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专著连载

38. 区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产业政策选择时间: 2018-01-29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姜太碧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三十八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区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产业政策选择
——以成都市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姜太碧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成都 610041)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广泛运用。产业集群不仅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而且对提升整个国家竞争力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产业的集群现象在实际中却普遍表现出与产业政策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与相应产业政策的实施之间客观上存在关联关系。为了说明二者间的关系,本文将主要以成都市产业集群发展为例进行阐述。
 
       1、相关文献回顾
       产业集群在实际中常表现为一种相关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尤其以具有上、下游生产链和价值链的制造业产品的集中现象最为突出。较早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作出解释的是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他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1920,第3版)中,从劳动力市场共享(labor force pooling)、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等三要素角度对产业的地区聚集现象作了经典论述。随后,韦伯在《工业区域论》(1929)中又从工业区位论角度深入研究了产业聚集问题,并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一词。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热潮才正是出现。1990年,迈克尔·波特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第2期上的一篇文章——《论国家的竞争优势》已成为聚集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波特从竞争经济学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需要需求环境、要素条件、关联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竞争与战略四大要素的相互促进与配合。1991年,地理经济学和聚集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提出的“中心——外围”模型,也深刻地说明了区域或地理在要素配置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在他后来发表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一书中,他更是完全用经济学的方法系统地阐释和分析了产业集群和聚集经济的形成因素。
       综观各个时期对产业集群现象所作的理论研究,除了一部分研究集中于产业集群的特征外,更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连续性”研究上,即通过揭示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找到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然而在众多对策中,政府的产业政策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区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机理及功能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通过把具有相互关联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按照一定规模聚集到一定区域,形成规模经济,获得比较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强化竞争优势,最终达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2.1通过相关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聚集,能使聚集区域内企业获得比较优势和聚集效应
       相互关联的企业之所以能聚集在一起,是因为能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信息共享,带来市场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能保证聚集区内的企业非常便利地利用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供给,获得及时可靠的市场信息,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另外,企业群聚还能提高其分工和专业生产的便利性,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可为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安排生产活动,再通过聚集区内企业间的交易来满足彼此间的需求,既巩固了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企业的竞争能力,又通过区域内分工形成的多样化发展避免了区域内因竞争而带来的损耗,提升了区域的整体效率。
       2.2 通过聚集区域内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提高区域企业竞争力
       以制造业为例,产业聚集区内的相关延伸产业包括上游的产品研发企业、专业性技术服务公司、原材料的供应企业,下游的专业销售公司、展览业、商业性印刷出版业,以及服务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中间服务业,如:交通运输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信息咨询服务等。一方面,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聚集区内相关延伸产业的发展支持;另一方面,相关延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来推动,因集群发展本身具有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会使集群中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产业因集群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壮大,并不断强化集群对外界资源的吸引效应,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最终提高区域企业竞争力。
       2.3 通过发挥聚集区域内的企业家精神,提升区域企业创新能力
       在实际中人们常发现,有些产业集群的出现往往不是首先与该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投资或规模经济等因素有关,而恰恰与进入该区域某产业的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在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国家中表现尤为明显(例如:我国嵊县的领带,大塘的袜业,绍兴的纺织,温州的打火机,永康的五金等等)。在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中,企业发展之初常与该产业的领袖人物有关,在其他条件不具备或不够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具有领袖作用的企业家的精神榜样、人格魅力和号召能力,加之集群内关联企业间彼此联系,相互参观学习,面对面聚会和交流,能使各企业迅速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变化,也利于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方向的把握,这不仅容易促进某些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还能分享领袖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剩余,在他们的倡导与带动下得到创新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企业创新能力。
       2.4 通过聚集区域内相应制度安排和产业政策,促进区域企业和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政策的本质是政府采取措施,干预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可以追溯至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市场失灵”观和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后起国家的“赶超发展”观(伍海华等,2004)。
       “市场失灵”观认为,在满足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下(如信息的完全对称、充分竞争、规模报酬不变、不存在外部性等),通过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能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但这样的限制条件在现实中几乎很难满足,从而导致实际中在诸如公共产品提供、科学技术研发、资源的进出、信息的获取以及生产的外部性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正因为在社会生产中广泛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实施产业发展的干预政策起到市场失灵修正者的作用。这也正是政府产业政策曾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实施的主要理论依据。而发展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发展理论时针对后起国家则提出了“赶超发展”观,该观点认为,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新兴产业在刚建立时,由于达不到经济规模并缺乏经验,不可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竞争,因此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的保护和支持政策进行扶持,就是到了其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因经济增长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可能会因“市场失灵”而出现资源在结构调整中的“退出障碍”,因此也需要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为进行干预,这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其经济发展之初和结构性调整过程中推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由于产业政策带有明显的资源倾斜性、行政干预性和内容可变性(邝小文,2006),政府可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持续发展战略,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以促进区域企业和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成都市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成都市产业集群最初是以开发区、开发园区或产业园区为表现载体,后来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也是成都市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1985年,成都市建立了第一个产业开发区——新都卫星城工业区,随后各类开发区迅猛发展。几乎每个区、市、县和镇都办有自己的开发区,各类“开发(园)区”的数量最多时曾达到116个。后来,在市政府提出 “工业向园区集中”政策的指导下,各类“开发(园)区”的数量也迅速由116个调整归并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后再进一步调整为14个工业开发区(表1)。
 
