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专著连载

23. 中国经济竞争力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时间: 2017-11-06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徐承红 李强森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二十三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中国经济竞争力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徐承红 李强森
(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区域差异包括自然差异、人文差异、经济差异、组织体制差异等等,这一概念本身并不含有价值判断的成份,它只不过是一个具有描述性意义的中性概念。我们应该允许适度的区际差异存在,因为没有差异,也就无所谓优势,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反映;也是区域间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但是,区际间差异过分悬殊则会影响资源合理配置、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东西部的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但东西部的区域经济差异不仅没有缩小,相反是更加拉大了。因此,研究这种区域差异,找到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对于研究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
    区域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省市、自治区一级行政单元)比另一些区域有着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综合经济实力。[1]
    区域差异是用来对区域进行比较的一个概念,它所反映的是区域在质和量方面的不同,其内涵是相当广泛的,可以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方方面面存在的差异。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进行区域经济差异的比较,不应仅是从某一要素(收入差距)单方面进行比较,而应进行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比较;不应仅是对各地区经济增长(资产存量、资本和劳动投放)进行比较,而应主要对一定时期内不同地区相对产出结果进行比较。区域经济差异应该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各方面经济要素(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区域创新等)组成的“集合体”的比较,也即区域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比较,因此我们用“区域经济竞争力”来表示这种“集合体”,因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而不是单一经济元素,所以它更能综合地反映一个区域的发展差异问题。
 
    二、分析区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方法选择
    1、考查区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在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每年一度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推动下,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得到了深入发展。IMD在早期用八个要素建构了一个国际竞争力模型,现在用四个要素替代了原先的八个要素,它们分别是:经济表现、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基础设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的《国家竞争力》一书中,提出了区域竞争力模型即著名的“钻石模型”。他认为,区域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上,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因素: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作用以及政府作用。
    在波特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指某个特定区域在国内经济竞争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是利益主体之间比较生产力的竞争状况,是该区域在国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的强弱程度。其主体和核心是核心竞争力,同时受辅助竞争力或潜在竞争力的影响,通过区域之间的竞争过程,最终形成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实力。因此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如下:[2] 
    区域经济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辅助竞争力(基础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潜在竞争力)+ 综合经济竞争力=++
,,分别是核心竞争力、辅助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的权重;
,,分别是核心竞争力、辅助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的因子综合得分;
上述三大竞争力指标之间相辅相承,构成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机整体。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省略指标体系所构建的过程,直接提出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见表1)[3]。该指标体系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硬性”指标与“软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四层指标,其最上层为目标层共3个一级指标,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目标,以下依次为二级子系统9个指标、三级子系统19个指标、四级子系统72个指标。
 
             表1: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四级指标
核心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
涉外竞争力
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经济效率;企业经营国际商品市场竞争力 第一产业比重;二、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企业数量;大中型企业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产品销售率;成本利润率;进出口商品总额;进出口增长率;实际FDI;FDI增长率;旅游创汇总额;国际旅客数;外贸依存度;外贸投资总额;外资企业数
辅助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
资源;交通;电讯;能源;房地产开发;国民素质;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科技转化 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人口数;铁路密度;高等级公路比重;货物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人居邮电业务量;发电总量;人均发电量;房地产开发经营收入;住宅投资累计总额;出生率;死亡率;万人医生数;医院床位数;万人医院床位数;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比例;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大专以上人口教育程度比例;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高校学校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部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就业率;R&D支出;R&D投入占GDP比重;科技活动经费;科技活动经费占GDP比重;专利受理量;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
现实竞争力 总量竞争力;速度竞争力;人均竞争力;地区市场容量;金融活动   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工业总产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居民存款余额;人均储蓄
 
    2、评价计算方法
    首先根据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用因子分析方法可得到评价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矩阵,首先计算出每个省份的二级指标的竞争力指数,再根据二级指标的竞争力指数,计算出一级指标的竞争力指数,最后根据一级指标的竞争力指数,计算出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数。
      
其中:为第个二级指标的竞争力指数,为第个二级指标包含的第个四级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为第个二级指标包含的第个四级指标的权重,为第个二级指标所包含的四级指标个数。
 
