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国系列 > 《2010年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若干重大问题》研究(1994年12月)
国土系列连载

《2010年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总报告 四时间: 2019-08-15信息来源:国家计委国土规划研究所 1994年8月 作者:国土所课题组 曾澜 祁国燕 责编:qgy

四、  关于区域开发的总体布局思路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发区—内陆省会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区推进,逐步展开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和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腾飞以及90年代以来,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干流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京九、南昆、宝中、兰新复线等重要交通、通信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都给国土开发格局带来显著变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速扩大,而且呈现出新的格局,即不但反映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而且反映在南北之间、沿边与内地之间的明显发展差距。区位因素在地区发展中的影响加大。《纲要》划分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已不能很好概括地区经济发展的分工与发展目标, 为适应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发展,扩大开放的要求,建立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各有特色的、开放型的区域经济,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地域开发的整体布局。

(一)四个地带及其分工

在《纲要》划分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基础上,从地区经济结构的重新组合和调整趋势出发,将我国分为四种增长目标、任务和区域分工各有不同的地带,其范围如(图1)所示。

1、沿海地带:

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中最具有活力的经济高速增长区。到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外向型经济逐步在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外贸依存度达到50%以上,形成与国际市场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机制,在环太平洋经济圈和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产业结构基本进入高度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水平,金融、贸易和信息等现代化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地区经济形成合理分工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带取得更快的发展,并发挥对内对外辐射作用。

2、沿长江地带:

是我国经济战略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科技、文化发达地区。至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0%左右;外向型经济长足发展,城市化水平与沿海地带相当;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三角洲海运优势,形成以水运、铁路为主体的,公路、航空、管道为配套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3、沿边地带:

这一地带包括8个边境省、区,是四大地带中不完全相连的地带,由北、西、南的三部分组成,与毗邻的15 国有着长期交往的关系,实行沿边开放后加速发展。到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要力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北部以东北地区为依托,以面向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和东欧开放开发为重点,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的国际合作;西部以西北地区为依托,以新疆为前沿重点向中亚五国和西亚开放开发,并参与“中亚经济圈”国际合作;南部以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为依托,重点向东南亚、南亚地区开放,并支持建设东南亚经济合作圈,发展与东亚以及正在筹划中的“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关系。

4、内陆地带:

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必需依托的重要经济腹地,这一地区包括12个省区,是农业、能源(煤炭、水电)、主要原材料工业产品的供应地和商品的集散地。到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能源、原材料产品的质量和结构大大改善,产品附加值相应大幅度增加;外向型经济有明显增长,交通运输面貌大大改善,不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形成内陆地区三大经济重心区,即以武汉市为中心的江汉平原,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地区。

(二)国土开发布局框架的设想

1、开发主轴线  

原《纲要》提出的“π”字型开发主轴线,仍然符合我国国土开发的需要。但从《纲要》制订以来的实践和目前的国情、国力出发,2000年以前,生产力布局的重点需要进一步集中在沿海和沿长江干流两条主轴上,即沿“T”字型主轴布局,构筑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同时,集中力量建设陇海—兰新及沿黄河中上游的若干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经济核心区,改善沿线的基础设施条件。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沿海、沿长江、陇海—兰新及沿黄河中上游三条主轴,并通过各大综合经济区的联合开发以及主要的交通、通信干线,促成以“π”型地域为核心的全国国土开发的地域分工体系,形成2010年以前我国经济布局的基本框架(图2)。

(1)沿海开发轴带:

沿海轴带分布在我国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涉及9个省(区),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高速增长、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已成雏形、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地带。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贯彻沿海发展战略,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增长极,以经济特区、保税区为试验窗口基地,促进沿海地带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率先完成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和经济体制的转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利用国外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力度,保持持续发展的增长势头,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发挥地区总体优势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为宗旨,以产业结构协调化、高度化,经济发展集约化和市场经济国际化为主要目标,发展外向型经济和进口替代产品,跟踪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走势。

