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区域发展创新论
区域发展创新论

49: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潜力比较分析时间: 2018-03-09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欧阳涛 廖金华 杨金海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四十九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潜力比较分析

 欧阳涛,廖金华,杨金海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等六省, 近几年,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大开放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带动下,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沿革及战略取向的差异,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发展也显现出各自发展的特点与不平衡现象。
        通过对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基本情况指标进行比较,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各省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可凸显出中部经济发展进程中各省区域经济的优势和潜力,从而为促进中部经济崛起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
 
        1  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基本情况指标对比分析
        1.1  基本情况指标
        针对中部六省2006年区域经济基本情况资料,整理得到相关指标如表1、图1所示。
        1.2  对比分析
       (1)湖南经济总量居中,工业化进程居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湖南GDP总量居中部六省第三位,GDP增速排名第四,这对于在中部省份中面积最大、人口数量第二的湖南省来说,发展优势并不明显。特别是第二产业增长缓慢,工业化进程居后,2006年湖南第二产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增速居中部第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却排名中部最末位,工业仍然是湖南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湖南作为农业大省,200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仅次于河南,第一产业比重在中部最大,但增速却排在最后。第三产业在湖南得到了较大发展,其增加值居中部第二,增速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名列中部第一。
表1  2006年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基本情况及排名

                         湖南       湖北       河南       山西       江西       安徽
1.面积(万平方公里)         21.18      18.59      16.70      15.63      16.69      13.94
2.人口(万人)             6768.10    6050.00    9820.00    3374.60    4339.13    6593.50
3.GDP总量(亿元)          7493.17    7497.17   12464.09    4746.50    4618.80    6141.90
4.GDP增速(%)               12.10      12.10      14.10      11.80      12.30      12.90
5.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1331.31    1140.41    2049.42     276.60     786.30    1027.20
6.第一产业增速(%)            4.80       5.10       7.30       5.10       6.50       6.30
7.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3123.46    3363.76    6762.40    2742.50    2319.00    2656.00
8.第二产业增速(%)           15.50      15.90      17.70      15.30      16.30      17.90
9.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3038.40    2993.00    3652.27    1727.40    1513.50    2458.70
10.第三产业增速(%)          12.40      11.00      12.00       7.70       9.90      10.70
资料来源:据各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计算。

        (2)湖北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各产业协调推进。2006年湖北GDP总量居中部六省第二位,GDP增速与湖南持平,排名第四。作为中部面积第二、人口数量第四的省份,其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工业实力相对较强,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二,但增速有所放缓,位居第四。湖北省第一、二、三产业相对协调发展,其比重分别为15.2%、44.9%、39.9%,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位居中部六省第五,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其比重均居中部第三位。
        (3)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6年中部六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六省的29.01%,GDP增速达14.10%。河南省是中部面积第三、人口数量最多的大省,而且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其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均排列中部第一,与其人口规模基本相对应,第一产业增速稳居第一,第二、三产业增速在中部六省中皆位居第二。 但河南省产业结构有所失衡,在第二产业比重大(位居中部六省第二),第一产业比重较为适中(位居中部六省第四)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小,只为29.3%,居中部最末位,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4)山西经济发展有所倾斜,产业结构面临深层次矛盾。山西作为中部六省中面积第五、人口数量最少的省份,2006年其GDP总量和增速均位居中部第五位。由于山西省人口数量大大低于中部其他省份,加之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刺激了山西第二产业特别是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倾斜发展,使其人均GDP水平稳居中部第一位置。然而,山西经济面临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其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8%、57.8%、36.4%,其中:轻重工业比例5.6∶94.4,重工业主要为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工业。山西第一产业比重在中部最小,第二产业比重在中部最大,在综合经济能力和水平不是很高的条件下,这说明其农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过于膨胀,第三产业相对落后。
        (5)江西经济总量偏小,第二产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有待加强。2006年江西GDP总量居中部六省第六位,与其面积在中部排列第四、人口数量排列第五的基本情况相比,弱有靠后,但其GDP增速排名前移到第三名。作为农业大省,江西第一产业增速名列中部第二,第一产业比重仅次于湖南。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加快,占经济总量的50.28%,第二产业比重及增速均居中部第三,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其比重与增速均列中部第五。
        (6)安徽经济虽然增速加快,但总量不足,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安徽是中部六省中面积最小的省份,而人口数量却排名第三。2006年安徽GDP增速加快至第二位,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但人均GDP水平却排名最后。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及比重居中部第五,增速排名第一,其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6.7%、43.3%、40.0%,表明第二产业比重偏小,第一产业比重在中部居第三位,农业省的身份比较明显,而第三产业比重在中部六省名列第二,发展情况较好。
 
        2  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
       为了综合比较分析中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各省区域经济的优势和潜力,选用主成分分析法。
 
