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模式选择——以吉林省为例时间: 2017-03-10信息来源:周璐瑶 王曼莹 作者:hjr_admin 责编:

 ■ 周璐瑶1    博士   王曼莹2    教授(1、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长春    130117)
◆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且城乡两大经济领域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条件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乡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是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根据吉林省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文章提出,吉林省以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模式存在五种类型,即现代产业综合发展型、工业资源加工型地区、农业资源加工型、传统农产品生产型以及特色生态资源旅游型,本文对五种类型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全国其它地区提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产业发展    吉林省

  问题的提出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是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城市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互为服务的城乡对立统一发展格局,其目标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城市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根据已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发达国家历史经验,城市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物质前提,其中城乡两大领域的产业现代化发展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农村产业化的根本动力。在我国目前城乡发展差距巨大且城乡两大经济领域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条件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乡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我国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城乡发展差距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区以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模式也存在差别。本文以吉林省为例,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角度,把吉林省以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模式划分为五种类型,即现代产业综合发展型、工业资源加工型、农业资源加工型、传统农产品生产型以及特色生态资源旅游型,并分别对五种类型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全国其它地区提供经验和启示。

  现代产业综合型发展路径

  (一)优化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该类型地区的产业发展条件,应以做大做强汽车、客车、石化、信息和工业生物(制药)支柱产业和加快培育新兴工业产业为并举发展战略,通过推进企业的优化重组以及关联产业的融合,加大央企的投资力度,使央企所处产业链中的高端部分在吉林省域内实现配套成链,同时科学规划产业升级,以加快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业的融合推进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从而夯实吉林省城乡社会发展的产业载体和物质基础。

  (二)壮大服务业,延伸城市产业格局

  在推进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同时,坚持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发展和以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城市品质为延伸城市产业格局的路径。通过加快物流业、总部经济、创意产业、会展业和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广的资源、服务、市场和技术,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中心城市与郊区的产业真正实现联动对接,加快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三)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乡全面发展

  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和延吉市既是吉林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集中地,其文化教育资源市场的突出以及城市全面发展现代产业的职能,使其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在这些城市大力发展发展教育、出版印刷业、影视动漫业、会展业、文化创意业、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不仅能繁荣城市经济,为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文化支持,还能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城乡居民更加全面的发展。

  (四)依托大城市消费优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集采购、观光、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高度集约化、产业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长春、吉林、四平、延吉地区人口较多、居民收入较高,对都市农业有着较强的消费能力,可以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在优质粮食、蔬菜、肉蛋、奶品等板块打造具有现代设施的都市型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区以及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这些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还能有效带动都市周边乡镇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工业资源加工型发展路径

  吉林省属于工业资源加工型地区的主要是拥有石油、工矿、森林资源的工业城市和其周边区县,代表地区松原、通化、辽源、舒兰、珲春、蛟河等。虽然这类型地区过去依靠产业资源经济得到明显拉动,但中心城镇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一)延长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

  随着资源区位优势日渐下降,这类型地区的中心城镇的产业格局目前大多呈现的是资源加工产业较突出,其他产业并举发展的局面,延长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将为这类地区的中心城镇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缓解其经济发展的压力。可采取的方法有:加快技术和固定资产更新速度,发挥现有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业集中度;提高矿产品深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将开采矿业和原料矿业转化为矿业加工和成品矿业;鼓励企业从省外和境外引进一部分资源,到省外和境外开发一部分资源,在开放中求生存和发展;对于稀缺性资源在制度政策上体现出稀缺性,如在税收方式上变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适当提高资源产品价格,形成资源节约的产业氛围。以上发展方式既能改善地方生态环境,又可提升地方就业和财政收入水平,通过借助增强地方的生态、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加大产业调整并培育和壮大接续产业

  可采取的发展路径:一是鼓励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以产学研联合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二是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及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三是培育发展一批生态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尤其是产业外向性强,可以发挥区域分工的功能,带动资本流通和劳动力流通的产业园建设。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能够改善民生和增强城市产业集聚的吸纳力、承载力,促进城乡的互动和一体化发展。

  农业资源加工型发展路径

  (一)强化配套开发,加快产业化进程

  吉林省农业资源加工型城市都是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中小城镇,其农业资源加工企业主要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的低水平生产重复严重,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不高,在产业价值链或商品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应着重从三方面加强城市的产业支撑:一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尤其对主导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先发展;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适销对路的与农产品加工业配套的产业。

  (二)加强品牌建设,健全营销体系

  开拓市场是促进农业资源加工型城镇经济发展,增强对周边乡镇辐射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农业资源加工型城市应制定特色产品发展战略,加强品牌建设,完善的产品营销体系。一方面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快产业化进程的基础上,加强本地市场的载体建设,建设集商品贸易、仓储、商物流配送、信息中心等为一体的农资交易市场;另一方面以大企业集团业为核心,农资连锁超市有限公司为纽带,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完善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以城促乡发展格局的形成。

  传统农产品生产型发展路径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应从两方面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一是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状况、现有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以及产品的品质、规模和当地的经济支持条件等,选择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强产业链。积极倡导“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组织模式,依靠企业加工,提高农业产品的适用价值、品质以及市场的扩大,以推动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形成以现代农业带动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  (二)加快农业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第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土地规模主体。第二,加大涉农金融支持。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性资金需求、土地流转贷款等提供金融支持,尤其是对特色优势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重点支持。第三,加强对农民市场导向宣传和信息、技术培训服务。由于吉林省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低、观念陈旧、市场意识淡薄而导致特色农业项目难以获得良好发展,所以通过加强对农民市场导向宣传和信息、技术培训服务,能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的现代化,从而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特色生态旅游型发展路径

  属于特色生态旅游型发展模式的吉林省地区包括长白山原始森林生态区、东中部地山丘陵野生植被生态区、中部东辽平原生态区、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的县域。这些地区生态系统完整、生态资源的物种繁多,经济利用价值高,可以依托自身具备的特色资源,发展相关的农业产业及生态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

  (一)加强资源保护,壮大生态资源产业

  这些生态旅游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其独特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且其特产资源的价值在于其生态性,因此加强资源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壮大生态产业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根基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在以发展产业特色生态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禁止破坏、掠夺性开发,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保障生态安全;同时通过整合各地生产资源以及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中小企业资产重组和联合起来,形成产业联盟和做大龙头企业,并在此基础上以科学技术提高生产产品的附加值和对新能源的开发,提升生态资源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从而全面推动这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转变生态旅游业发展方式,形成“一业兴百业”格局

  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提升旅游项目和产品的质量,发展旅游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融合,加强生态区周边旅游服务型小镇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业“从观景游到休闲度假游”、“从低端游到高中低相互结合”、“从自然景观为主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转变。通过采取以上以生态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式,来实现“一业兴百业”格局的形成以及强镇(村)富民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该地区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亚珍等. 城乡一体化之现代农业形态 [M]. 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 李北伟. 吉林省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十个问题 [J] .经济纵横,2012(7)
  3. 白永秀等. 国际视野下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研究 [M] .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4. 张学春等.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J] .经济问题,2013(9)
  5. 刘润秋.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 [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6. 李杨.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D] . 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