       表1              成都市14个产业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开发区名称 创办时间/
所在地
占地面积(㎞2) 主导产业 优惠政策
成都经济技术
开发区
1990/龙泉驿区 26 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医药及食品加工 地价、税收、收费、补贴、入户
成都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
南区:1991/高新区
西区:2001/郫县
47
35.5
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精密机械制造
南区重点建设现代化的科技商务区和全国最大的科技孵化基地;西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现代中药产业。
用地;所得税、进出口关税;研发扶持;金融扶持
成都出口
加工区
2000/高新区、南区和西区 3(包括南区和西区) 电子信息、生物中医药、精密机械、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及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 免增值税、消费税;保税、退税;无进出口配额
四川中美(外)中小企业发展
园区
1994/金堂县 18 食品、冶金、机械、纺织、建材、医药、旅游 地价、税费;“封
闭式管理”
彭州工业开发区 1992/彭州市 6.9 医药化工、机械工业、家具制造、服装工业 税费、用地、“一
站式”服务
 
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 1992/双流 25.86 商贸、餐饮、金融、房地产、科研、教育、电子、医药、机械、精细化工、高新农业 用地、税、费、技改贴息、资金扶持
新都卫星城
工业区
1985/新都区 18 电子、机械、食品、化工、旅游业、房产业、服务业 ——
成都锦江工业
开发区
—/锦江区 5.6 医药及生物技术、食品酿造业、机械及电子业 用地、财政扶持、
税费、奖励
川浙合作
工业园
1993/新津县 22 食品、精细化工、机械、电子、包装 税费、用地、一企一策、免费自取水
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 1998/温江区 6 食品深加工,配套发展轻工和电子 税收、用地、奖励、扶持政策
成都金牛高科技产业开发区 —/金牛区 16(西区、北区各8㎞2) 西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现代制造和新材料;北区:食品、印务、服装、现代机械业 ——
成都武侯
科技园区
2000/武侯区 9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科技 税收、用地、审批、奖励、入户
中国西部鞋都
工业园
2002/武侯区 2 鞋类产品的生产、商贸、研发、展示和配套服务 ——
都江堰工业
开发区
1992/都江堰市 8.8 机械、电子、医药、食品、建材;配套旅游 ——
  资料来源:转引自:李萍,刘金石. 成都市开发区建设透视:问题与政策取向[J]. 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P:55。
 