        2.1  指标体系的确定
        比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情况,首先要对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进行准确的描述;其次为了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还要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进行大体上的估计,因此必须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指标的设置上,既应该考虑各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还要兼顾各区域的潜力发展水平,因此,考虑选择以下12项指标:
X1:人均GDP                                X2: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X3: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X4:人均出口额
X5: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X6:人均外商直接投资
X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X8:人均货物周转量
X9: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                X1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X11: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X12:人均邮电业务总量
表2  2006年中部六省主成分分析相关经济指标及排名

                         湖南       湖北       河南       山西       江西       安徽
X1:人均GDP(元)           11071.31   12392.01   12692.56   14065.37   10644.53    9315.08
X2:第二产业比重(%)         41.70      44.90      54.30      57.80      50.20      43.30
X3:第三产业比重(%)         40.50      39.90      29.30      36.40      32.80      40.00
X4:人均出口额(美元)        75.26     103.45      68.22     122.68      86.49     103.74
X5:地方财政占GDP比重(%)    6.34       6.27       5.44      12.28       6.61       6.96
X6:人均外商直接投资(美元)    38.31      40.48      18.79      13.93      64.69      21.08
X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   4790.69    5905.27    6016.03    6879.33    6183.73    5376.05
X8:人均货物周转量(吨公里)2624.15    2853.88    2459.77    4509.57    2156.65    2571.47
X9:每万人高校在校生数(人)  122.78     180.55      99.20     132.28     177.69     100.71
X1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4187.62    5639.67    3951.60    4781.01    3290.98    3077.88
X11: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34.13      36.03      30.27      43.56      27.61      25.18
X12:人均邮电业务总量(元)    577.07     754.55     735.99     986.49     737.48     543.11
资料来源:据各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计算。
        2.2  计算结果及主成分含义⑵
        整理中部六省2006年上述12项指标得表2,并对其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为消除量纲,首先将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运用SPSS 14.0计算得表3,主成分分析如下:
        (1)指标累积贡献率。通过计算得知:第一主成分Z1的方差贡献率为52.20%,第二主成分Z2的方差贡献率为18.96%,第三主成分Z3的方差贡献率为16.41%,前三个主成分已反映原变量87.57%的信息,按照选取主成分的原则,选取前三个主成分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表3  主成分分析表

                       第一主成分Z1         第二主成分Z2        第三主成分Z3
X1                    0.8797              -0.1456               0.0822
X2                    0.7632              -0.6408             -0.0270
X3                   -0.1316                 0.9806                 -0.1223
X4                    0.6554                    0.4836             -0.0668
X5                    0.8509                 0.1751                 -0.2200
X6                   -0.4336                    0.0076              0.8448
X7                    0.8236              -0.3935              0.2221
X8                    0.9199                    0.2589             -0.2630
X9                    0.1446                    0.2328              0.9493
X10                 0.5837                 0.4458               0.3254
X11                 0.8717                0.3144              0.0511
X12                   0.9502                   -0.2088              0.2281
特征值                  6.264161051            2.275255243          1.969129334
贡献率(%)               0.522013421            0.189604604          0.164094111
累积贡献率(%)           0.522013421            0.711618024          0.875712136
        (2)主成分表达式Z1含义。第一主成分Z1在各变量系数数值上大多表现显著,说明第一主成份对大部分评价指标都有近似的载荷,是对区域经济一个综合测度,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表明经济水平的变量X1、X2,市场化水平变量X5,资金供应能力变量X7,货运能力变量X8,医疗水平变量X11、通信能力变量X12等,基本代表了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和实力。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第一主成分Z1在各变量系数值上有两项因子表现异常,它们是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两项因子显现出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并不同步的状态。分析表明,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中部地区水平较低,2006年中部六省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仅占全国的16.64%,其对中部经济的影响有限,而各省各年度招商引资宣传和力度不同,某些经济发展弱省在年度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甚至超过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导致其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而第三产业在中部发展不足,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三产业并没有同步发展起来,倒是第二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的省份,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如湖南省第二产业比重排名第六,第三产业比重却排名第一,在目前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
        (3)主成分表达式Z2含义。第二主成分Z2在变量系数数值上表现尤为显著的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变量X3,人均出口额变量X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变量X10,表明第二主成分Z2主要突出了区域服务业、出口及国内消费水平。
        (4)主成分表达式Z3含义。第三主成分Z3在变量系数数值上表现特别显著的是教育水平变量X9以及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变量X6。教育水平变量属于经济发展潜力指标,而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在中部各省区域经济资金供应能力中表现很弱,目前该变量不能简单划归资金供应能力指标,更多的可作为表明经济发展潜力认同度和外向度的指标。
         2.4  中部各省经济发展主成分得分及排名分析
        根据主成分得分公式计算各省的主成分得分,结果如表4。由表4可知,按照各个省份
        主成分得分排序,包括Z1、Z2、Z3在内的2006年区域总发展水平即总得分依次为山西、湖北、河南、江西、湖南、安徽,表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第一主成分Z1值依次为山西、湖北、江西、湖南、河南、安徽。
表4      主成分值与主成分得分

