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国系列 > 《2010年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若干重大问题》研究(1994年12月)
国土系列连载

《2010年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总报告 五时间: 2019-08-15信息来源:国家计委国土规划研究所 1994年8月 作者:国土所课题组 曾澜负责人 责编:qgy


五、  关于基础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布局思路

 

(一)发展趋势  

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是我国产业结构全面调整、升级、优化和体制转轨的大变革时期。我国基础产业发展的趋势将反映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快速增长中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规模集约化。

2010年以前,一方面,为满足人口逐年增长对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质的需要,我国农业在耕地递减的情况下,生产水平和效益都需要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薄弱环节,基础工业还必须有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与此同时,从世界范围看,基础产业生产大型化、集约化、深加工化和技术进步快已非常明显。世界各国都已普遍重视扩大装置规模和开发新工艺、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着重于开发利润大、性能好、附加值高的产品。如钢铁工业中,许多国家年产500—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所生产的钢产量要占总产量的60-70%,而且许多发达国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新品种、提高质量方面,致力于发展适用于新型产业的高性能的钢铁制品,并由此获得丰厚的利润;再如目前世界上炼油厂的平均规模为640万吨,不少国家在900万吨以上;乙烯生产方面,1988—1993年世界上年产30万吨的项目占新建或拟建乙烯项目的67%,一些国家乙烯项目的建设规模多在45—70万吨之间。随着装置规模的扩大,配套设施的完善,乙烯生产对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可达90%以上,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只能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路子。实现我国基础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就必须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规模集约化的路子。鉴于基础产业往往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和产业关联度大,对能源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大,对后续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等特点,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不断优化基础产业的资源配置,提高其整体效益,保持其稳定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加速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有竞争力的现代化骨干企业集团,通过产业政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各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结构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从而赶上世界产业革命的进程,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结构优化和效益不断提高。  

2、国内市场将带动基础产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需求变动是导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因素,产业的扩张或萎缩一般都是由最终需求所拉动的。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从400美元过渡到2000美元的时期正是需求结构发生较大变动的时段。而从目前至201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从温饱逐步进入小康并继续不断提高,正好与这一阶段相对应。在此过程中,社会需求将逐步由生活必需品向非必需品转变,对耐用消费品及旅游、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需求显著增加,不仅需要继续增加消费品的数量,更需要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开辟新的消费领域,丰富消费内容。特别是进入下个世纪后,城镇居民对住房和小汽车的需求将产生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会使建筑业和汽车工业获得较快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仍将集中于衣着、建材及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但对消费品质量与档次的要求会有所提高。由此推断,在2010年前的近20年中,由于住房、小汽车等新的消费热潮的拉动,以及对传统消费品质量档次要求的提高,必然导致对若干中间需求品(或称资本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换言之,建筑业、汽车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必将要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等重要原材料工业应有相应的快速发展。至于能源的供给则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城乡人民生活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因而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也就更具有紧迫性。  

3、具有一定的区域国际市场。  

在刺激基础产业发展的因素中,出口需求的增长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在近中期内,我国的大部分基础产业在技术、质量、成本和规模效益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尚难以消除,并且不具备与之竞争的实力,但从长远看,我国地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贸易活动最活跃的西太平洋地区,只要我们体制改革进行顺利、产业政策措施得当,则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好世界产业分工格局变动中的诸多有利因素,主动承接一部分基础产业生产要素的转移,相应地提高我国基础产业的素质及竞争能力,积极扩大出口贸易。比如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因而增加出口量、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优势十分明显;再如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对电力的需求十分旺盛,从而为我国开发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又如虽然国际原油价格回落以及近几年石化产品高需求、高利润、高开工率的强烈拉动激发了世界范围的乙烯投资热,使石化产品的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亚洲总的趋势仍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到本世纪末和进入下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石化产品的供求状况将开始趋紧,并有较大缺口;还如国际上对某些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产品的需求,均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主要基础产业的需求分析和布局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各基础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与要求,从综合、协调的角度出发,对今后16年我国主要基础产业的布局可作如下设想:   

1、农业  

(1)需求趋势:  