       由表1可见,严格说来,成都市的所谓产业开发区或工业集中发展区也仅仅只能称作企业的简单堆积,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现象还没有形成。在14个开发区中,除了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外,几乎每一个开发区内的产业安排都未遵循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即集群区内的产业应按产业自身的上、下游产业链具有的内在关联关系进行产业组织。在除西部鞋都以外的13个产业开发区中,每一个产业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一般都在4-5个以上,且产业间没有自身的内在关联关系,有的甚至毫不相干,结果就难以避免在开发区内和区间的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也难以取得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同样也不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与交易费用。相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生产外部性、各开发区产业结构雷同等现象却随处可见。
针对这种状况,成都市政府又及时对以上14个产业开发区拟重新整合,提出了打造“十大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目前,这十大产业集群的雏形已基本形成(见表2)。
 
       表2             成都市“十大产业集群”雏形的基本情况

产业集群名称 包括
区域
关联
产业
重点龙
头企业
发展
目标
IT制造产业集群 高新区、双流县、新津县 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材料设备配套 富士通、南山之桥、华威、虹微、科胜讯、松翰科技;成芯厂、中芯国际、宇芯、英特尔、友尼森、美国芯源、MPS、TCL、BOC、梅塞尔等 成为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软件产业集群 高新区、武侯区、都江堰市 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 SAP、IBM、赛门铁克、微软、金山、汉略、新聚思、台塑网、NEC、阿尔卡特、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东软、西门子、中兴通讯、华为等 成为中国最大的通讯产品嵌入式软件研发基地之一
汽车产业集群 龙泉驿、青白江、新都区 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 成都一汽、四川丰田、华西等 中远期实现年产50万辆汽车
冶金建材产业集群 龙泉驿、青白江、双流县 优质钢铁深加工、新型建材 拉法基、亚东水泥、攀成钢、台玻、巨石集团、北新建材等  
制鞋产业集群 武侯区 鞋类产品的生产、商贸、研发、展示和配套服务 武骏实业、派中派、卡美多、艾民儿、古奇、嘉丽多等 成为承接我国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共有超过500万人形成的制鞋产业的“东鞋西移”基地,形成1000亿元产值规模,解决100万人就业
家具产业集群 新繁、崇州、彭州 家具的研发、制造、营销、人才技术培训、产品质检、仓储物流及原辅材料配套等产业链条上的各产业 掌上明珠、双虎、好迪、好风景、浪度、喜洋洋、金海马、全友家私、好世纪、三叶、新蓝天等 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家具设计、研发、制造和营销基地,到2010年,家具产业集群中的产品配套能力达70%以上,年产值达350亿元以上。
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高新区、青羊区、龙泉驿区 飞机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航空维修 “611所”、“电子十所”、“二十九所”、“132厂”、四川航天科技集团 成为国内重要的民用航空产业制造、维修和航天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高新区、武侯科技园、金牛科技园 生物技术药物、特色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的研发与生产 绿色药业、国嘉药业、禾邦药业、迪康药业、四川银发、吉安康药业、三勒浆药业、永安制药、地奥集团、康弘、中汇、华西药业、美大康药业、光大制药、康弘制药、恩威制药、成都华神集团、泰华堂制药等 成为西部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食品产业集群 温江、、龙泉驿、郫县、大邑、邛崃、蒲江 方便面、饮料、酒、肉类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食品辅料、食品机械、包装制作、印务、物流等配套业 娃哈哈、统一、康师傅、青岛啤酒、金星啤酒、新希望、四川高金、四海实业、绵阳双汇、四川福润、棒棒娃、三旺伍田、九寨沟食品、四川锦丰纸业、五牛印务、成都中粮等 成为西部食品加工的重要基地
石化产业集群 彭州、新津 乙烯、精细化工及相关配套产业 航利集团、华融化工、明天化工、川化、玉龙、米高  
  资料来源:根据成都工业网(http://www.cdgy.gov.cn/)、成都市经济信息网(http://www.chd.cei.gov.cn/)和各区(市)县网站上公布的信息等整理而得。
 