省份  总得分排序  Z1值排序  Z2值排序  Z3值排序   总得分E      Z1值      Z2值      Z3值
山西       1          1         4         4    0.92827241   1.87639   0.12855  -0.46055
湖北       2          2         1         2    0.48155417   0.21726   1.00246   1.08518
江西       3          4         5         1   -0.16665780  -0.45087  -0.80702   1.35105
湖南       4          5         2         3   -0.26650900  -0.72087   0.79948  -0.25470
河南       5          3         6         5   -0.42713590  -0.08408  -1.57589  -0.51467
安徽       6          6         3         6   -0.54952060  -0.83782   0.45241  -1.20631
        (1)由于山西在产业倾斜发展及人均经济水平指标上强势明显,掩盖了其薄弱领域,总得分排名第一,但从第二及第三主成分分值可以明显看出其排位均下降到第四,发展潜力有限,按现有模式发展其后劲不足。
        (2)湖北总得分名列第二位,Z2、Z3值排名分别为第一及第二,除了其经济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外,还得益于其出口和国内消费水平高,教育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升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3)江西2006年主成分总得分排名首次超过湖南上升到第三位,除了江西经济水平有一定提升外,还因为其Z3值明显高于湖南排名中部第一,2006年江西省人均外商直接投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万人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等指标在中部六省中都上升至前两位,显现出很强的发展潜力,但经济总量和实力还有待提升,Z2值明显偏弱,仅排名第五,服务业、出口及国内消费水平急需提高。
         (4)湖南总得分位居第四,Z2、Z3值排名分别为第二和第三,其人均经济水平、人均投资水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等相对较低,影响了总得分排名,而第三产业的强劲发展,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教育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的代表经济发展潜力和认同度的指标水平较高,显示出湖南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后劲。
        (5)河南经济总量大,人均经济水平较高,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使其Z1值排名中部第三,但总得分却排名第五,明显靠后,这与其Z2、Z3值排名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有关,表明区域服务业、出口及国内消费水平落后,教育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较低,三次产业发展不太平衡,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6)安徽总得分位居第六,Z2、Z3值排名分别为第三和第六,表明安徽的服务业、出口水平在中部较靠前外,其人均经济水平、人均投资水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等一系列反映经济综合水平和实力的指标却表现很低,代表经济发展潜力和认同度的教育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的表现也不容乐观。
        3  结论及对策取向
        3.1  结论
       (1)对计算分析内容的总结。综合基本经济情况指标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内容,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基本描述为:中部各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各省之间优势不明显,潜力发挥有所差别,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与不平衡现象,个别省份经济发展明显偏移,发展潜力不足;中部各省总体产业结构水平低,阻碍了工业化进程;中部省份资本短缺,投资水平低,制约了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的进一步发挥;中部农业省份多,三农问题突出,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中部省份普遍存在外贸依存度低,经济市场化水平不高,消费不足等现象,后续发展力量较为欠缺。
       (2)对所用方法的总结。从基本经济情况指标分析来看,其较清晰、直接地反映了中部各省区域经济各项目的总体表现,而主成分分析主要从综合及不同类别角度描述了中部各省区域经济的强势与不足,现状与潜力。由于受选择数据资料的局限性和时段性影响,该数量分析方法必须与对事物的科学定性分析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准确、有效地判断分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真实面貌,作出科学辩证的比较研究。在分析过程中,应关注相关指标的前后延伸和动态发展,不能简单地只依据单个数量分析结果,就直接作出某方面的判断,也不能只看总量和增速等显性因子,应更注重反映潜力和后劲的相关指标。
3.2  对策取向
       (1)湖南经济发展的对策取向。要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从湖南实际出发,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兼收并蓄,竭力做大做强;把握农业规模优势,努力提升产业水平,多在农产品加工增值方面做文章;协调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建设;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2)湖北经济发展的对策取向。进一步发挥资源、市场、产业基础、科技教育创新潜力等优势,推进三次产业向着更高层次协调发展;以现代制造业推进工业化;以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高新区和现代物流中心的发展促进整体经济水平提升。
     (3)河南经济发展的对策取向。改变河南经济只是“身宽体胖”的形象,打造强健肌体,加快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推进高科技创新;发挥农业优势,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保持工业发展势头,打造工业强省;倾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改变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现状;加快经济市场化,重视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4)山西经济发展的对策取向。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注意把发挥资源优势与再造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工补农,重视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拓新的农业发展项目,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同步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改善投资环境。
     (5)江西经济发展的对策取向。开拓创新思维,寻求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利用农业优势,努力建立现代农业;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关注,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保持招商引资良好势头,加强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
      (6)安徽经济发展的对策取向。坚持工业强省战略,发挥地域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带动,切实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保持农业发展优势;积极开拓投资渠道,提高经济外向度,引导消费,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科技创新,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