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西部大开发 >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专著连载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总论篇 八时间: 2019-05-06信息来源:课题组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徐国弟 陈玉莲 主编 责编:qgy 陈国平

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

生态环境建设是人与自然的问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则是人与社会的问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问题的总和,就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要保证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也就是既要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要点有四:一是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三是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物质基础;四是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因此,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一)西部地区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重要的是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十大关系。

1.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我国西部地区土地广阔,生态环境问题复杂,而我们可能的投入肯定是有限的。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部地区的环境建设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一是要把有关的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地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二是要组织关系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基础性、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三是要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地制订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生态环境建设与地区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多目标的系统工程:一是为所在地区的发展服务;二是为其他地区构筑生态屏障;三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区。地区经济发展可以选择“先破坏后治理”的传统模式,也可以实施跨越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994年国务院批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经全国人大批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予以实施。“十五”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这一基本战略。鉴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现实,必须兼顾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并努力使之相协调。从长远看,生态环境建设是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近期看,如果地区经济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也无力支持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生态环境建设与地区发展既是相一致的又是有一定矛盾的。重要的是要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正确处理这一对矛盾;既要防止“理想化”的生态环境建设,又要避免使地区发展的“绝对化”。总之,生态环境建设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而地区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3.生态环境建设与建设布局的关系。不合理的建设布局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而重大建设布局的管理又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因此,西部地区在处理生态环境建设与建设布局关系时:一要把生态环境建设置于重要的地位,并作为决定建设布局的重要条件,在有些地区则是第一位的条件;二要避免在缺水地区布局高耗水产业,在缺能源地区限制布局高耗能产业;三要以生态环境可能的负荷承载能力,合理建设布局;四要加强府调控建设布局的管理职能,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随意展开建设布局。

4.生态环境建设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从总体上看,生态环境建设失衡地区也是缺粮地区。按全国人均产粮来说,西部地区除内蒙古、新疆、四川和宁夏外,其他8省区市都是缺粮地区。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在总量上相对富裕,但在结构上、区域上还有许多矛盾。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有利于一些地区生态环境问良性方向发展,但对粮食的区域平衡增加了一定的困难。这不是一个权宜之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长期发展战略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正确处理这一关系:一要最大限度地缩短粮食区域平衡的距离,以减轻国家和居民的经济负担,并做好长期规划;二要改“粮食”为“食物”的新型观念,也就是要改变退耕还林还草和缺粮地区的食物结构、工业用粮结构,尽可能生产粮食的替代品;三要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保障缺粮地区每人每天稳定和安全地得到2000大卡热量的食物,这是人要维持正常生命所必需的。

5.生态环境建设与脱贫致富的关系。我国尚剩的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在西部地区,而这些贫困人口又大都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区域,更是靠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依赖型产业经济为生的区域。实践证明,这是造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恶性循环的主要根结所在。而且,即使脱了贫,还要致富。因此,如果不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这种不良循环是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的。也就是说,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和再造秀美山川,必须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变生物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贫困地区要诱导环境友好型项目的建设和产业群的形成;要完善法规和利用市场机制,强化生态环境管理。

6.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的关系。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迈过三大台阶,一是2030年实现人口数量“零增长”,人口总规模达到16亿的峰值;二是2040年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即动态地达到土地资源的平衡、森林资源的采育平衡、水资源的消料常量、熊源消耗常量和矿产资源的消耗常量;三是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三个“零增长”的关键在于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的后备地区,也是今后几十年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摆脱贫困、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也寄希望在资源开发上。这种情势,对西部地区环境建设形成了很大压力。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再破坏和退化而生态环境的建设,也要为资源开发尽可能提供一个相应的承载空间。

7.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配置的关系。按世界资源研究所规定的水资源人均低于1000立方米和每平方公里少于20万立方米的双重指标来衡量,我国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几乎都在临界值以下,均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而西北地区又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和严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植被,但却不仅不能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而且还要增加生态用水来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据中国工程院测算,我国内陆河流域地区生态环境用水约需400亿立方米。因此,要加快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步伐,建设控制性水利枢纽,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水资源是流动的,因此在配置水资源时要向西部倾斜,通过东西协调、南北互济、高效利用,为西部大开发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用水保障。

8.生态环境建设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西部地区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的是生活在农牧地区的人口;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最难解决的也是退耕还林还草和从难以生存地区转移出来的人口。加快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进程,是解决西部农牧地区富余人口出路的重要选择,也是生态环境建设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的重大措施。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加大力度对农牧地区居民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在城镇工作、生活的环境;与此同时,要根据市场需要发展特色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特色资源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服务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牧地区转移出来的人口。