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和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形势,对农业发展的压力很大。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产品的需求将加速增长,而且这种增长将集中在肉、蛋禽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以及水果、饮料、加工食品等方面,这意味着今后15年从粮食等初级农产品到高价值农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第二,农业增长对物质和科技投入的需求迅速增加,农业主要靠自然资源的简单开发利用推动增长的方式已达到临界点,越来越多依赖于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我国耕地资源的不足使这方面的需求更加突出;第三,解决人口增长、耕地递减条件下的粮食供应问题是这一阶段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为此,这一时期我国人均占有农产品的水平不可能提高太快,2000年,按人均年占有粮食400公斤计,需粮食约5200亿公斤,要求耕地保持不少于175亿亩(年均减少耕地不大于250万亩),若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需少量进口解决。2000-2010年,耕地还将减少3000万亩,而人口将增加1亿人左右,考虑提高单产的情况下,粮食年产可达5800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量只能维持2000年的水平;若要达到人均500公斤的水平,则存在约2亿吨的缺口,即大体相当于需求量的三分之一。目前世界粮食的库存呈下降趋势,1988年结转库存仅2亿吨,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耕地下降较快,对粮食的需求上升。据世界银行预测,仅南撒哈拉非洲,2010年所需粮食2.5亿吨中,有一半需靠进口解决。因此,我国的粮食应主要立足于自给,进口的数量需不至引起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和国家外汇储备的大幅度下降为限。一般以不大于粮食消费总量的 10%-15%为限。 

(2)布局思路:  

这一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宜农面积大、资源组合状况好、土地生产力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同时,有计划地开拓西部地区,逐步改善其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扩展,而且从长远看,西部地区的种植业应成为重要的开发对象。

第一、种植业:首先,粮食的增长将主要通过对中低产田的改造而实现。生产基地特别是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应做到集中产区与一般产区相结合。要重点加强黄淮海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四川盆地、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关中平原等基地的开发和改造;为逐步实现粮食区域平衡和减少远距离调运,还应重视对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开发建设,在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力争使其成为开发大西北的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此外,经济作物方面,将着重抓好棉花、油料、糖料的生产布局,重点建设好长江下游滨海和沿江平原及冀中南、鲁西北、豫东北平原和新疆的棉花生产基地;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的大豆基地;福建、两广和云南的甘蔗基地;三江平原、松辽平原、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甜菜基地等等。  

第二、牧业:我国的草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3倍多,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应从现在开始大力发展草地牧业,21世纪初使我国的草产业能具相当的规模,以缓解我国人均耕地少,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北方各类草原应发展人工草场,因地制宜建立奶牛、细毛羊、绒山羊、肉牛生产基地;北温带的亚热带草山也应发展人工草场,建立肉牛、细毛羊、半细毛羊、奶山羊生产基地。  

第三、林业:应努力保持森林资源的总生产量大于总消耗量,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做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要在东北林区、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建设好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重点建设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京津周围地区和太行山区的绿化工程。

2、能源工业  

(1)需求趋势和资源可供性分析:

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能源需求将保持增长的势头,能源的供需矛盾仍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我国产业结构发生迅速变迁的时期,数亿农业人口在当今世界已开始步入现代化信息时代的条件下,通过发展乡镇、乡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城市化,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特殊问题,必然影响这一时期的能源消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 

      按2000-2010年均GNP增长8%,能源弹性系数0.5;节能系数6%计,由表3列出2000-2010年的一次商品能源的需求量和构成设想。


表3   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商品能源需求预测(略)