    三、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现状的静态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东中西部一级指标核心竞争力、辅助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的状况,并找出形成这种经济竞争力状况的原因。
(一)对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级指标的分析
    1、一级指标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过程:
    我们选取2004年作为代表年份,对2004年的相关数据通过SPSS12.0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可以得到主因子的相关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方差分析如下表2,
      表2: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Component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7.889 43.826 43.826 7.889 43.826 43.826 7.183 39.906 39.906
2 2.376 13.198 57.024 2.376 13.198 57.024 2.818 15.653 55.560
3 1.865 10.360 67.384 1.865 10.360 67.384 1.937 10.759 66.319
4 1.480 8.223 75.607 1.480 8.223 75.607 1.546 8.591 74.910
5 1.151 6.397 82.004 1.151 6.397 82.004 1.277 7.094 82.004
6 .930 5.169 87.173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的18个指标中,提取出了五个公共因子,这些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004%,也就是说原始变量所提供的信息中有82.004%留在了模型中,即模型对问题的解释能力达到82.004%。同时还可以知道这些公共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由于第一个公因子在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个)、大中型企业数(个)、商品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实际FDI(万美元)、旅游创汇总额(百万美元)、国际游客数(万人次)、外商投资总额(万美元)、外资企业数(户)等几个变量上有高载荷,因此我们把第一个公共因子命名为“总量因子”,对其它各个公因子依次命名为:外向度因子、效益因子、企业效益因子、产业结构因子,由各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以算出其相对应的权重:
因子权重=       (I , j=1……5)
为第J个因子的方差总和,分母是五个公因子的方差之和。
    表3:核心竞争力公因子权重

因子 总量因子 外向度因子 效益因子 企业效益因子 产业结构因子
权重 0.487 0.191 0.131 0.105 0.087
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
0.486640341+0.190883943+0.13120623+0.104758109+0.086511378
(i=1….5)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因子得分,由此得出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4) 。
 
    表4:东中西部各省、市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东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中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西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北京 0.523 6 河南 -0.332 22 甘肃 -0.440 26
天津 0.337 8 湖北 -0.182 15 青海 -0.321 21
上海 1.174 2 湖南 -0.179 14 宁夏 -0.395 24
河北 0.241 9 安徽 -0.401 25 陕西 -0.288 19
江苏 1.043 3 黑龙江 0.475 7 西藏 -0.612 30
浙江 0.622 4 吉林 -0.313 20 云南 -0.207 16
辽宁 0.201 10 山西 -0.240 18 新疆 -0.371 23
福建 0.072 11 江西 -0.455 27 重庆 -0.056 12
山东 0.586 5       四川 -0.125 13
广东 1.882 1       贵州 -0.574 29
海南 -0.784 31       广西 -0.554 28
            内蒙古 -0.236 17
 
    2、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核心竞争力状况基本上是东中西部梯级递减的趋势。核心竞争力因子综合得分排名前十位中有9个是东部地区,它们依次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排名11~20位的东部有1个,中部有4个,西部有5个,分别是重庆(12位)、四川(13位)、云南(16位)、内蒙古(17位)、陕西(19位)。东部地区除海南排在第31以外其他省市排名均在前15名内,由此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域优势。海南排位靠后其原因是:(1)海南省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占GDP的36.90%;农业总产值在全国排位倒数第四,但是人均农业总产值据全国第一,所以农业仍然是海南的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全国倒数第一,人均工业总产值居倒数第四位。(2)对外经济联系低,进出口额在全国排在倒数第七位,外资企业数排在第21位,说明海南在吸引外资方面落后于平均水平,这是导致其核心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身处东部沿海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是海南没有抓住机遇,在开放过程中逐渐落后,周围的广东、深圳等地率先形成区域的增长极,极化效应的作用使海南的生产要素更进一步地流向区外,使其经济发展出现困境。西部地区各省的核心竞争力中除了新疆、青海分别列第12、13外,其他各省、市都在第十五名以后,从具体数据看,西部各省市区的第一产业比重普遍偏高;企业数量和大企业数量都远远少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员劳动生产率总体上高于中部,但是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长率、利润率普遍远高于东部地区;但由于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率、实际FDI、国际游客人数、外贸依存度、外企数目以及实际利用外资额等指标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所以综合评定指数较低。
    3、一级指标辅助竞争力的分析过程:
    通过对辅助竞争力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可以得到主因子的相关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方差分析表如下表5。
    表5: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Component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11.213 32.037 32.037 11.213 32.037 32.037 6.903 19.724 19.724
2 7.063 20.180 52.216 7.063 20.180 52.216 6.326 18.074 37.799
3 4.050 11.572 63.788 4.050 11.572 63.788 6.078 17.366 55.165
4 2.494 7.124 70.913 2.494 7.124 70.913 3.259 9.310 64.475
5 1.816 5.187 76.100 1.816 5.187 76.100 3.057 8.734 73.209
6 1.559 4.455 80.555 1.559 4.455 80.555 1.782 5.092 78.301
7 1.106 3.160 83.715 1.106 3.160 83.715 1.721 4.917 83.217
8 1.040 2.970 86.685 1.040 2.970 86.685 1.214 3.468 86.685
9 .874 2.498 89.183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我们对辅助竞争力的35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共提取出八个公因子,这八个公因子对模型方差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6.685%,保留了数据中大部分的信息,能够较好地说明问题,公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采用与核心竞争力相同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区域辅助竞争力的公因子权重(见表6),通过辅助公因子的权重我们可以得到各地区的辅助竞争力得分及其排名(见表7)。
     表6:辅助竞争力公因子权重 

