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国系列 > 《2010年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若干重大问题》研究(1994年12月)
国土系列连载

《2010年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总报告 六、七时间: 2019-08-15信息来源:国家计委国土规划研究所 1994年8月 作者:国土所课题组 曾澜负责人 责编:qgy

六、  交通、通信设施布局思路


(一)城市间和国际间交通和通信干线布局思路

1、客运干线  

通过“八五”、“九五”的建设,预计到2000年,京沪高速铁路已经建成、京九线已投入运营;沿海、沿长江、沿陇海、沿京广的公路主骨架已经形成,从北京向外辐射的12条公路线等级有所提高;航空运输得到空前发展。  

2000—2010年,我国客运量将发展迅速,每年铁路客运量达19亿—24亿人次;民航客运量达2.2—2.6亿人次;公路、水路客运量会稳步发展。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运量,特别是各大中型城市的人员交流增加,面对如此巨大并且仍将增加的客运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和借鉴国外经验,应将发展高速铁路,构筑高速铁路骨干网作为解决国内旅客运输的主力。  

我国京沪、京广、哈大、京沈、陇海五条铁路线上的旅客周转量占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的一半以上,目前超员现象已十分严重。至2000年前后,在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应着手建设京广、哈大、京沈、陇海约6000公里的高速铁路,并考虑建设北起大连南至香港的沿海铁路。逐步建设起连接各大中心城市的全国高速铁路骨干线路,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长途电信干线  

在2000年开通沿海光缆、京哈光缆、京汉广光缆的基础上,为配合我国经济发展由沿海向内地逐步转移的战略,争取2010年建成成都——昆明、成都——重庆、成都—贵阳—南宁、贵阳——长沙、南昌——长沙、海口——三亚等干线光缆。  

3、航空港建设  

2010年,将北京、上海飞机场,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航空港,同时对大连、西安、武汉、昆明、桂林、增加国际航班,扩大机场建设。  

4、建设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  

对于国际海上交通,在加强现有港口建设的同时,重点建设我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福建湄州湾港、宁波北仑港、大连大窑湾、深圳盐田港;以四中转港为中心,与各自周围地区港口群相互分工、密切配合、广泛合作,加强我国的国际海上交通网。随着国际航运逐步向远洋化、大船化、集装箱化发展的趋势,国际海运要求港口具有万吨级、10万吨级、20万吨级、甚至5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目前我国大多数集装箱运输通过香港和日本的神户中转,迫切需要建设我们自己的国际深水港。  

5、城市交通  

我国各特大城市、大城市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机动车数量猛增(增长率属世界最高之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运行系统过时;城市道路及交通建设滞后。为此,第一、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利用双层客车、无轨和有轨电车、小公共汽车、出租车增加公交车数量和质量。建设环城汽车专用快车道,实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路行驶。第二、用郊区铁路沟通市区和卫星城或国际航空港的联络。一种介于公共电车与地下铁道之间的中等运量的快速交通方式——轻轨铁路已在国外颇为盛行。这种快速有轨电车既能在地面行驶,又能在高架桥上行驶,必要时便可驶入地下,布线灵活,投资少、见效快、节省能源、极少污染。我国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予大力发展。至于中小城市,人口有限,市区较小,市区基本在自行车的活动范围之内,仍可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其它交通工具为辅,公共交通系统可用于郊区和周围城镇之间的联络工具。

(二)主要运输通道和内陆水运通道的布局思路

1、煤炭外运通道  

这一期间,煤炭运输仍然占货运总量的60—70%。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简称“三西”)地区,1991年该地区煤炭调出量2亿吨,据有关部门预测,2000年,该区产量为5亿多吨,调出量为3.8亿吨,2010年产量为7.6亿吨,调出量为5.3亿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煤炭运输格局不会改变。