从我国能源资源状况出发,面对上述需求目标,煤炭资源在数量上基本能够保证,但受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制约,不能无限制地扩大用于能源的数量。但资源的勘探、新井建设和老井技术改造任务也是非常繁重的。石油、天然气的后备储量目前已十分紧张。理论预测的资源潜力尚难以作为中期规划的依据。从近20年的石油勘探情况看,找油难度很大,目前的含油希望区,开发条件也相当困难。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中,生活用能的比重(特别是其中用于交通的比例)将不断提高。为此,对油、气等高质、高效能源的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其他能源还难以完全代替。原油是特殊的战略物资,其生产和储备状况不但对经济发展而且对我国的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由于从60年代至80年代东部老油田超量开采,采储比逐年下降,探明储量入不敷出。因此,本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原油进口已难以避免。鉴于我国天然气勘查,特别是煤层气勘查工作起步晚,近几年来在陕西、东海以及一些煤矿区先后取得进展。因此,尽管目前保有储量也很紧张,但下世纪初可望提高供量。水电的后备资源能够保证,主要是资金缺口较大,有赖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投资政策调整过程中进一步理顺关系。三峡工程建设将较大增强我国下世纪初水电的实力;与此同时,我国中、小水电资源的开发潜力很大,为地方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工业提供广阔的前景。我国东部缺能地区核电的发电成本和系统投资低于煤电,并且将缓解因长途运煤和燃煤带来的运输压力和环境污染。因此,核能的发展从长远看势在必行,但目前受资金、技术、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我国核电应从起步走向全面发展,至2010年初形成一定规模。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能源利用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一方面能源短缺,另一方面使用效率较发达国家差距大,必需尽快赶上。设想从当前的20%左右递增至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约40%、50%、60%,用30年时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使用非商品能源中的生物能源(占农村能源的70%以上),目前其中薪材、秸杆的开采量超过再植量的一倍,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向是生活用能,占总消费的84%;乡镇工业用能仅占10%。能源总消费水平低,约3.13亿吨标准煤。改革开放给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能源消费带来了巨大变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正起着深刻的影响。1992年,乡镇工业产值已占全国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农村能源的消费量和消费结构必然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传统的生活用能仍然来自生物能源,其绝对用量变化不大,消费大于产出的问题仍未解决。另一方面,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特别是农村商品能源的消费量迅速增长,1990年与1979年相比,消费总量增加了72%,达5.9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能源增加4.5倍,达1.78亿吨标准煤;商品能源在农村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由28%增加到51%,居主要地位。但是,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忽视环境保护的倾向,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发展阶段,乡镇企业和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特别是其中的商品能源,必然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据中国能源研究会预测,2000年农村能源消费量达67Mtce,其中商品能源42.82Mtce,商品能源的比重上升至64%。生物能源的消费绝对数量和所占百分比略有下降。预测2010年,农村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新能源利用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农村能源消费总量预计达10亿吨标煤,其中商品能源占80%,油品和新能源比重增加,煤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生物能源中,沼气等其他生物能源的比重提高。

(2)布局思路:  

煤炭工业:生产布局开始进行战略西移,“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仍然存在。首先,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煤炭资源目前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55%,而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又具有靠近东部的区位优势,是我国2000年及其以后很长时期内主要的商品煤生产供应基地,也是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首要立足点。预计2000年该区原煤产量为5亿吨左右,2010年可达7.6亿吨。2000前后,一是要加大山西省现有生产矿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开发规模,二是要加大陕北、蒙南、准格尔及渭北等煤炭基地的开发强度,搞好神府东胜、准格尔、铜川、韩城及黄陵、彬县等矿区的扩建或新建。在“三西”地区着力加快露天煤矿的建设,提高露天矿的产煤比重。但值得注意的是晋、陕、蒙供煤规划区的水资源短缺和大量煤炭外运以及燃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必需及时予以解决。我国中部能源基地2000年外调煤炭近4亿吨、2010年5亿吨左右、2020年6.5亿吨,已属极限,不宜再继续扩大。

东北、华东、中南和京津冀4个地区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煤炭需求量大,但煤炭资源少,供需差额大,是我国主要的缺煤地区。2000年后,这些地区除了继续加强老矿区的挖潜改造,搞好稳产、维持外,开发强度将进一步缩小,并将退出全国煤炭生产布局主力军的行列。  

石油天然气工业:2000年后仍应贯彻“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重”的方针。稳定东部,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深化东北、华北、华东等地老油区的勘探,重点是大庆、胜利、辽河、大港等油田;同时还要加速进行二连、海拉尔、松辽南部、伊通地区、渤海湾和南海西部海滩及浅海等新油气构造的勘探,力争使新增探明储量有较多的增加。新疆自治区的塔里木、准噶尔和吐鲁番—哈密三大盆地,沉积岩面积广、厚度大、油气生储条件好,2000年前后应始终作为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尽快增加储量,为下一步开发作准备;同时,还应加强陕甘宁、四川等新老气田的勘探与开发生产。  

电力工业:2000年后应尽可能加快水电建设的步伐,在有水能资源的地区,要优先发展水电。开发建设的重点是长江中游、黄河上游、红水河中上游、乌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中下游等,这些河段是我国的水能“富矿”,而且开发条件优越,并可进行梯级连续开发。  

