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专著连载

48. 产业集群与国家高新区——以长沙高新区为例时间: 2018-03-07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秦喜杰 欧 人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四十八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产业集群与国家高新区——以长沙高新区为例
秦喜杰  欧  人

(湖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产业集群理论与高新区的良性互动
        1、国家高新区的重要贡献
        高新区将高新技术与产业发展进行结合的桥梁,是高新技术产业在空间的集聚,是将高新技术进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的一项重要创举。我国目前共有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业绩斐然,从成立之初到2006年上半年,其从业人员从14万人增长到520万人,增长37倍;人均技工贸总收入从6.3万元增长到66万元,增长10倍;年上缴的税费总额由3.9亿元增长到1615.8亿元,增长413倍。[1]2005年国家高新区有企业41990家,营业总收入34415.6亿元,工业总产值28957.6亿元,工业增加值6820.6亿元,实现利润1603.2亿元,上缴税额1615.8亿元;出口创汇额1116.5亿美元。[2]2005年,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当年我国GDP183035亿元的3.73%、出口总额762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25日公布数据)的14.65%。1998年国家高新区的营业总收入仅为4839.6亿元,1998-2005年间国家高新区的营业总收入增加6.11倍,每年平均复合递增32.34%。可见,国家高新区创造的产值是我国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和推动作用。
        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布局上主要是依托直辖市、省会等中心城市,一般都采取“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如目前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一区十一园”,长沙高新区为“一区四园”。各国家高新区一般由各高新区管理委员会统一进行管理,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实行纵向的行业管理和指导,行业协会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媒体方面主要有期刊《中国高新区》、报纸《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及该报主办的《中国创新网》网站等。
        2、产业集群与高新区
        产业集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即是产业集群。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网络,类似原子核产生聚变。产业集群可分为自发形成的(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发轫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和新建形成的(如南京高新区是新建的,其产业集群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后形成的);又可分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两类,产业集群的形成前提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形成相对集中的企业群,它们分工明确,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产业集中和聚集,它使企业具有外部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继而使高新区企业能够节约较大的创新成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学习成本等,共享中间产品、信息、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共享高新区的公共设施、品牌、服务和优惠政策,共享一定的市场销售渠道。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区的不断集聚和对外辐射过程中,还必然会牵涉到各种经济流量,是一个产业要素的流入和流出过程,它们应包括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创意流、技术流、知识流等。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新区的规模和影响在国家高新区中是名列前茅的。2005年国家高新区在提升区域经济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显著,相当一部分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在其所在的城市工业增加值中占有较大份额,占到30%以上的高新区有18个,其中,长沙高新区占30.7%。[3]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各地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带动了各地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高新区一般政策区、孵化区、产业区等。一方面,高新区提供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绝佳方式,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又大大促进了高新区的发展,二者是良性互动关系。发展高新技术集群经济,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比例,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这方面的研讨会、论坛业已出现不少。如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和海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高新区集群经济论坛于2005年4月21日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举行。温家宝总理2005年考察中关村科技园区妙论“车马炮”,对国家高新区寄予厚望,温总理形象地说:“象棋中的‘车’是勇往直前的,‘马’是与日俱进的,‘炮’是跨越式跳动的。就像车马炮一样,只要勇往直前,与日俱进,跨越发展,国家高新区就一定能办好、办出特色”[4]
        3、高新区主导产业
        许继琴认为,从国家角度界定产业集群时可用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的方法,标准是该产业有没有显著的产品出口绩效,即国际竞争优势;空间基尼系数能较好地反映较大区域内产业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程度;而作为高新区产业集群的界定,空间基尼系数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区位商概念简单,较为适合,可初步确定产业集群的存在。实际上,高新区的区位商就是在一个高新区内某一特定产业的产值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大小与当地区域中该产业的产值占当地区域中工业总产值的大小之比,区位商要明显大于1才有意义。
        主导产业的形成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高新区选择主导产业时要求区内主导产业的关联度较大,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要融为一体,避免两者泾渭分明的二元结构模式。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其产业结构要实现高级化,但也要根据高新区本身的特点和实际条件实行一定程度的合理化。总体上,国家高新区的第一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其次为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其它非主导产业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国家高新区总体收入的1/5强,见表1。
表1  2005年国家高新区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按技术领域分布

技术领域 企业产品销售收入
电子信息 40.26%
新材料 14.34%
光机电一体化 12.00%
生物技术 7.26%
新能源 4.28%
其它 21.86%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科技部网站(http://www.sts.org.cn/sjkl/gjscy/data2006/2006-3.htm)资料制表
 
        4、高新区经济增长可用AK模型解释
        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1998年-2005年每年复合递增32.34%,发展迅猛,而且看不出增长率有放缓的迹象。高新区是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资本、技术、知识高度密集,在高新区就业的创业者、劳动者本身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素质是很高的,其中,博士、教授、留学归国人员的比例是较大的。
        经济学中描述一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模型中有一个是AK模型,由巴罗(Barro,1990)和里贝罗(Rebelo,1991)提出,高新区经济的增长模式可用AK模型来解释,公式为:Y=AK,这里,Y为高新区创造的GDP,A为高新区技术进步因素,为常量,K为高新区资本存量。与古典的生产函数不同,它具有资本的边际报酬不变,原因有二:一是人力资本因素,当高新区经济的资本存量增长时,对物质资本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都增加,而投资人力资本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具有可传递性,可带动物质资本的生产力提高;二是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因素,对高新区的投资包括对知识的投资,如企业的R&D费用等。2005年高新区企业的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1338.9亿元,比2004年增长321.4亿元;其中R&D经费支出为806.2亿元,占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2.3 %、产品销售收入的2.8%(见注6),比传统产业的高1倍以上。知识是非竞争性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使知识资本本身收益递增,而且会提高物质资本和劳动等其他要素的生产力水平,克服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结果,使资本的边际报酬不变。
 