2000年“三西”地区将外调的3.8亿吨,大部分将由北、中、南三条通路运出。北路,运煤通道主要是大秦线、丰沙大线。丰沙大线目前运煤能力5200万吨,且已双线电气化,运能没有多少改造的潜力。大秦线运力将达1亿吨;集通线1997年建成,近期运力达700万吨。三条线共能调出近1.6亿吨的煤,其余的需由神木—朔县—石家庄—黄骅港输出,该线初期运量为3000万吨。因此,“九五”必须开工建设此条运煤专用线,并配套建设黄骅港煤码头。中路,目前有京原、石太线,京原线现有能力1300万吨,电气化后,估计达1500~1700万吨,该线坡度大,设复线不经济,因此,能力提高的潜力也不会太大。石太线目前运煤达5100万吨,且已双线电气化,能力提高潜力不大。两线共能调煤约7000万吨。南路,主要是邯长线、月新线、陇海线、焦枝线进行运煤,目前运煤能力约6000万吨,预计,候月线投入运营后,年运输能力约1500万吨,共能调运7500万吨。尚需改造月新线、焦枝线,增加约1000万吨的运煤能力。  

预计到2000年,京九线、宝鸡—中卫线、西安—安康线、石门—长沙线和湘黔复线均将投入运营,届时,我国煤炭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才能有所缓解。 2010年,“三西”地区煤炭产量增加迅速,但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煤炭洗选比重的增加,坑口电站及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可逐步缓解一些铁路运煤的压力,但估计仍然需调出近5.3亿吨的煤。  

为此,铁路方面,北路应尽快使大秦、朔港线分别达到1亿吨以上的运煤能力;中路应考虑建月山—新乡—荷泽—石臼所运煤专线,建成邯郸—聊城—济南—青岛线分流一部分煤炭运量;南路建设神木—延安—西安线,提高京九线能力。配套建设相应装煤港如秦皇岛、黄骅、青岛、石臼所、连云港等。  

水运方面,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长江、淮河、红水河、西江运煤,改造和扩建长江浦口、裕溪口、武汉、枝城、汉江余家湖、京杭运河徐州煤炭等中转港口,同时要大力建设我国沿海卸煤港,使运输能力均衡、协调发展。  

建设盂县—潍坊、左权—武汉输煤管道线。加强现有公路输煤能力,特别是区内、省内的煤炭短途运量,应主要由公路分担。  

2、主要干线交通运输通道

2000年,据已安排的建设项目进度,应建成南北通道上的京九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广电气化;西北通道上的兰新复线、宝中线;西南通道上的南昆线、西安—安康线;华东的浙赣复线,东北的哈大电气化铁路。  

2010年,各主要综合经济区对外干线布局的思路是:  

东北地区:进出关货流量一直很大,目前东北地区与关内有关省区的客货运输联系除海上以外,主要靠京沈、京通、京承三条铁路。须对2000年建成的集通线进行电气化和复线改造,提高运煤能力;建设沈山三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京沈高速铁路。

西北地区:2000年前后,对宝鸡—中卫线、兰州—宝鸡线进行复线改造,建成平凉—西安、西安—襄樊—南京线,彻底改变西北外运通道长期不畅的局面;2000年后将南疆铁路从库尔勒向西延伸到阿克苏或喀什,该线对于塔里木石油资源的开发,密切南北疆及与内地的联系有着重要意义;争取2010年建成格尔木—拉萨段1000公里进藏铁路,结束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根据届时新疆油气资源开发的进程和油气外运量的增长情况,决定如何修建出疆油气管道;正在论证的土库曼—连云港6250公里的向日本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工程也将开始修建。

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进行宝成线的复线改造、湘渝线的电气化改造;在湘黔电气化的基础上,修建重庆—怀化新线,东端通过怀化—株洲与京广、浙赣铁路相连,西端与计划修建的成渝二线(重庆—逐宁—成都)相连,大幅度提高东口能力;修建滇缅铁路,与滇藏公路相联,打通与西藏和缅甸的联系通道。