因子 科技与总量因子 文化卫生因子 基础资源因子 人均资源能源
权重 0.228 0.209 0.29 0.1079
因子 能源因子 水资源 环境因子 财政因子
权重 0.101 0.059 0.057 0.049
 
    表7:辅助竞争力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 

东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中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西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北京 1.125 3 河南 -0.048 12 甘肃 -0.074 13
天津 0.281 8 湖北 -0.133 15 青海 -0.502 30
上海 1.178 2 湖南 -0.199 18 宁夏 -0.486 29
河北 -0.124 14 安徽 -0.301 23 陕西 0.469 5
江苏 0.578 4 黑龙江 -0.194 17 西藏 0.13 9
浙江 0.464 6 吉林 -0.401 25 云南 -0.413 26
辽宁 0.054 10 山西 -0.278 20 新疆 -0.426 28
福建 -0.191 16 江西 -0.347 22 重庆 -0.231 19
山东 0.425 7       四川 0.036 11
广东 1.515 1       贵州 -0.28 21
海南 -0.689 31       广西 -0.385 24
            内蒙古 -0.418 27
 
    4、对辅助竞争力的评价
    位于前十位的省份,东部地区有8个,西部地区有2个,陕西(5)、西藏(9位),排名11~20位的东部地区有2个,中部地区有4个,西部地区3个,四川(11)、甘肃(13)、重庆(19位)。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等方面。西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广人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西部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出现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利用不充分,生产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低下的状况。从基础设施状况来看,西部地区的铁路密度、高等级公路比重明显落后于其他两个地区,导致西部地区邮电业务总量和人均邮电业务量低、货物周转量也明显处于落后境地。西部地区文盲比率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大专以上人口数、高等学校数远低于东部地区,如果再考虑人才资源在地区间的流动因素,那么西部地区在优秀人才方面的匮乏可见一斑。在R&D支出和科技活动经费方面,西部地区更是无法望东部之项背,鉴于投入的巨大差距,西部地区在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量方面的劣势也就不难理解了。
 
    5、一级指标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的分析过程:
    通过对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的17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在对方差最大旋转后得到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共提取出三个公因子(见表8)。
    表8: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Component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10.033 55.738 55.738 10.033 55.738 55.738 6.939 38.549 38.549
2 4.516 25.091 80.829 4.516 25.091 80.829 6.566 36.476 75.025
3 1.413 7.849 88.678 1.413 7.849 88.678 2.458 13.653 88.678
4 .934 5.188 93.866            
5 .401 2.230 96.097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从表8中可以看出,三个公因子对模型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8.678%,公因子特征值都大于1,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始数据中信息和问题。采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的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公因子的权重以及该竞争力综合得分和排名(见表9、10):
    表9: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因子权重为:

因子 总量及资本市场因子 消费能力因子 人均量因子
权重 0.435 0.411 0.154
    表10: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
东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中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西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北京 1.354 1 河南 0.056 9 甘肃 -0.577 27
天津 -0.346 19 湖北 -0.089 13 青海 -0.646 30
上海 1.288 2 湖南 -0.191 14 宁夏 -0.594 28
河北 0.182 8 安徽 -0.317 17 陕西 -0.379 20
江苏 0.995 4 黑龙江 -0.205 15 西藏 -0.649 31
浙江 1.057 3 吉林 -0.287 16 云南 -0.436 25
辽宁 0.235 7 山西 -0.062 11 新疆 -0.432 24
福建 0.046 10 江西 -0.416 22 重庆 -0.350 21
山东 0.788 5       四川 -0.083 12
广东 0.313 6       贵州 -0.630 29
海南 -0.557 26       广西 -0.424 23
            内蒙古 -0.329 18
   
