的国家。特别是流经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等主要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57%,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0%。这些江河的水能资源,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海洋开发潜力很大,利用前景广阔。世界沿海国家近海中的各种资源,大部分在我国都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大陆架具有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近100万平方公里、资源量上百亿吨,近海渔场20多个,海涂面积3000多万亩,盐田面积近500万亩,可开发的大中型港口80余处;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远洋捕捞和海洋空间利用的前景广阔;大洋深海还有国际共享的巨量多金属矿产等资源。随着海洋工程研究开发的进展,我国海洋资源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劳动力充裕,拥有开发和整治国土的巨大人力优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九八五年底为10.46亿人,接近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以勤劳智慧著称世界。城乡劳动力5亿多,这是开发和整治国土的巨大动力。特别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的优势将会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得天独厚。我国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举世瞩目。既有形态奇特的各类名山、石林岩溶,景色宜人的江河湖泊,气象万千的风景地貌;又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古迹、历史名城、帝王陵寝、石窟艺术、出土文物、园林苑固。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不仅可以满足全国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可以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事业。


(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对我国的国土进行了开发和改造。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土开发整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创造了前人所无法比拟的业绩。能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新兴的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和城镇一批一批的建立起来,生产力布局已经基本展开。同时,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等大江大河得到初步治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在种树种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防治土壤沙化和治理工业“三废”等方面,近几年来也开始取得可喜的成就。这一切,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而且为进一步开发整治国土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国土资源本身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再加上国土开发的历史过程中,有些方面违背了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使我国的国土开发整治面临着一系列值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耕地日趋减少。我国现有耕地约20.5亿亩(注),占土地总面积的14%左右。人均耕地只有2亩,只相当于苏、美人均耕地的六分之一,甚至比人口密度高于我国一倍的印度还少40%。今后适于开垦的荒地已很有限,而且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开发难度较大。在为数有限的耕地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耕地质量不高,坡耕地、涝洼盐碱地、风沙干旱地占四分之一以上。三十多年来,各项建设占用耕地不断增加,近几年每年超过1000万亩。今后,随着工矿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交通网的建设,城镇的扩大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非农业占用土地的因素将急剧增加,耕地不足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只有27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数的四分之一。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辽中南地区等经济比较发达和重点开发地区缺水问题更为突出。例如海滦河流域,人均水量只有437立方米,仅相当于长江流域人均水量的六分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秦皇岛等重要城市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

生产力的地区布局与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仍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二是大量耗用能源和矿物原料的工业仍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远离能源和矿物原料基地,加重了能源供应和交通运输的负担,降低了综合经济效益。三是建设布局上忽视了江海水运条件,尤其是长江沿岸没有充分利用。已经在沿海和沿长江建设的工业企业一般也离岸线较远,不利于发挥水运优势和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

交通运输紧张,地区间交流通道不畅。我国铁路的营业里程少,技术装备差,多数干线的运输能力只能满足运输需要的70%左右。公路通车里程少,而且质量差,等外公路占80%,路网密度很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海运发展不快,内河航运里程有所减少。航空运输发展也比较缓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和协调,限制了综合运输效能的发挥。邮电通信也十分落后。

城镇格局和建设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城镇化速度加快,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四年,城镇人口的递增率已达5.1%,城镇建设远远跟不上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需要。我国现有城市体系结构很不合理,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比重偏低,而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所占的人口比重偏高。一九八五年,大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59%,其中特大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40%。目前,各个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近几年来小城镇发展来势很猛,建设和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亟需进行统一规划和加强引导。

早涝洪水等灾害威胁较大。农业旱涝灾害比较严重,多年来受灾面积平均每年近6亿亩。涝灾主要发生在黄淮海乎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旱灾在全国各地分布更广。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区,约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5亿亩左右耕地及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处在洪水位以下,洪灾威胁比较严重。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植被破坏导致生态恶化。历史上由于长期乱砍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一九八五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仅12%;居世界第120多位。解放后,虽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但由于政策和体制上的原因,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乱砍滥伐森林现象,森林大量减少,影响了水源保护,使生态环境和某些地区的小气候恶化。广大丘陵山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南方丘陵山区,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沟谷坡地的天然植被,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在北方千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盲目毁草开荒或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全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7万平方公里以上,比五十年代增加了4万平方公里,若不采取整治措施,沙漠化土地将会在一些牧区、农牧交错区和准格尔、霍林河等煤炭开发区继续扩展。

环境污染在局部地区日趋严重。在工业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和工矿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含量日益增加;有些城市已出现酸雨危害。据对5。5万公里河流调查,不符合地面水质标准的河段占47%。全国30个城市的地下水源中,一半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已积累近54亿吨,占地达56万亩。城市生活垃圾98%未经无害处理,到处堆放,影响环境卫生,污染河流和地下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