火电布局建设的重点仍应放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渭北、神木府谷,宁夏贺兰山,黑龙江东部,安徽北部,贵州西南部和云南东北部等地区,应结合煤炭资源的开发,尽可能建设坑口电站,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洗中煤和劣质煤,缓解运输压力。此外,还要在交通运输条件好的负荷中心适当建设一批火电站。新建火电站应尽可能采用高温高压、大容量高效率的发电机组,以利于加快电力发展速度和有效地节约能源。

广东、华东、东北等地区是我国缺能最严重的地区,建设火电又受到当地煤炭资源、淡水资源、交通运输能力及环境容量等方面的严重制约,应积极发展核电。

2000年后仍应继续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发展500千伏以上的超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同时搞好220千伏以下的输变电工程建设,以三峡水电站和华中电网为中心,逐步实现跨大区联网,并争取尽早形成全国统一电网。  

能源短缺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的需要。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能源是经济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二大”又进一步明确: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解决能源问题的总方针是: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能源工业受到现有生产能力、条件,以及资金、建设周期等的制约,大量增加能源供应难度很大,必须同时加强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针对我国能源供需的突出矛盾,为达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能源开发目标,必需在不断加快能源工业发展的同时,通过改革开放,尽快理顺阻碍我国能源事业发展的生产关系,把提高能源效率,优化和改善能源结构作为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节能、高效和保护环境的道路。  

3、主要原材料工业  

(1)钢铁工业  

预计2000年我国粗钢产量要达到11.2亿吨,至2010年约需达1.21.5亿吨。由此,2000年我国铁矿石年需求量约3.5亿吨;锰矿石约600万吨(国标原矿);2010年铁矿石约需4.5亿吨,锰矿石720万吨。从国内铁、锰资源数量上看能够满足需要,但因贫矿、难选矿多,需要考虑利用国外资源。一方面,需针对本国矿产特点开展科技攻关,充分发挥本国资源潜力;另一方面,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需根据国际矿产品市场的变化趋势和国外资源状况,利用部分国外富矿。我国周边国家中,澳大利亚、俄国、印度均是世界上主要富铁矿资源赋存地,澳大利亚是我国目前的主要铁矿供应国,两国关系良好;俄国与我国毗邻,主要矿产地在铁路沿线;印度与我国矿产资源还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此外,还有巴西的高质富铁矿已开始供应我国,巴西煤炭奇缺,中巴两国矿产资源具很强的互补性,又有良好的外交关系,也为我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供矿对象。 主要的钢铁合金矿产有:铬、镍、钴、钒、钛、钼、钨、铌、稀土。其中铬矿是我国奇缺资源,目前尚无可普遍应用的替代物,预计2010年的年消费量约100-120万吨,80%以上需进口。目前我国已从13个国家进口铬矿,主要是印度、土耳其、阿尔巴尼亚等。目前,我国近邻国家铬铁矿产量占世界三分之一,是当前主要供应来源;但从长远看占世界铬矿资源绝对优势的南非、津巴布韦等南部非洲国家也应考虑作为我国铬矿的供应地。钴矿也属我国短缺资源,目前已开始进口,但用量不大。其他7种矿产只要地质勘查工作能够及时展开,国内资源便能基本保证。此外,冶金用炼焦用煤和冶金辅助原料国内资源均较丰富,但优质炼焦煤少,需节约使用。    

钢铁工业布局:本着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铁矿资源、沿海与内地同时发展的战略方针,全面、合理地展开布局。  

2000年后仍应着重对现有大型钢铁骨干企业进行改造或扩建,重点是鞍钢、宝钢、武钢、攀钢、马钢、太钢、本钢、包钢、唐钢等企业集团。在改扩建时,须注意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要生产更多的适销对路产品,尽快缓解国内日益加剧的品种需求矛盾;同时要采用冶炼加工新工艺,按照国际先进标准或更为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生产成份波动幅度小、品质纯净、尺寸精确、机械性能可靠的优质钢材,以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中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特别是新兴产业和国防工业部门的需要。二是要有可靠的资源供给保障,并合理确定企业的生产规模。  

利用进口铁矿新建大型钢铁企业,必须选择沿海的深水良港,采用港厂合一的布点方式,用巨型船舶,将矿石直接运到厂内料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生产规模至少需达600万吨,并留有发展到1000万吨钢的余地。综合考虑港口、冶金燃料、辅料资源的配套供应、水资源、环境容量及陆域建设用地等多方面的条件,可供选择的厂址有:广东湛江港、江苏连云港或山东石臼港、浙江北仑港和福建湄州湾。