本世纪末,由南向北建成以北海、湛江、海口为中心的环北部湾与海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闽南三角地区,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山东半岛,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共7个经济核心区为重点的全国最大的产业密集带和对外开放的主前沿,面向全世界,辐射中、西部。  

2000年前后,着手建设北起大连南至广东湛江、海南沿海和广西防城港的沿海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沟通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与海南岛的跨海通道,联结沿海各个经济核心区,进一步增强沿海开发主轴的经济活力;与此同时,加速建设和改造沿海港口,重点建设大连大窑湾、连云港、宁波北仑港、深圳盐田港、湄州湾、防城、北海等国际深水中转港,以香港和上述深水中转港为中心与周围的港口群密切配合,使我国国际海上航运能力跨上新的水平。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加速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50—100万人口的城市群,逐步建设以香港、广州为中心,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三个国际城市群,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沿海重点开发主轴又可分为四段:  

一是北部湾和雷州半岛沿海与海南特区:[HT]濒临北部湾,与越南接壤,处于沿海、沿边交汇的特殊位置,防城、北海、钦州三港是我国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出海口和外贸运距最短、最便捷的通道,随着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能矿资源的开发和北部湾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于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将可望形成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重点开发的经济核心区是以北海、湛江、海口为中心的环北部湾和海南地区。

二是,东南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粤、闽、港、澳、台间的经济联系和优势互补,把大陆廉价的劳力、土地、原料以及庞大的科技队伍和港澳台的资金、技术、企业管理经验以及金融、市场信息和外销网络有效地结合起来,抓住新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机会,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开拓和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开发的2个经济核心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闽南三角地区,力争使这一地带成为东南亚地区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 

三是,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沿海和沿江“T”型结构部,是两个重点开发主轴交汇的经济核心区。以浦东开发为龙头,不但带动长江三角洲,也带动沿江地带的全面开发,起着承东启西、南北展开的枢纽作用。本世纪将集中力量加快以浦东为中心的杭州湾沿岸的经济发展,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和新兴加工工业,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和产业高度化水平最高的经济增长核心区和示范区。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此后,逐步将上海建成远东现代化的国际城市,进而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四是,北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强对日、韩的经济技术合作,在继续发展资源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加速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充分发挥该地区的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加速下世纪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本世纪重点开发的3个经济核心区是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山东半岛及苏北沿海地区。2000年前后,将重点开展黄河三角洲的全面开发。  

(2)沿长江干流轴带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沿江主轴包括8个省市,占全国约38%的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横贯我国东、中、西,通江达海处于东西南北交流的结合部。沿江的发展可以把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联系起来,把沿海和沿江的内地联系起来,即有利于带动沿江内陆省的开放开发和优化区域分工格局,也增强沿海发展的后劲,将可能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江干流经济带的建设,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由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通道,也是这一时期我国吸引外资最有利的地带。  

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工程两个跨世纪工程为沿江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是这一阶段沿江主轴开发的重点和基础。作为沿海与沿江产业带交汇处的长江三角洲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和外贸等优势,沿长江向内地辐射,加速沿江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和产业高度化。三峡工程建设是我国人民整治国土的壮举,不但对于解决长江的水患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极大的改善长江中游的开发条件。百万移民与三峡工程配套的1000多项建设工程,不但将促进这一地区的高速发展,而且为该地区优化国土开发布局和产业结构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剩余劳动力密集的中部地区提供了及时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条件。  

沿江主轴可分为东、西两段,包括了3个重点开发的经济核心区,即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经济核心区和宜昌-重庆的沿江经济核心区。  

东段: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包括上海及长江两翼的江、浙14市以及皖中长江沿岸组成的长江大三角经济地区,属沿海、沿江交汇的重点开发经济核心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群及具有高、精、尖、新特色的加工制造业。  