   6、对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的评价
    位于前十位的省份,东部地区有9个,中部地区有1个,即河南(9位);排名11~20位的东部地区有1个,中部地区有6个,西部地区有3个,四川(12)、陕西(20)、内蒙古(18位)。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在总量竞争力、速度竞争力、人均竞争力、地区市场容量、金融活动等各方面与东部地区有很大差距,除了四川排在全国第12位,其它省份的相关指数都很抵,具体表现在,西部地区各省市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财政收入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投资不足导致区域社会总需求不足;西部地区在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工业总产值、城市人均收入、农村人民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存贷款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储蓄总额等方面远低于东部地区。
    (二)对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零级指标的分析
    单纯把各个一级指标得分简单相加并不能反映零级指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客观状况,因此我们采用权重分析与加权法相结合的方法。
1、各个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见表11)
各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为:=
   分别是核心竞争力、辅助竞争力和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的方差之和;为这三个板块方差的总和。
    表11:2004年各个一级指标的权重

一级指标 核心竞争力 辅助竞争力 经济实力竞争力
综合权重 0.430 0.225 0.345
 2、零级指标的综合得分(见表12)
区域竞争力综合得分为:F=  (i=1,2,3)可以得到各个省市的经济竞争力综合指数如下表:
    表12: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排名

东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中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西部 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
北京 2.237 1 河南 -0.274 20 甘肃 -0.336 24
天津 0.432 7 湖北 -0.221 15 青海 -0.292 21
上海 1.164 2 湖南 -0.273 19 宁夏 -0.31 22
河北 -0.035 9 安徽 -0.315 23 陕西 -0.137 14
江苏 0.696 6 黑龙江 -0.12 13 西藏 -0.1 12
浙江 0.751 5 吉林 -0.397 25 云南 -0.486 27
辽宁 -0.022 8 山西 -0.039 10 新疆 -0.477 26
福建 -0.06 11 江西 -0.513 28 重庆 -0.272 18
山东 0.765 4       四川 -0.256 16
广东 1.098 3       贵州 -0.514 29
海南 -0.97 31       广西 -0.544 30
            内蒙古 -0.257 17
 
    3、区域经济竞争力总体评价
    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竞争力是呈阶梯状递减,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十分明显,而西部与中部的差距要小得多。经济竞争力在全国位于前十位的省份其中就有8个是东部地区省份,占该地区省份数的82%;排名前20位的中部地区有4个,占该地区省份数的57%,西部地区有5个,占该地区省份数的33%,分别是四川(16位)、西藏(12位)、陕西(14位)、重庆(18位)、内蒙古(17)。
 
    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现状的动态分析
下面我们利用2000年到2005年的指标数据计算了列年指标权重,目的是要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区域经济竞争力发展的大体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在动态分析中我们对区域核心竞争力、辅助竞争力和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的各年的权重(表13)进行了分析,并作出走势图(见图1):
    表13:一级指标2000年----2005年权重

一级指标 2000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核心竞争力 0.317 0.294 0.339 0.347 0.464 0.340
辅助竞争力 0.183 0.224 0.201 0.229 0.288 0.203
经济综合实力 0.5 0.482 0.461 0.425 0.248 0.456

    从图中可以看出结论:
    1、辅助竞争力总体走势平稳、权重围绕0.2上下浮动,但波动幅度不大,说明辅助竞争力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竞争力变动的贡献率不变,即辅助竞争力每上升一个点将会拉动区域总体竞争力上升0.2个点左右。
    2、核心竞争力权重处于逐步上升状况,由2001年的0.294逐步上升至2004年的0.464,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对于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2001年区域核心竞争力每提高一点将会导致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0.294点,2004年便为核心竞争力每提高一点将拉动区域总体竞争力提高0.464点。
    3、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的权重在从2001年至2004年的时间段内逐步下降,从2001年的0.5降至2004年的0.248,说明2001年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每提高一点将会拉动区域总体竞争力提高0.5点,而2004年则变为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每提高一点将会拉动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0.248点。
    4、2005年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对区域总体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又重新恢复至接近2000年的水平,说明从长期来看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在区域总体竞争力的影响始终是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而核心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较之2004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
    总之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各地带具体的二级指标指数也都反映出东高、中部较低、西部最低的情况,并且在差距上也呈现东西部差距最大,东中部次之,中西部最小的态势。从东西部的差距来看,人均竞争力指数、总量竞争力指数和涉外竞争力指数之差都呈较高数值,其次企业竞争力指数、科技竞争力指数也有相当的差距,说明今后西部要努力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必须从这些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在整个区域全面优化配置资源的区域协调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 韦伟. 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考察[J]. 《中国工业经济》.1994,(11)
[2].[3]徐承红. 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6)
[4] 魏后凯.关于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J]. 《经济体制改革》.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