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西部大开发 >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专著连载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地区篇 安徽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对接途径(上)时间: 2019-06-10信息来源:课题组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徐国弟 陈玉莲 主编 安徽省计委经济研究所 责编: qgy 陈国平

安徽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对接,既要有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又要从实事做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要立足于整体联动、同步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立足于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基础性作用,在总体上实施整体联动、全面对接、同步推进的战略,体现内外结合、东西结合、点线结合、软硬结合、远近结合的原则。


一、进行区域经济布局的对接


西部大开发要以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带动经济集聚,不能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安徽要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局之下,展开重点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实行点线推进。合肥是全省科技教育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全、经济总量最大、增长势头最好的综合型中心城市,21世纪初期要继续坚持以合肥为中心,通过扩大城市规模,强化城市功能,增强辐射能力,集中力量培育安徽的经济增长极。长江贯通东、中、西三大地带,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苹最高的地区,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分布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带。安徽要把加快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列为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对接的首选重点地区,充分依托长江经济带的资源、交通、产业、技术、城市密集优势,借助浦东开发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双向辐射和带动作用,强化芜湖商贸交通中心城市功能,以长江为轴线,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进行资金和技术集约型投入,实现经济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跨地区经济技术辐射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带动安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安庆、单阳、六安、毫州市靠近西部地区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增强城市聚集扩散功能,扩大向西辐射半径,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为重点,积极发展与西部地区的合作,在西部大开发中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使阜阳市建设成为淮海平原的区域中心城市。

在积极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对接的同时,要强化与东部地区进行对外开放布局的对接。21世纪初期,东部地区凭借已经形成的区位优势、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和对外开放的优势,仍将是我国增长能力最强的地区。安徽要积极利用紧靠东部地区的区位条件,积极融人东部地区经济圈,引进和利用东部地区的体制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对外开放的优势,增强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的能力,通过参与东部地区开发开放,增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能力。合肥市要通过直接参与国际循环,增强参与沿海地区水平分工的能力。沿江地区要积极参与上海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循环,接受国内外资金、技术扩散和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开拓东部地区新兴产业和产品市场。构建芜湖与马鞍山城市经济带,进而融入南京城市经济圈,带动沿江城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滁州、宣城等皖东及皖东南地区要积极向东开放,引进东部地区的人才、技术和经济机制,承接东部地区机械和电子产业深度加工的扩散,开拓东部地区中间产品市场。黄山市要开阔视野,积极融入苏、沪、浙和长江旅游经济圈,开拓沿海地区旅游市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东部地区应该强化“两个大局”观念,积极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传递效应,向安徽和中西部地区开放市场,重点开放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市场,注意克服自我保护倾向和片面依赖进口的倾向,积极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充分运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扩大沿海地区的发展纵深和腹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发展能力,由此更好地带动和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二、进行人才开发的对接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人力资本开发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根本对策,是效益最高的投资,无论是西部大开发还是安徽发展,关键是人力资本的开发。人才流动是提高人才素质,发挥人才潜力,优化人才结构,培植嫁接优势,推动人才集聚的有效途径。国内外的实践表明,人才流动是后进国家和地区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根本推动加安徽与东、西部地区在人才层次和学科结构方面具有优势互补的良好条件,要充分运用西部地区大开发激活的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积极促进安徽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在人才流动中强化竞争机制,形成人才嫁接和聚集优势。要突破人才的部门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完善人才流动服务体系,通过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人才交流,优化人才结构。要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安徽与东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协作,积极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构建合肥、西安、成都、重庆、江苏、上海科技高地之间的科技和人才信息与培训网络,加强人才和技术市场建设,创造跨区域的人才和技术协作优势,努力造就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和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


三、进行市场结构对接


扩大市场空间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最重要课题,更是中西部地区的迫切需要。西部地区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2000年全国人均消费水平为3397元,安徽为2588元,西部地区12省区除新疆外,都低于安徽水平,其中贵州省只有1608元;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消费水平尤其低,农民人均纯收入西部12个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省区低于安徽水平,城乡消费水平比值,安徽为2.8,西部地区有9个省区该比值高于安徽,最高达4.9。预计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的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规模将会迅速扩大。对此,安徽与西部地区要积极地相互放开市场和相互开拓市场,实施市场细分化战略,全面开拓投资品市场与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传统产品市场与新兴产品市场,高层次消费市场与大众型消费市场,商品市场与服务市场,工业品市场与农产品市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增强大型批发市场的辐射功能,针对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市场空间,合理选择市场定位,进行立体型和复合型市场开发,依托大型商贸集团,促进区域间的市场对接和互换。安徽要发挥优势,积极开拓西部地区建筑市场,组织具有资质的设计、施工队伍到西部地区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拓西部地区粮食市场,以安徽具有品种和品质优势的粮食弥补西部地区粮食的总量和结构短缺,争取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中置换更多的农产品市场份额,积极向西部地区促销粮食深度加工产品;着力开拓西部地区工业品市场,以资本输出、连锁经营等多种方式带动商品输出,积极参加在西安、乌鲁木齐举办的商品展销会,通过西部地区扩大向中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出口;开拓西部地区劳务市场,承接劳务工程,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市场对接的环境,按照国民待遇原则,清理并废除地方保护政策,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市场服务体系,统一市场执法,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组织跨地区的市场展销活动,协调地区间重要商品的产销关系。


四、实施产业结构对接


通过产业结构对接相互扩大发展空间,是促进安徽与西部地区基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结构的跨地区调整是新形势下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特征比较突出,既是产业结构对接的有利条件,也是不利因素。安徽与中西部地区要加强协调,统筹规划,合理分工,集中优势,突出特色,进行升级型调整,防止和克服新的平面重复,结构趋同,过度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和供给过剩。安徽要充分依托资源特色、区位特色、技术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发展具有资源差异性、技术创新性、市场竞争性、产业带动性的特色产业及其特色产品、特色品牌,形成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参与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总结合肥叉车集团兼并宝鸡叉车厂、荣事达集团兼并重庆洗衣机厂的经验,推动安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西部地区设立分厂和车间,或兼并重组同类企业,进行产品扩散。支持中西部地区企业到安徽以投资、入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跨地区的资产重组,发展跨地区的产业集团。积极承接和投人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产品深度加工,拓展基础产业的广度和深度,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根据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经验,我国西部大开发要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道路,安徽要同西部地区联合发展信息产业,构建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输人的能源,结合我省的能源资源条件,发挥安徽沿江地区水资源丰富、环境净化能力强、运输条件好的优势,发展一批大耗能、大耗水、大运量、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重化工业。优化重组安徽能源工业,发展大型坑口电站和调峰电站,关停规模小、综合能耗高的小型燃煤发电机组。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机械、汽车、冶金、建材、电力、电子、交通、信息、旅游等企业集团,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国内外竞争优势的品牌和名牌产品。通过产业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资产结构,培植一批科技型小企业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关联度,拉长产业链条,创造安徽新的产业和产品群体竞争优势。针对西部地区实施特色与生态农业战略,积极发挥安徽农业生产技术优势,到西部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利用粮食、油料、水产等大宗农产品规模生产优势,扩大西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与西部地区的粮食销区建立比较稳定的产销协调机制,把安徽建成西部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与西部地区联合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长江黄金水道人文和自然景观旅游,建立跨区域的交通、通信、信息和新兴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