西段:以大运量、高耗水、大耗电工业和集约化、商品化农业为主,承接和支持东段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扩散和区域分工。正在形成两个经济核心区:一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经济核心区,包括昌九景经济走廊、武汉-大冶区、岳长株潭经济区三个次级经济开发区,由东向西,策应长江三角洲开放开发的辐射作用。二是宜昌-重庆的沿江经济核心区,包括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沿江经济带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沿江经济带两个次级经济开发区,是主要依托三峡工程进行重点开发的经济核心区,并担负起衔接沿江和东部沿海与大西南腹地,向西南地区辐射开发的功能。通过东西联动、南北拓展,形成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沿海开放与沿江开放相互推动、相互融合的产业密集带。  

为加速沿江经济联系,促进其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建立,需进一步改善沿江交通、通信及其他基础设施条件,2000年以前,应以航行万吨级船舶为主要目标,建设长江干流航线,以航行千级船舶为目标,整治长江主要支流。需加快治理宜宾至重庆的航道,并整治长江口栏门沙,抓紧建设南京第二长江公铁两用桥,改造南京长江大桥,使万吨级船舶以及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自由进出长江口;2000年前后,结合三峡工程,改善川江航道,力争使万吨级船舶直达重庆,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功能;同时,考虑修建沿江铁路和沿江高速信息通道,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2010年基本实现沿江地区交通、通信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要有显著提高,将目前仍然比较分散、功能尚不健全的若干经济核心区以黄金水道、沿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速信息通道、超高压输电走廊、南水北调线路为纽带,联结成实力雄厚,分工明确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 

(3)陇海—兰新沿线和沿黄河中上游轴带

是横贯我国北部的东西的主要交通通道,也是欧亚大陆桥的组成部分。目前以若干能源、冶金、机械、重化工等基础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沿线若干重化工基地作为开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带的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增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与上述两个开发主轴存在一定差距,尚未形成足以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但轴带西段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能矿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意义、辐射力较强的工业行业和工业基地,建成了一批综合性的区域经济中心,如郑州、洛阳、西安、兰州等。轴带东段处于沿海轴带的长江三角洲和山东半岛两个经济核心区之间,为发展潜力很大的重工业集聚带,但起步较晚。这一轴带的发展关系重大。为了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缓解全国性的基础工业的“瓶颈”作用,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为了有效地缩小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增强民族团结,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快这一轴线的重点开发,为下世纪初形成开发主轴创造条件。  

2000年以前,重点开发3个经济核心区:即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以兰州为中心的水能、有色金属和化工基地,以西安、洛阳、郑州为中心的经济核心带。加速新疆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初步形成以石化工业为龙头的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新兴工业区,带动西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同时发挥三线企业的潜能,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如航空、电子、核技术的应用、数控机床、高压输变电设备等。本世纪末初步形成与沿海环渤海经济核心区相联结,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发展的经济增长主轴带。  

2000年后,该轴带将担负起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战略西移的重任,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高资源加工能力和产业关联度,发展资源密集型加工业,形成一个以高耗能原材料上游产品为起点,积极向下游产品延伸的产业群体。力争形成6个分工明确的经济核心区:即连云港—徐州重工业区经济核心区,郑州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区,以西安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兰州为中心的水能、有色金属和化工基地,塔北—吐哈油气开发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以石化工业为龙头的经济核心区。以陇海—兰新线为主要通道,除原有的核心区外,东端重点建设连云港市,努力将其建成一个国际性港口城市与交通枢纽;西端重点建设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北天山经济核心区,将作为我国西北部地区集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自由贸易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不断扩大向中亚和大陆桥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经济联系,开辟利用国外能源、原材料的新途径。

3、综合经济区的调整和目标任务

90年代初,本着打通对外开放通道和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促进地区间合理分工,以获得较好的区域经济比较利益,国家计委先后组织制订七大综合经济区的开发规划,促进了跨省(区、市)的经济合作和大区域统一市场的建立。从扩大开放和取得相应周边地区的国际竞争优势的需要出发,更好地发挥大综合经济区的区域整体优势,振兴地方经济,将现有的大经济区范围及其在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任务调整如下,其分布如(图3)所示。  