       从成都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无论是原来的开发区建设,还是现在及以后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成都市政府均配套出台了一系列利于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扶持和引导,这也印证了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与产业政策干预间的确存在相关关系的结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成都市政府过去采取的产业政策多数是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传统产业政策为主(见表1),即主要以补贴、政策性贷款、税收优惠等直接干预措施为手段,以调节产业间的资源配置为特征。这种产业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时成效显著,因为在经济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时,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比较简单,政府在其调控时易于控制和掌握。同时,还有发达国家现成的产业调整和宏观调控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政府的产业政策易于成功。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特别是开始进入需要自己创新或已经能够在高新技术等“前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时,传统产业政策的作用将开始弱化。因为一方面这些产业尚不成熟,变化很快,难以控制管理;另一方面,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也将越来越难以把握(廖笑非,2001)。因此,对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当企业参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发展变得日益复杂和难以琢磨时,作为区域政府应如何借助产业政策来推动区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4、成都市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选择
       根据成都市产业集群发展雏形,结合成都市拥有的资源优势、地理位置和融入国际市场的需要,要实现成都市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从产业政策选择角度分析,本文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4.1 立足成都市各地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和整合现有产业集群规模
       成都市产业开发区或产业集群的规模普遍较小,一般产业聚集区内的企业只有几百家,稍大一点的集群(如制鞋产业集群)直接从事主体产业生产的也只有1000多家。因规模小,致使集群产业在全国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小,前面提及的集中度最高的成都制鞋产业集群所生产的女鞋产量也仅占全国的第三位,这相比于温州的金属外壳打火机产业(占全球市场的70%,占国内市场的95%)、温州的合成革产业(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等集群而言还没形成应有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应尽量整合现有产业集群规模。首先在集群布局上,应由成都市政府出面进行统一协调,打破区域内产业布局的“行政界限”,使资源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其次,根据区域内各地的资源优势,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促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尽量安排在集中连片的区域内,使产业集群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从实际情况分析,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比较重要的几个产业集群是:高新区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生物医药业和软件产业,青白江区发展建材产业,武侯区发展鞋业产业,新津县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新都区发展家具产业,温江区和紧邻的郫县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龙泉驿区发展航天航空产业。
       4.2 以全球产业分工为背景,提升产业集群中产业的关联度,并引导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成都市目前的产业集中发展区更多的是把从事不同产业的企业简单拉拢、聚合而成,就是以“蛟龙模式”著称的“蛟龙工业港”也不例外。通过这种形式形成的产业开发区,最多只能共享集中发展带来的基础设施的节约,难以真正产生按产业自身生产链形成的集群化发展所带来的要素整合效应和集群效应,更不可能以整体优势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并带动集群价值链升级,自然不能分享全球价值链分工带来的盛宴。为此,政府的政策应以全球产业分工为背景,重点放在如何增强成都市生产系统的内力与利用国际资源的结合上。一方面政府决策部门应站在全球化角度选择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跨国公司,充分发挥这些公司所处的价值链高端优势,并使引入的企业与本地企业较好地结合起来,使本地产业能较好地融入到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中去;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提供者,应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4.3 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提升集群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集群的创新能力,而集群的创新能力,又与集群区域内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直接相关。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政策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对集群内各种创新活动和创新事迹广为宣传,形成正确的创新舆论宣传导向。成功的给予各种奖励,激励其继续创新;失败的更应给予宽容和鼓励,支持其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其次,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政策的提供者,应为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学习、观摩和交流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因为很多时候区域内的创新要素正是通过系统内的相互学习和相互作用和交流产生的。最后,对于集群创新主体即各个企业而言,政府应采取各种具体措施(如设立产业创新基金、促进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将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权重指标纳入企业考核体系等)鼓励企业大胆创新。总之,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不仅能使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还会促进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聚集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反过来又强化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4 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问题,历来都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对于本文讨论的产业政策而言,虽然是从政府引导角度来分析问题,但这并不等于本文主张不要市场的调节。相反,笔者认为,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集群发展施加的影响只能起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同时在涉及产业退出、产业援助等企业难以负担和社会成本较高的领域时起“市场失灵”修正者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产业集群发展的绝大多数领域,都应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无论是产业的选择,还是集群的管理,只要市场力量能起作用的地方,都应交给市场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