(2)有色金属工业  

经有关部门预测,2000年我国有色金属的总需求量为500—560万吨,2010年约需600—650万吨。其中铝、铜、铅、锌四种大宗有色金属占了95%,其他各类有色金属,包括钨、锡、锑、钼、稀土等优势矿产仅占产量的5%。  

大宗有色金属矿产中,国内资源能保证需要的有铝、铅、锌三种;铜矿缺口较大,目前已进口铜精矿,若2010年以前没有重大的新铜矿发现,至2000年就约有一半需进口矿石或其制品。我国现有的主要进口源为智利、加拿大等国,今后还将不断扩大与澳大利亚、俄、蒙、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和智、美、加、赞比亚等世界主要铜精矿及铜制品出口国之间的铜矿开发合作或贸易。  

其他重要有色矿产中,上述5种为我国优势矿产,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可供出口;在国际矿产品市场中具举足轻重的地位。镍能够基本保证需要。已发现的钴资源较少,用量小,主要靠进口可以解决。贵金属中,黄金资源前景好,其需求主要取决于平衡外汇储备的需要,若开发量继续加大,则需加强地质勘探,满足增产需要。我国银矿资源储量以伴生银为主,资源丰富,能满足国内需要。我国铂族金属资源短缺,从勘探、开发的效益出发,可通过进口,建立战略储备,满足国内需要。  

由于有色金属原矿的金属品位一般都很低,而且选矿及冶炼加工企业需要大量耗水、耗能和占用场地。因此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布局应尽量接近矿山及水源、能源充裕的地区。2000年后要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重点矿山和冶炼基地的建设,严格控制沿海地区冶炼能力的扩大,着力于发展精深加工和出口产品。

应努力增加国内的铜生产能力,发展重点应放在矿山建设上。既要稳定江西、云南、安徽、湖北等老铜矿基地的生产,又要在内蒙古、黑龙江、四川等省区开辟新的基地。冶炼和加工企业的布点应尽量接近能矿产地。铝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山西、河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的大型氧化铝基地建设;电解铝重点改造现有企业;铝材加工方面应着力于解决品种、质量问题,力争现有铝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全部得到发挥。铅锌工业应继续在南岭地区,秦岭,祁连山地区,川滇接壤地区,滇西地区和内蒙古西部进行集中布点建设。 

(3)化学工业

主要化工矿产包括:农用化肥所需硫、磷、钾盐和无机化工原料盐、天然碱。据农业部门预测,2000年我国化肥需求量约1.5亿吨,化肥结构达到N:P25:K2==1:0.5:0.25。需硫标矿2650万吨;磷标矿3500万吨;钾盐462万吨。至2010年,为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化肥需求约达1.5-2亿吨,其结构进一步优化,N:P25:K2=1:0.5:0.3。需硫标矿3000—3500万吨;磷标矿4000—5000万吨;钾盐1000万吨。目前,我国化肥生产能力不到需求量的一半,每年进口大量化肥;据化工部门规划,2000年化肥生产能力约达年产3000多万吨,届时化肥供求缺口仍然很大,资源制约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按化肥需求量考虑,我国的硫、磷矿产资源量能够满足需要,但富磷矿的开发受运输条件制约;天然硫的利用技术尚不过关。钾盐是我国的稀缺矿产,需靠进口解决。目前主要由加拿大、德、法、意、俄、美、西班牙、约旦等国进口。至2000年,预计国内缺口可能达到需求量的80%。为此,今后除继续开辟供矿渠道外,需进一步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合作开发。我国盐矿资源丰富,能够保证下世纪初建设需要;天然碱短缺,但可以用人工合成方法解决。  

在布局方面,2000年后应继续发挥沿海地区老化工基地的作用,充分地挖潜改造,着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同时,要充分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矿资源,尽可能地实行矿肥结合、酸肥结合、磷电结合和产需结合,逐步地多布置一些高能耗和高物耗的化工企业,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三废”的综合治理。化肥工业应继续努力改善氮、磷、钾肥的比例关系,提高质量,提高产品的自给能力。氮肥主要是围绕节能降耗,集中改扩建一批大中型企业;磷肥生产应重点开发利用西南地区丰富的磷矿资源,发展优质磷矿采选及高效复合磷肥;钾肥工业受资源条件的制约,只能在青海省进行重点建设。硫酸生产应主要在硫、磷两矿产地进行重点建设和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打破行业界限,积极回收利用有色金属、煤炭、石油等工业生产中的硫资源,适当配置硫酸或磷肥项目,以缓解对化工硫铁矿需求的压力和减少环境污染。  