同时,进一步加强三条开发主轴的交通设施建设。2010年前后,建成或再建北起大连南至香港的沿海大铁路。这条铁路对沿海经济建设和人员交流都有着重要意义。并考虑建设沟通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跨海海底通道。东西方向,需沟通沿长江铁路,特别是目前的铜陵至九江段,需尽早建成铁路。加紧沿江高速公路、港口的建设,加快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  

3、内陆航运通道  

以航行万吨级船舶为主要目标,建设长江干流航线;以航行千吨级船舶为目标,整治长江支流、京杭大运河、淮河;并形成相互沟通的内河水运体系。

长江水系通航里程14212.2公里,干流2812公里,占整个水系的19.4%,目前干流的86.4%能航行千吨级船舶。长江流域工农业生产发达,科学技术基础雄厚。沿江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2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另外还有马鞍山、芜湖、安庆、九江、黄石、城陵矶、沙市和宜昌等一批中小城市。随着沿江地区的进一步开放,“黄金水道”长江航道的建设有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长江干道目前应加快整治宜宾至重庆段372公里的航道,尽快使整个长江干流形成千吨级以上的通航能力;整治长江口拦门沙,使万吨级船舶以及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自由进出长江口,这对今后上海港、南通港、张家港、南京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抓紧建设南京第二长江公铁两用桥,改造南京长江大桥,解决大桥净空不够,万吨级货船不能直达武汉的问题;结合三峡工程,改善川江航道,争取2010年前后使万吨级船舶直达重庆,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功能,加快沿江的开放步伐。  

此外,应从现在开始,按航行千吨级船舶标准,继续整治三江两河,即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整治京杭大运河,整治长江支流和淮河;逐步将京杭大运河、淮河、长江相互沟通,形成较完整的内河水运体系。总之,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将是我国集中力量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期。到本世纪末,我国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瓶颈”制约应有所缓解;通信技术水平应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全国的通信技术应用应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2010年,交通运输应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以高速通信通道建设为主要标志的通信技术应用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才能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大下基础。

七、  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布局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流动将是国土资源配置的核心。城市作为各层次市场的载体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区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10年以前,我国面临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建设面向世界的多层次市场体系的艰巨任务,将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城市的合理布局将对今后国土开发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1、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大大加快。1978至1992年,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从2182万增到9765万,加上因招工、招生和由征地及落实政策而“农转非”的3000万人,共转移到非农产业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约700万人,占同期农村新增劳动力的70%,成绩显著。但近两年来,建站的速度明显放缓。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主要以乡镇企业为载体,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消化、分散转移的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在推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产业大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又表现出下述一系列特征和问题。即:第一,转移就业空间上的封闭性和分散性,这种特征减弱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震荡。但是,它导致了乡镇企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难以发挥,条件下的从而降低了就业的连锁效应。第二,转移就业时间上的兼业性与波动性。在农业现代化水平很低的兼业,必然伴随农业的粗放经营,阻碍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非农产业大军的稳定成长。第三,转移区域上的不平衡性。现阶段转移规模最大、转移速度最快的当属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转移相对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影响,这种转移调度区域差异本身是正常的,但由此造成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表现为“民工潮”,使产业转移的难度加大。第四,转移产业关系上的不协调性。作为主要载体的乡镇企业就业结构一直以乡镇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迟缓,阻碍了就业的增加。第五,转移成本上的渐高性。随着乡镇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就业工资水平的迅速增长以及乡镇企业资金迅速增密,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东部沿海乡镇转移工业的就业弹性逐步降低,由此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很快丧失,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迅速下降。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我国工业化面临的历史任务。在2010年以前需要有大的进展,否则,将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可能造成全局和长远性的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90年代和下世纪初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主要取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而转移劳动力则又取决于非农产业发展能够提供多大规模的就业容量。非农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同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农业劳动力转移最终归结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状况。

