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国系列 > 《1981—1992年我国国土规划的实践和认识》(1993年)
国土系列连载

刘再兴:加强定量研究,提高国土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时间: 2020-07-30信息来源: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规划研究所 1993年7月 作者:刘再兴 责编:qgy

定量析,应贯穿国土规划的全过程。这里只提出几个方面:


一、区域国土资源丰度的综合评价

已有的国土规划成果中,在国土资源的评价上,较多的是将各类国土资源,分别分解为各个因子,一一进行描述,指出其优势和劣势,虽然也引用了一些数据,但这种分析评价,还是偏重于定性,而缺乏真正综合性的评价指标,难以从总体上进行横向对比。由于各地区各单项因素的优劣不同,这一地区在这些单项因素上有优势,另一地区在另一些单项因素上有优势,如何比较判断这两个区域国土资源的优劣,单项因素的评价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就要依靠定量的综合评价。

根据公认的国土资源的内涵,我们相应地将国土资源分解为三类:

1、自然资源。一般可分解为能源、矿产、水、土、气、生,其中土、气、生资源内在联系密切,为计算简化,可以土地资源为代表。这样,自然资源分解为能、矿、水、土4种。其中土地资源进一步分解为耕地、有林地、草地、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能源资源分解为煤、水、油、气,将4者都折算成标准煤。其折算系数,原煤为0.7143,原油为1.4286,天然气为1000m3=1.33吨标煤,水电资源按1989年全国火电千度电耗标准煤0.397吨乘100(年),折成标准煤;矿产资源,将各矿种分别计算其工业储量(也可以是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量(=某矿种的储量×采选回收率x计划调拨价格),然后汇总;水资源,以水资源总量表示,即地表水、地下水扣除重复量以后的资源量。

以省市区为单元,利用“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公式: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可将各省市区的各类自然资源分别汇总为一个从总体上反映各地区自然资源绝对丰度的综合评价指标值;同时利用“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公式,从相对量上来评价地区各类自然资源的丰度。

设X1为地区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X2为地区矿产资源人费量,X3为地区水资源人均量,X4为地区土地资源人均量,将X1,X2,X3,X4分别除以全国相应自然资源的人均量,即得地区各类自然资



这个综合指标可以反映地区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度。

进一步将上述两大综合评价指标值的乘积开平方,汇总成为一个反映地区自然资源总丰度的综合评价值,如下表1:



2、经济资源。主要分指标为:经济总规模、经济增长活力、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工业化进展程度、技术水平。

3、社会资源。主要分指标为:人口数量与素质、城市化水平、居民生活质量。

我们将上述两组指标合并,建立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育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分指标:

经济总规模,以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全国30个省市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值)表示。

经济增长活力,以1953~1989年社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表示。

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地区实际积累率/地区资金利用系数。式中:地区实际积累率=地区国民收入生产额一地区国民收入消费额/地区国民收入生产额;地区资金利用系数=地区资金总额/地区净产值)。

工业结构比重数=(地区工业占地区社会总产值之比×地区工业劳动者占地区社会劳动者总数之比)1/2

结构转换条件,以人均国民收入指数表示。

人口文化素质=地区百人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数/百人中文盲半文盲人数。

技术水平指数。“技术水平”为工业职工人均产值与工业资金产出率之乘积。将地区数除以全国平均数即地区技术水平指数。

城市化水平=(地区城市市区人口占地区人口总数之比×地区城市市区工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之比)1/2

居民生活质量,以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居民消费水平)表示。

将上述9个指标值一一计算出来,然后用几何平均法处理成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即地区经济社会发育程度综合指标。如下表2。

利用表2的综合评价值,不仅可综合反映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有发展的总水平,还可作为划分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依据。我如以全国平均值为参照系,可把全国30个省市区划分为分别处于4个发展阶段的地区:

1、综合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及其以上的省市区,可划为进入成熟阶段的地区,包括沪、京、津、辽、苏、粤、浙7省市;

2、综合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的,划为由成长向成熟转化的过渡阶段地区,包括鲁、黑、鄂3省;

3、综合水平略高于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以下的,划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地区,包括吉、闽、冀、湘、晋、新、豫、川、陕、统10个省区;

4、综合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以上的,划为处于不发展阶段的地区,包括赣、桂、内蒙、云、甘、宁、琼、贵、青、藏10个省区。

对区域发展阶段的评析,可以从总体上、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地区的区情,明确地区在全国区域总格局中的地位。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从不发展到成长到成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3个重要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在社会组织、调度、运用生产要素的方式及其效果等方面有质的差异,据此也就能比较容易、准确地制订今后的发展战略,规划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蓝图。既有利于防止脱离实际、盲目追求“超越”发展,又有利于克服因循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的滞后状态,使区域国土开发治理规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

选择地区主导产业,仅有一般性的选择原则还不够,同时应作定量研究,即建立评选的指标体系。根据主导产业的特点、功能及基础数据可收集性,我们从二十几个指标中筛选出4个评价指标,即反映市场条件的“市场占有率”(=地区某产业年销售额占全国某产业年销售额之比X地区某产业人均年销售额指数);反映产业相对优势度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的国民收入与地区国民收入总额之比/某产业的劳动力与地区劳动力总数之比);反映产业规模的“产业专门化率”(=地区某产业净产值与全国同类产业净产值之比/地区全部产业净产值与全国全部产业净产值之比);反映产业关联度的“产业综合波及效果”(=产业‘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算术平均。式中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该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该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全部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选择步骤:第一步,以省市区为单元,分别计算出各省下40个工业行业的上述4个评价指标值,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汇总,求出各行业的综合评价值;