应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井矿盐及湖盐资源,逐步扩大中西部地区的“两碱”生产,促进盐碱协调发展。  

基本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应重点围绕大型石化联合企业或靠近油气产地进行布点建设。  

橡塑制品工业主要是加速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努力形成合理的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  

(4)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学工业  

为把石油化学工业建设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适应国民经济对石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2000年后,我国的石化工业还应该有较大幅度的发展。在生产布局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老基地、老企业的作用,加强技术改造,在改造中继续振兴和发展;二是要继续贯彻“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方针,在沿海沿江的适宜地区或资源丰富的油气产地建设大型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无论是改扩建或新建,都应该注重产品的经济规模,提高工艺技术水平。 

与2000年后,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态势相对应,综合考虑区域市场平衡及交通、水源条件等因素,我国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的布局框架大致为:(1)东部地区:利用国内资源(辽河、胜利、大港、海上及浅海等)和进口资源并重,重点在吉林、辽宁、南京、上海等地进行改扩建,适当扩大生产规模,着力搞好精深加工,提高精细化率;重点在辽东湾、渤海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进行新建,建设的规模要经济,技术要先进。其中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水资源匮乏,因此其石化工业的建设进度须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一致,以免加剧水资源短缺的危机。(2)中西部地区:石油加工方面主要是改扩建,重点是大庆、兰州、洛阳、岳阳、武汉等地,此外在重庆和青海格尔木则需要新建;石油化工方面主要是新建,重点是新疆、河南、陕北、兰州、岳阳、重庆等地;需要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南疆油田的开发进度及其原油东运的时间和规模。从开发大西北和积极参与中亚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减少运输压力出发,南疆石油资源应首先考虑就地加工,发展新疆的石化工业,以此为龙头,高起点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占领区域国际市场,振兴地区经济。与此同时,由中亚土库曼斯坦经新疆至江苏横贯我国东西向日本输气的跨国输气管道的兴建,也将为沿线石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5)建材工业及非金属工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金属应用日益广泛,在许多领域不断取代金属材料。目前在发达国家,非金属应用不但在发展速度上,而且在产值上超过了金属材料。我国建材及其他非金属资源种类较齐全,达86种之多,资源量十分丰富,具有许多优势矿产。大宗非金属矿产不但能保证国内建设的需要,支持我国的大规模基本建设,而且可以占领部分国际市场。目前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程度还较低,具有很大的潜力。在非金属资源中,涂料级高岭土、金刚石及某些宝石短缺,需考虑利用国外资源或开发替代产品。 

布局方面:随着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后我国的建材工业也将继续有较快的发展。其布局的框架为:一是在沿海地区扩建和新建一批骨干企业,解决沿海地区建材的供需矛盾和满足扩大出口的需要;二是在中西部地区配合大型能源基地的建设和满足区内需要,集中建设规模合理的建材企业;三是搞好中小型企业的改组改造,建设好大型企业集团,彻底改变建材工业“小、散、乱”的状况。  

水泥工业,应在东部沿海有石灰石资源和交通便利的地区改扩建或新建一批生产企业,发展方向主要是争取大量出口;建设的重点地区是辽宁东部、河北东南部、山东南部、江苏东北部和沿江地区、浙江东北部、福建北部等地区;此外,为适应水泥出口需要,还应建设好营口鲅鱼圈、山东石臼所、江苏连云港、广东黄埔、广西防城等港口的水泥储运设施。在中西部地区,主要配合晋陕蒙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江中上游、黄河中游、红水河、澜沧江中下游的水利水电工程、新疆石油资源开发和部分省区有色金属基地的建设,相应建设大型骨干企业。  

玻璃工业的发展方主要是满足国内市场对高档玻璃和汽车玻璃的大量需求,并争取有较多的出口,重点建设好长春、沈阳、秦皇岛、上海、洛阳、青岛、北海、兰州、咸阳、广东、湖北、四川、江西、海南等玻璃深加工或汽车玻璃生产基地。 

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质量档次和专业化配套水平,继续建设唐山、淄博、佛山、重庆等地的大型企业集团。  

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工业,这种特点决定了其建设的重点地区是东部沿海省区和内地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