2、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对未来15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态势是:农业劳动力剩余量继续增加,到2000年增至3.7亿人,2010年为4.5亿(见表4)。其分布仍以中西部为主,并逐渐成为全年性的剩余。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这一时期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在这一阶段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能和需要达到的目标如下:  

2000年以前,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9亿,包括目前乡镇企业已吸收的1亿人和已进城的约3000万人,届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剩余数量将逐渐减少到0.8亿人。如果再考虑目前表现为“民工潮”的4000万人,为此,在本世纪后6年,还需转移1.2亿人,平均每年需转移2000多万人,压力很大。2010年前累计应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共4亿人,除2000年前已转移的2.9亿外,要求2000—2010年间再转移1.6亿人,平均每年转移1100万人,届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剩余数量将减少到0.5亿。

  表4    2010年以前农村劳动力剩余量预测       单位:亿人

年份

农村劳动力总数

净增加数

农村劳动力累计剩余量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剩余量

1992

4.4

 

2.9

1.6

1996

4.8

0.4

.

1.4

2000

5.2

0.4

.7

0.8

2

6.0

0.8

4.5

0.5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1996-2010年中国农业发展) 


3、转移的主要途径

针对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新问题,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要解决好我国数量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走出一条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的新路。当前,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是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道路;二是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的道路;三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上述三条道路实际构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应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和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多种城镇化的途径。但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实际上正处于农村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即正走在第一条路上;90年代后五年,将由东部至西逐步从第一条道路开始步入第二条道路;2010年以前,将走上第二条道路,进入农村城镇化的中期阶段。

在选择农村城镇化道路时,应根据城镇发展的内在机理和我国经济发展区域间严重不平衡,经济实力较低的国情,适度集中、分区指导和量力而行三大原则。并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转变观念,把新城镇和城市建设与城市体制改革相结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实行以推进离农人口的市民化为中心的农村城镇化战略。第二,坚持多种形式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既要允许农民直接进入现有城市就业,又要允许农民在城市办企业,也要鼓励农民自己建设新城市 (包括小城镇和中小城市)。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道路并不完全否定中小城市的发展和大城市的适度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国土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解决城市化问题时不但应该允许,而且必须有不同的途径。第三,必须将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待,主动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镇有序地转移和城乡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交流和优化配置。要使小城镇真正作为城市单元参加城市职能的分工,使之成为全国和区域市场网络体系中直接面向最广大消费对象的载体,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第四,要充分依靠农民的力量来建设小城镇和城市,抛弃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来搞城市建设的老思路,通过政策将农民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力量引入到农村城镇化进程之中,为城乡人民提供相对平等的竞争机遇。国家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包括规划指导、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的资金扶持,促进转移。

(二)城市布局的思路 

1、目标  

2010年以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水平将需要大幅度地提高。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又是人口聚集地和商品的主要集散地。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是互为条件,相互推动的。因此,优化城市的地域布局,促进各类城市的合理分工,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方面的作用是这一阶段国土开发的关键所在。如前所述,我国城市化滞后已经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进一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布局的思路。今后城市的发展必须与国土总体发展和区域经济布局密切结合。将在目前业已形成的城市格局基础上,根据国土开发总体布局的思路,对其布局和分工进行调整,以便扩大城市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于2000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城乡结合、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布局和结构比较合理、分工比较明确、初步现代化的城镇体系框架。2010年,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类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的人口的地域布局,使若干具有全国和国际意义的中心城市、跨省区和省域中心城市、部分省以下中心城市或县域中心城镇基本达到现代化城市的水平。  

2、布局思路  

结合城市的发展将以现有城市的布局和结构为起点,沿国土开发的三条主轴和7大综合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分层次展开。城镇结构仍然从城市地域影响范围的广度分为5级考虑,但从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2010年以前,各层次中心城市的规模和覆盖地域都有必要适当提高。