第二步,按各省市区各行业综合评价值的大小排序,各选出居前列的8一10个行业;

第三步,有些行业,主要是轻加工行业,在不少省市区(如烟草加工有18个,饮料制造有8个)都进入前8-10位,而一个行业不可能同时在许多省市区都被选为主导产业,这就需要根据国家一144一的产业政策、行业布局的指向性及地区的有关条件的优势度,在省际之间进一步评比,从中选出该行业发展条件和发展前景更好的省区(优中择优),列为其主导产业的备选产业之一,而在男一些省区就可能在第二轮比选中淘汰下来,不能选作该省区的主导产业;

第四步,经过上述两轮比选,最后提出各省市区可供选择的主导产业。如下表3:


三、项目研究

在国土规划开展的初期,强调国土规划的框架性,不主张在国土规划中进行项目研究。现在看来,重大项目研究,应是国土规划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地区性国土规划,必须有这方面的内容。省级国土规划重大项目较多的,最好有一个专题研究,对既影响地区发展、又对全国同行业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一一作些专门研究。研究内容可包括3个方面:

1、项目建设系列基础数据的测算,包括项目建设规模(总投格、主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建设性质、建设地点、投产后新增固定资产、产值、利税、用地、用水、用电、运量、职工数。

2、宏观论证。包括产品市场潜力分析与预测;地区建设条件;国家投资的可能性及地区配套能力;地方集资的可能性和渠道;项目本身的效益及其国民经济效益或负面效应;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对策。

3、项目排队,即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建设条件的成熟程度安排项目的建设时序。这个专题研究的成果,可在总体规划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规划中反映。

这种研究的意义是:

(1)将资源开发、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环境整治的总体构想落到实处,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便于纳入省市区和国家的中长期计划,使国土规划更贴近现实的经济生活。

(2)利用重大项目研究提供的各种投入产出数据,可以进行要紫的综合平衡;可以从定量上进行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变动趋势分析,可以进行去观经济效益评估,还可检查项具规划是否符合是有规划的要求,也可检验总体规划的构想设计是否可行。

(3)可以建立项目储备,一旦国家有需要、有能力,要上就可以上,及时抓住外部的有利机遇,而又不致于仓促上阵或坐失时机。

因此,项目研究是国土规划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还是总蓝图的勾划,总体部署的安排,但在这个前提下,有重大项目的建设布局,把框架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比单纯的框架性更好。

近几年来编制的总体规划,一般都涉及到一些重大项目的内容,或附有项目规划表,但由于缺少一个项目专题研究,反映在总体规划中都还比较粗,而且一般的缺陷是原则性地提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对可行性缺乏必要的论证;讲到项目的产出,而对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投入没有进行预测,因而可操作性还不强,达不到项目研究的预期目的,应当更细一点。


四、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估

效益,是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规划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基本标志。这里讲的效益,首先是社会效益,即地区产业系统的职能效益,通过区际联系在区外实现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地区产业系统对国家增加社会财富所作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全国紧缺产品上满足全国社会需求的程度。如果满足全国社会需求的程度较高,即使地区产品的总成本高一点、利润率低一点,其经济效益也可认为是较好的。因为其产品能大量输出满足其他缺乏这些产品的地区的急需,使这些地区因缺乏这些产品而大量闲量的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出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由此产生的这部分经济效益,应计算在输出这些产品的地区。因此,评估地区的经济效益,除了计算地区范围内产业系统的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外,还应计算相关地区使用本区产品所增加的效益。在价格双轨制、价格扭曲,价格既不能如实反映价值、又不能反映供求关系的情况下,评估以能源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地区的经济效益,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地区的价值流失不能收回以提高其效益,但在效益评估时,至少要考虑到这一点,这对规划决策是很重要的。

单从区内来看,可从总体上和各主要侧面来评估地区规划的经齐效益。总体效益评估,可选用下列计算式计算:


比值大于1,说明地区工业经济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于1,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式也可用作纵向对比,即将分子改为规划未期的数据,分母改为地区基期的数据。系数大于1,说明效益提高;小于1,说明效益下降。

4、工业实际利润率


式中:分子是j地区规划末期各工业行业的资金利税率分别乘以各相应行业的资金占j地区工业资金总额比重之和;分母是j地区规划末期各工业行业的资金利税率分别乘以j地区基期各相应行业的资金占基期j地区工业资金总额的比重之和。

指数大于1,表示规划末期结构素质较之基期的有所改善,使地区工业总体效益有所提高;反之,说明规划末期的结构素质比基期恶化,使地区工业总体效益下降。

2、地区布局的变动所带来的布局效益,即布局的改善状况。通常用产业“集中指数”来衡量(以全国社会总产值的分布为例)

将规划末期的集中指数与基期的集中指数相对比,即可看出布局状况的变动。

此指标的判断:指数如小于50,说明经济分布相对分散;5060,说明分布相对均衡;70一80,说明相当集中;大于90,说明过分集中。

3、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或降低。

4、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或降低。

如果地区规划末期测算数据较全,可根据前面讲过的经济社会发育发展程度综合评价指标,测算规划末期地区经济社会发育总水平,并与基期的相对照,则更能全面反映出规划的宏观效益。

应当说明的是,任何数量分析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必须在定性分析的指导下来进行。进行定量分析,不是要替代定性分析,而主要是克服定性分析的主观随意性,弥补定性分析的不确定性。&  

作者:刘再兴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