(1)东北经济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本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兼有海岸线和边境线,拥有能矿、农产品、劳力资源,交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发达,工业化潜力巨大。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以扩大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基础产业,加强煤炭开发,稳定作为全国主力油田的大庆、辽河油田的产量,积极开发水电资源。发挥科技力量优势,实行“科技兴区”的发展战略,用高新技术加速对机电、石化、冶金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骨干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配套建设,以重型机械和新兴机械制造业、汽车、石油化工、钢铁为龙头,再现和发挥全国性的重化工业生产基地的作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加速轻工业、食品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本区连接欧亚国际经贸大通道的作用,大力改善以交通、能源、供水、环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利用沿海港口、沿边口岸和待开发的图们江跨国经济开发区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外向化,尽快形成几个国际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城市,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2)环渤海经济区  

包括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四省、内蒙古中西部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本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能矿资源丰富,重型资源结构配套,开发程度较高,科技、教育事业发达,社会程度高。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大以煤、油、铝土、黄金、铁矿、海盐为主的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积极发展优势资源的加工转换,搞好能源(煤、电、石油)重化工业(冶金、机械、电子、煤化工、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基地的建设,提高本区整体技术水平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积极发展包括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在内的现代化农业以及建立在优势农业原料(棉、烟、柞蚕、花生、芝麻等)基础上的农产品加工工业,逐步形成区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以交通、通讯、供水、港口为主的基础结构,以沿海地区、开放城市和各类开发区为重点,主要面向日本、韩国及其他东亚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外向型及进口替代产业,大力发展金融、贸易、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强化本区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的作用。  

(3)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市等14个市及其周围地区。本区拥有优越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工农业发达,通江达海,经济腹地十分广阔,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经济综合性较强,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加工工业基地。今后,以浦东开放开发为龙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上海建成远东地区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同时,带动本区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以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工业,包括汽车、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仪一体化产品、合成材料、飞机、中高档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利用科技力量,发展具有高精尖特色的新兴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和创汇产品在总产品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依托沿海、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加快北仑深水港和沿江港口的建设,发展江海运输,建设北仑港区、宁镇扬区等重化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出口农业,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基础设备较完备、服务水平较高、辐射和聚集能力较强的交通、金融、信息、科教基地,更好地发挥对内对外辐射扇面的作用,使之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核心区。  

(4)中部经济区  

包括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五省。地处我国“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四面八达,矿产中钨、铜、磷和煤炭、水能资源等蕴藏量丰富,农业基础好,农产品商品率高。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加速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通过长江及京广、陇海、京九、沿江铁路将区内各省与全国各大经济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整体优势。重点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强大的电力工业为依托,承接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扩散,呼应长江三角洲开放开发的辐射,实施“资源转换,加工增值”的战略,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化工和轻纺等工业,调整产业布局,建成以高耗能、大运量、高耗水为主体的沿江工业走廊。在继续保持重要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科技开发区。充分利用交通枢纽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扩大对外开放,高起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开发和建设西移的重要基地。

(5)东南沿海经济区  

包括广东、福建两省的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厦门、汕头、深圳、珠海等特区和广州、福州等四个开放城市。它们毗邻港澳台地区,开放时间早,市场经济发育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程度高。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台和临近东南亚,率先对外开放,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众多等优势,大力推进港澳珠和闽台经济一体化,按贸工农顺序发展加工工业和商品性外向型农业生产,建设国际海运中转港口及港口产业,依托香港国际贸易、金融、信息中心作用,发展以香港为中心、广州、深圳为重点的区域性金融、科技、贸易等一体化的第三产业,高中档食品罐头服装及热带亚热带作物和海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工业,电子、仪表、精细化工以及建立在南海和部分进口石油资源基础上的石化工业及其后续工业,形成外向型的区域经济体系;开发闽江水系水电资源及建设沟通西南腹地及连结北煤产区的铁路干线,积极发展核电,促进区域能源结构和来源的多样化,解决区域能源问题,保证区域经济的发展;以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为依托,进一步密切粤、闽、琼与港澳台及东南亚的经济技术联系。