(1)国际性的中心城市或城市带:到2010年,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和国际贸易规模将进入世界前列,必须建设一定数量与我国政治经济地位相称的国际性中心城市。除目前已属国际性城市的香港外,到下世纪初以上海和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城市带应建成国际性的中心城市。三者均发展成为市区和近郊区人口逾千万,由中心市区、卫星城和城郊区组合而成,通过高速交通、通信通道相联的多功能、多层次,外向型的综合性大都市;三者均属经济核心区城市带的中心。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是我国北方面向世界的中心,将建成以技术、知识产业为特点的政治、金融、交通通信、经贸、文化、信息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国际都市。以上海为中心的杭州湾沿岸城市带联结着长江三角洲14个城市,将发展成为远东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和通信、交通运输方面的国际枢纽,逐步建成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之一。香港回归祖国后,将与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四个特区和沿海诸多港口群分工合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建成我国面向世界的金融、贸易和经济中心。2010年以前,需集中力量完善上述城市的功能,加快城市本身和与相关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优势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环境条件,提高其国际地位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扩大其辐射的范围。  

(2)具全国或大区域影响的中心城市:主要是国土开发主轴与大综合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地区、交汇的中心城市:广州、南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沈阳、大连、哈尔滨、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广州和南京将与香港和北京相接合,发挥国际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武汉将成为长江中游城市带的中心,建成我国中部的经济、贸易、交通、通信、金融中心,并沿长江通过宜昌、重庆向内地辐射联结以成渝昆为中心的大西南经济开发核心区。沈阳—大连城市带将成为联结环渤海和东北经济区的枢纽。哈尔滨将成为我国面向俄罗斯和东北亚开放开发的中心。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属下世纪横贯我国北部开发主轴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交通通信和区域市场和基础产业带的中心城市,是开发主轴联系各相关经济区的枢纽,乌鲁木齐将成为我国西北面向前独联体中亚各国,参与次级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交流和竞争的中心城市。上述城市应发展为综合性城市,以便在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开放中成为承东启西,联南结北的核心和增长极。 

(3)跨省的中心城市:主要是综合经济开发区核心地区或新的经济增长地带的中心。包括属第一、二类外的其他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沿海、沿江开放城市和部分沿边开放城市,重点开发地区(包括综合经济开发的核心地带和资源型重点开发区)的中心城市。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容量,通过规划明确分工,努力发展成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4)省域内的中心城市:地方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内的中心城市,其开发的影响主要在本省(区、市)范围内。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基本应属此类,部分经济发达的建制镇也可据其主要产品的市场覆盖范围和经济联系的广泛程度列为此类。  

(5)县域中心城市(镇):主要是一些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县级市和大部分建制镇。  

省域内的中心城市的布局可与地方设立的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布局相结合,加强规划,合理分工,因地制宜,以便使之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成为有特色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并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城镇企业和规范化市场的场所。  

3、发展方针  

第一,城市布局和结构要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要根据国土开发的总体布局和各大综合经济区的规划,因地制宜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规模相宜、各有特色、城乡结合、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  

第二,在人口的地域分布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在坚持严格控制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的过度膨胀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由卫星城组成的大城市和由若干大、中等城市组成的城市带,通过高速交通、通信通道将各中心城市联结成一个整体,以便充分发挥大城市或大城市带的经济、社会集聚功能。从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出发,这一时期,需要集中力量提高现有大城市整体素质和容纳就业的能力,健全其城市功能,使之担负起带动大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统一市场建设的任务;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加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中、小城市,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上水平,从两个方面加速我国城市化的建设速度和质量。 

第三,做好城市的统筹规划,城市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高起点配套综合建设现代化城市,以便为我国经济的全方位开放和走向世界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以下基本目标:一是具有健全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环境质量;二是实现城市运转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其中关键是基础设施现代化,特别是供水、交通和通信设施的保证和现代化;三是保证城市安全和社会安定,具有必要的治安和防灾抗灾能力;四是方便舒适的本章生活和工作条件,能满足人们较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五是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

:第七部分中的“农村”是指乡和村两级行政单位而言,严格应称“乡村”,现暂采用通行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