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专著连载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总报告 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第二章时间: 2018-11-03信息来源: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肖金成等著 责编:柳敏 宋涛

二、促进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长江上游经济区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造成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要求,加快长江上游有条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对于促进长江全流域及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配置长江上游地区的资源

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但由于交通、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积极开发长江上游水能、矿产等优势资源,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并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加工工业,逐步提高资源深加工水平,发展能源和原材料等领域需求量大、运输量高的产品和项目,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而且有利于促进沿海与内地、长江中下游与上游地区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川南、黔西北和滇东北贫困地区的发展

川南、黔西北和滇东北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地区。改善长江上游经济区对外交通条件,加快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进一步增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开发空间“开”字型格局中重要的横轴,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把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江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不仅使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率先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而且推动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十一五”时期以来,国家又将武汉都市圈、皖江城市带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加快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但仅有中下游的发展,长江经济带难以真正形成。

(四)有利于巩固与发展我国战略后方基地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国家在包括长江上游在内的三线地区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形成了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三线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生产潜力,将在长江上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发挥,并与地方经济融为一体,为促进长江上游的发展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五)有利于开展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合作

长江上游地区涵盖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四个省市的部分城市,既是我国西南省区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邻近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的战略要地,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该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充沛,是我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之一,且区内各市在产业结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网络布局上,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和联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加快长江上游经济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将有力推动西南省区市之间的联合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区域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中的整体竞争力,更有利于我国开展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合作。

(六)有利于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封山育林措施,特别是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以来,森林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森林覆盖率在多数市、县达到20%。但由于长期以来长江上游地区人口持续增加,不少地方的财政仍主要依靠高山林区的采伐,使各支流源头的生态环境恢复工程进展缓慢,森林采伐量超过其生长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加快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发展,不仅会吸引高山区人口就近集中就业,而且使地方政府摆脱对采伐林木资源的财政依赖,将大大降低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