9.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旅游需求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是我国正在成长中的新兴产业。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是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条件。西部多数省区都已把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旅游业正在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旅游业是一种环境消费性产业,特别是生态旅游更是如此。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经济要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生态环境建设要为发展旅游经济创造条件,发展旅游经济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展旅游经济,实现西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0.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生态环境是国民经济的“自然资本”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没有反映环境资源的消长,因而是有缺陷的。从理论上讲,只有把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的损失和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开支,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才能真正反映国民净收入的水平,即所谓“绿色GNP”或“绿色GDP”。因此,生态环境建设: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有投资就应有产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要逐步实现产业化。与其他产业一样,各级政府在政策上应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扶持力度。即,既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给予扶持,也要实行对外开放,使生态环境建设纳人市场经济的范畴。

(二)西部地区重点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突出重点,即:一方面要把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而又具有开发前景的地区作为重点,另一方面要把经济发达而生态环境又十分突出的地区作为重点。总的设想是重点生态区和重点经济区要协调发展。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可包括黄土高原、绿洲地区、草原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喀斯特地区、青藏高原。对重点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战略思路,建议如下:

1.西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这个区域经济基础较强,开发潜力很大,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区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精华所在,然而也是干旱缺水、生态环境十分严重的地区。

(1)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陕西省经济总量的3/4集中在这个地区,具有明显的科技人才优势、独特的旅游资源,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我国重要的能源、机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国际旅游胜地。中心城市西安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在西北开发中可以发挥战略支点和龙头带动作用。但是,这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关键是严重缺水。因此,要建立节水型的经济社会体系,并需开发新的水源。建议南水北调要考虑“引江入渭”工程,即利用三峡库区水位升高的条件,在重庆北部的长江支流引水,穿越秦岭入渭河。兴建这项工程可基本解决关中地区的缺水问题,并可增加三门峡、小浪底水电站的发电量,也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引水替代方案。

(2)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国家明确支持这个地区发展能源、石油化工、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并建成原材料、机电设备制造和轻纺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聚集区。这个地区是宁夏、甘肃、青海三省区的经济核心区,对新疆、西藏的经济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但是这个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且其周边地区风沙干旱、水土流失更为严重,如不及早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势必进一步加重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成为三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和省区联合起来统筹规划,采取综合整治措施,改善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保障这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这个地区是新疆的经济核心区,具有带动和辐射全疆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国家明确支持这个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轻纺和电力工业,力争把该地区建设成为一个适应对外开放需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为了减轻周边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影响,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地区小环境,以确保这个地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以治水为中心,植树种草为先导,改土为基础,综合防治环境污染,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长江上游经济带。这个区域包括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经济中枢地区。这个区域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退耕还林(草)和水土保持任务很重;加之,三峡工程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亟待未雨绸缪,早之为计。

(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是确保三峡工程建设、妥善安置库区移民、合理布局迁建城镇和工厂企业的新兴地区,一方面要促进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搞好生态环境的同步建设,稍有不慎,必将危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个区域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内容,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旅游经济,并发展天然气化工、新型建材、食品、中药等产业,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研究、建设和保护。

(2)成渝经济区。这个地区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共有8市12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逾7千万,经济总量约占两省市的3/4,是西部地区最重要和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成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两市经济实力在西部地区相对雄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地。然而,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严重,水土流失、酸雨危害突出,因此亟待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3.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带。这个区域包括广西南北钦防沿海经济区、贵州筑遵安清经济区和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经济区,以及相关的铁路沿线地区。这个区域是涉及地域范围大,经济基础好,是主导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集海洋、山地和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1)广西南北钦防沿海经济区。这个地区是西部12省区市仅有的一个沿海地区,也是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在全国和东南亚地区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很快。然而环境问题也时有发生。特别是海洋资源破坏和海水水质污染严重,江河洪涝灾害频仍。但是,这个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绿色生态经济区。

(2)筑遵安清经济区。这个地区以贵阳为中心,包括遵义、安顺、清镇,在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个地区又是我国原材料工业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道。这个地区最大的环境问题是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严重,防治水土流失亟待加强。

(3)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经济区。这个地区是云南省的经济核心区,在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联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很快,然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特别是滇池等环境整治工程要加强、加快进行。&


附表1   西部地区土地、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表



附表2   西部地区“九五”时期完成经济社会指标



附表3   西部地区“十五”时期计划主要经济社会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