南海油气资源的规模开发在90年代应提到议事日程,不但对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特别是东部地区的能源问题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南中国海的主权。“一国两制”条件下两岸经济合作不容忽视,需要研究新政策,积极引导台湾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向,直接参与国内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这不但加强这一地区的经济实力,而且关系祖国的统一。应该看到,若有正确的政策指导,大陆、香港和台湾“三位一体”,形成以大陆为根基的经济一体化,将大大增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力,加速我国进入世界强国的步伐,这事实上是全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但上述两个问题可能影响我国这一时期发展的政治经济问题,目前均存在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需要在经济布局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及早予以考虑,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和策略。

(6)西南和华南部分省经济区  

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西藏六省(区)以及广东西部的湛江、茂名和肇庆三市。本区兼有沿海、沿江、沿边“三沿”区位优势,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且组合条件好。农林资源特别是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优势明显,拥有一批装备先进、技术领先的军工企业。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本区资源组合好的优势,发展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铝、锡、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以磷、硫及天然气开发加工的化学工业,以钒、钛、硫铁矿综合利用为主的黑色冶金工业等多种联合生产基地,发挥军工科技优势,用高新技术提高工业基地的系统化配套建设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建成西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和重大装备生产协作基地。在粮食实现区域自给基础上,建设以热带、亚热带加工为主、具有区域特色的轻纺工业(烟、酒、糖、丝),扩大区外市场占有率。以涵养水源为中心、以营林为基础,建设永续利用的林业基地。在重点开发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澜沧江中游电力、有色金属基地、乌江电力和铝、磷基地、红水河电力和桂西北有色金属基地的同时,加快以拉萨为中心的“一江两河”中部地区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建设南昆铁路,打开通往出海通道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区内外交通干线的建设,以铁路为骨架,公路先行,沟通内河航运,连接中心城市、重点开发区和沿海港口,形成比较便利的综合运输体系。应着手进行以打开西南大门交通为主线的国际合作与开发,积极参与东南亚经济合作和国际竞争。  

(7)西北经济区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本区是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开发潜力大。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成以铁路、公路干线、机场、开放口岸和通信枢纽为重点的运输网络,沟通区内区外的联系。积极开发水电、煤炭、油气资源,逐步形成四种资源兼备的综合性能源基地。本世纪内下世纪初重点依托塔北——哈吐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建设,并综合利用优势矿产资源,积极建设以多种有色稀有金属冶炼、盐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为主的重化工基地,以此成为带动本区经济增长的核心。以技术进步和改善经营管理为手段,加快机电、轻纺工业产品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轻型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区域性市场体系的发育。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牧业生产,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力种草种树,治理和控制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使本区林、草产业上一个台阶。集中力量建设好亚欧大陆桥西北沿线经济带、西北边境开放经济带、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以兰州为中心的水能、有色金属和化工基地、以西安为中心高技术产业带。并充分利用区位比较优势,以乌鲁木齐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出口加工、自由贸易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向中亚五国和西亚地区开放,进一步开辟利用国外油气以及其它短缺资源的途径,提高该地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  

上述新调整的七大经济区中,有五大区靠海,三大区沿边,三大区沿江,其中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兼有“三沿”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靠海又沿江,东北经济区既靠海又沿边。这样,全国各大区、各省区市都可以在沿海、沿江、沿边的“三沿”经济布局战略和对外开放的格局中有用武之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生产力的总体布局中起基础作用。

3、开发重点地区的布局与调整 

原《纲要》提出的19个重点开发区作为2000年以前生产力布局的依据。这些地区基本上是此后的各大经济区的核心地带或特区、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设置地,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结合部。实践证明,《纲要》从地区综合开发角度提出的19个重点区,既考虑了全国均衡布局的因素,也体现了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开发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总方向是正确的,其中8个地区的开发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预计还有3个将可能在近期发挥重要作用。但也有相当一些重点开发地区尚未开始投入重点建设;与此同时,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可能具有全局意义的地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国土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向21世纪,从我国国土开发的新格局和有限的国力出发,并且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提高地区经济的活力,以便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国家级综合开发重点区。需要对现有的重点开发地区进行调整。拟将重点开发区分为:对全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有重要影响的重点经济核心区和具全国意义的重点能矿资源开发区两类。2000年以前,有10个地区应列为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点经济核心区;4个应列为重点能矿资源开发区;2000年以后,有可能增加3个重点经济核心区,3个重点能矿资源开发区。其分布如(图2 略)所示。