        二、长沙高新区及其产业集群
        1、长沙高新区现状
        长沙高新区创建于1988年,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2005年,高新区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32亿元,总产值552亿元,均比2004年增长25%,上缴国家税收25.8亿元,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长沙高新开发区领导曾说过,“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一个能让资本实现最大增值、让投资赚取最大利润、让科技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环境!”长沙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依靠的是典型的“洼地”效应,投资长沙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已增至39家。[5]
        长沙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以下四个产业集群:以湖南信息产业集团、湘邮科技、创智集团、长城信息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中联重科、日立电器、东洋电机、湘电水泵、华泰重工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技术产业集群,以金瑞科技、博云新材、神舟科技、杉杉新材、科力丰等为骨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隆平高科、九芝堂、双鹤医药等为中心的生物医药及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长沙高新区还形成了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分别是: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沙高新区管委会颁布出台了《关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的实施意见》,若干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已顺利通过专家验收。隆平高科公司荣获国家驰名商标,三辰卡通集团的“蓝猫”系列卡通片享誉全国,使长沙成为“动漫之都”,与北京、上海成鼎足之势。
        2、长沙高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1)发展优势: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先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为长沙高新区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长沙高新区目前还面临着二次创业的发展机遇。株洲也有国家高新区,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潭)实行一体化,如三地城际间的手机通话资费按本地花费计算,这当然节约了用户的通讯成本;长株潭三市构成的城市群经济总量目前已超过武汉三镇。湖南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地域文化精神,这与高新区鼓励技术创新的理念是契合的。另外,袁隆平、黄伯云的国家级获奖也为长沙高新区增加了品牌效应。
        2)不足:高新区区位因素不太有利,因为长沙不处于沿海,又不是直辖市,企业产品出口量较少。湖南省“211”高校较少,人才储量较少,而吸引外省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的人才来长较难。长沙高新区的规模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位于第二梯队末尾,2005年营业总收入为632.1亿元在53个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19位。而在2006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超过300亿元的22个高新区、工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的32个高新区、上缴税额超过20亿元以上的13个高新区、实现利润超过20亿元的13个高新区、出口创汇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14个高新区等名单中,未见长沙高新区的踪影。[6]
 
        三、高新区的发展对策
        1、注意高新区的区位特色和合理布局,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并兼顾一定的合理化的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园区品牌宣传,形成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长沙高新区要注意发展影视产业和动画产业,将此创意产业集群纳入到高新区中。高新区要树立为当地的区域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使命,做大做强,争取正向的滚雪球式的“马太效应”,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反馈机制。
        2、形成进一步的“洼地效应”,这与大海的特点相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高新区要有大海的胸怀。实际上,这是个良性循环上升的过程,高新区内的产业集群发展起来后,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带来更多的税收和红利;二是拉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三是演化为磁铁来吸引更多的区外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四是土地增值收益,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亦庄开发区原来离城区较远,但目前这两处的房地产价格今天已扶摇直上,笔者估计,十年间应至少翻了两番。
        3、官、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相融合,中介(投融资、法律、会计服务、咨询等)、信息、人才、资本、技术、设备、原材料、市场、物流等生产要素相匹配。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要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由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投入大、风险大、产出大、增长快等特点,高新区的投融资平台的建设甚为重要。要鼓励投资高新区,加大风险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作力度,对高新区中有巨大发展前途但尚未产业化的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具体做法可通过占有这些企业的一定股权作为回报。
        4、注意高新区在所在城市中的总体布局,从很大的意义上说,高新区就是新城区,要注意高新区本身的发展基础、周边环境、交通运输、人才、资金等因素,要和老城区的产业结构改造和升级相联系,形成整个城市产业发展一盘棋,力争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1]王静.中国高新区缘何势头强劲[EB/OL].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33/col53/article.htm1?id=80335.2006-10-18/2006-10-20
[2]国家科技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数据2005[EB/OL].
http://www.sts.org.cn/sjkl/gjscy/data2006/2006-3.htm.2006-03-31/2006-10-15
[3]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05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情况报告[EB/OL]. http://www.chinatorch.gov.cn/yjbg/200610/100.html.2006-10-19/2006-10-20
[4]贺劲松. 勇往直前 与日俱进 跨越发展[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5020/1332706.html.2006-06-19/2006-10-18
l长沙高新区.跨越式发展的长沙高新区[EB/OL]. http://www.cshtz.gov.cn/webkey/index.do?id=3997&templet=detail.2006-10-12/2006-10-25
[6] 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06年上半年国家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综述[EB/OL].
http://www.chinatorch.gov.cn/yjbg/200610/97.html. 2006-10-19/200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