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专著连载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专题报告之一: 长江上游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第一章时间: 2018-11-10信息来源: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肖金成等著 责编:柳敏 宋涛

长江上游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基于成渝经济区规划而提出的。成渝经济区依托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型城市为“双核”而构建,目前来看存在两大短板:其一是空间结构问题。在成渝经济区内,成都和重庆“双核”的功能非常强大,而中间和周边地区则相对较弱,在成渝之间和周边形成一个经济发展的塌陷地带。如果这些地区不进行一体化发展,没有合理的分工协作,将很难避免“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其二是物流成本高的问题。我国过去的沿海经济区是基于较低的物流成本这一竞争优势发展起来的,但成渝地区不同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其深居内陆,尽管要素资源富集,但产品运出的物流成本无疑会很高,必将大大削弱该地区产品的竞争力。然而,成渝经济区拥有的“黄金水道”长江,是该区域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通道。本专题主要围绕长江上游川南、黔北和滇北地区构建经济发展一体化区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就长江上游航道开发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讨论。

一、长江上游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按照规划,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地区的增长级和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1-1 成渝经济区规划图

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地市,总面积达20.61万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9840.7万,经济总量为1.58万亿元,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和产业集聚区。成渝两地距离为326.4公里,相距较远,目前呈现哑铃状的发展态势,即经济发达的两大都市居两头,中间及周边则是相对欠发达地区。为了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除继续支持成渝两大都市发展外,还需要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

本专题主要探讨在成渝经济区内川南部分城市及毗邻地区构建一体化次区域来承接两大都市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只有长江上游经济区实现一体化发展,才能构成成渝经济区的南翼,与遂宁、南充、达州等城市组成的北翼共同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形成诸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一样的发达经济区,进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