(1)重点经济核心区:    

2000年以前,对全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有重要影响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是国土重点开发主轴或若干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有:以北海、湛江、海口为中心的环北部湾和海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闽南三角地区、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山东半岛、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经济核心区、宜昌-重庆的沿江经济核心区、以西安、洛阳、郑州为中心的经济核心带等10个重点经济核心区。200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吉林珲春为中心的图们江经济开发区,连云港-徐州重工业区经济核心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3个地区可能成为新的经济核心区。这些地区在实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经济目标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或在对外开放中对我国经济产生特殊影响,或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区域集团化。  

(2)重点能矿资源开发区:

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能矿开发重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2000年以前有: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以兰州为中心的水能、有色金属和化工基地,乌江水电和铝、磷基地等4个重点地区。2000年以后,新疆塔北—吐哈油气开发区,红水河电力和桂西北有色金属基地,澜沧江中游电力、有色金属基地等3个地区将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基础产业的发展以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通过这些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支持全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理顺价格关系,通过资源开发和国家对基础产业的支持,带动后续产业发展,振兴地区经济,使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能得到较充分发挥,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逐步实现我国能矿工业的战略西移。并力争2010年,在形成横贯我国北部沿陇海-兰新的第三条重点开发主轴,使我国的生产力重点布局的框架进一步均衡。

4、特殊地域的设立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从扩大开放、促进开发和解决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出发,先后设立了经济特区(5),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区(339个城市,919个县或县级市)(见图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52) (见图2),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30) (见图2),贫困地区(592个县,约8000万人口) (见图4),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以及从资源开发特点出发设立的海岸地带、海岛、渤海开发区等。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国统一市场的逐步建立,地区间更加需要建立平等竞争的环境。届时,现在的一些开放地区将完成其历史任务,对外开放特殊地域的设立和一些特区的示范内容将有新的内涵。

2010以前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将继续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地区的成长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全国各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有些开发区不但在空间上相互接近,而且还存在着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上的流动以及彼此吸引,在一些开发区地域集中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并且将呈现出高技术产业带的趋势,如:京津石高技术产业带、沪宁杭高技术产业带、珠江三角洲高技术产业带。在有些建设高技术产业带条件还不具备的地区,还可出现建设规模较小的高技术产业区块,如:由西安—宝鸡高技术产业区块、成()渝绵()高技术产业区块、郑州—洛阳高技术产业区块。

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以平稳的速度增长。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脱贫与返贫现象并存严重,彻底根治绝对贫困的任务十分艰巨。到本世纪末,经过“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可基本解决贫困地区8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在我国彻底消灭绝对贫困。进入二十一世纪,上述8000万人口分布的绝大部分相对贫困地区,逐步地由巩固温饱,实现小康,奔向富裕。对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内陆干旱山地、少数民族或边境地区,在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持下,继续实行优惠灵活的经济政策,以自身力量为主,将国家支持、东部地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三位一体”地有机结合,直接援助(输血)与促进经济增长(建立“造血”机制)相结合,通过发挥东部地区的“窗口效应”为贫困地区“借船借路”“借路出海”,牵线搭桥,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双向交流”,以让出部分产品市场,以提供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人才交流和培训等多种形式,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到2010年,相对贫困地区将从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根本改变贫困。&

实践表明,根据开发类型划分的特殊地区,有利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家对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国土开发的进展,还可能出现新的特殊地区,如港、澳回归后将出现的“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特殊地域的性质和功能也将随着经济发展的态势发生变化,适时调整特殊地域的功能,取消或设立新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域将势在必然。但有必要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并对其布局和功能加强统筹规划,以便提高这些地区开发的效益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