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以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与对策时间: 2017-10-27信息来源:姜长云 作者:qgy_admin 责编:

以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与对策
 ——对山东潍坊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和拓展版。通过对山东潍坊市的调研,揭示该市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路径和做法。在此基础上,探讨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选择,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型融合主体,引导融合主体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并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强化先行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协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支持,推进相关政策创新;完善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不同类型的融合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研究发现,潍坊市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对于其他地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富有启发价值。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融合;政策创新;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3-0075-09 收稿日期:2017-02-14
作者简介:姜长云,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824)。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作为其六部分内容之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就全国总体而言,当前农村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都是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从地区层面加强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总结,对于深化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和拓展版”。山东潍坊市曾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概念的发源地,多年来一直是全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居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沿阵地”。近年来,该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蓬勃发展,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方面也早有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效。从潍坊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组织往往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中坚力量。那么,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主要有哪些模式?潍坊市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为此需要推进哪些政策创新?带着这些问题,2016年8月,我们通过对潍坊市的专门调研,先后赴潍坊市寿光、安丘两市,以及峡山区协同各大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调研发现,潍坊市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对于其他地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也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一、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路径
    1. 聚焦区域主导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依托农业产业化组织的骨干带动作用,潍坊市已形成在全国较具影响力的粮食、瓜菜、畜禽等三大主导产业和果品、花卉苗木、水产、特种动物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全国著名的蔬菜流通中心,并在全国率先建成千亿元级的畜牧产业链。主要依托区域主导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或种植大户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努力,潍坊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达70%,近年来出口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有大幅提升;全市已形成十几个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较长、集聚程度较高、规模优势显著的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区。安丘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葱姜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到2016年8月,全市通过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实现一二产业、一三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合作社分别已达401家、186家和26家。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等6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寿光稻田蔬菜等100多家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支撑,1000余家田头地边市场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在区域甚至全国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其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分装配送、检验检测、电子交易、信息发布等功能明显增强,对区域主导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辐射作用迅速凸显。寿光蔬菜物流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果蔬农产品集散中心。
    2. 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潍坊市是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比较早的市。近年来,全市着力加强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打造“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之都”。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已形成三种运营模式:第一,企业独立投资、建设和发展模式。如潍坊恩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买全国、卖全国”模式,把寿光的蔬菜、太仓的水产和全国各地的特产统一配送,为客户提供便利服务。第二,企业投资、政府部门配合模式。如山东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系在政府支持下,由中国电子商务百强企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颐高集团与阿里巴巴、传化物流合作,形成电子商务O2O运营模式和电商企业孵化平台,组织潍坊市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入住“淘宝网·中国特色·潍坊馆”,已有潍县萝卜等70余种特色农产品和1000余家龙头企业入住。第三,小微企业和个人网店。全市通过电商平台建立的农产品销售网店已近万家。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成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一支劲旅。到2015年底,潍坊市已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3000余家,开展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达500余家,其中销售农产品以生鲜农产品为主的289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额和电商从业人数分别达到50亿元和5.37万人,专职从业人员近万人。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还积极促进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深度融合,通过推进大宗农产品交易,由传统批发市场模式向电子结算、电子交易等新型交易模式转型,深化信息化在农业投入品采购和监管方式改造、农业供应链治理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拓展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
    3. 大力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潍坊市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结合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提升农业的生产功能,激活农业农村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丰富农业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和体验等内涵。潍坊市已有金宝乐园等8家休闲农业企业入选“山东省百家休闲农业精品点”,诸城市常山永辉生态农业家庭农场被评为“首批山东省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安丘市辉渠百泉旅游区等7个园区被评为“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6年8月,潍坊市休闲旅游合作社已达36家,采摘观光休闲家庭农场已达83家。在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带动下,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基本呈现3种模式。一是在城市周边或名胜景区,面向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以大型设施农业为基础,以奇、特、新、高(档)农产品生产为主,融合休闲、观光、度假、教育、体验等功能,建设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或现代农业新业态,形成以“玩乐”带动“吃喝”的农村产业融合格局;二是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态景观或历史文化浓郁的人文景观,推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发展,发展生态休闲游、民俗风情游、历史文化游、农业景观游等休闲农庄或农家乐旅游。三是依托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丰富农业的创意、文化、体验等功能。
    4.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
    近年来,潍坊市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创新,引导、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结合推进国家级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潍坊市支持供销社系统在土地托管、建设为农服务中心、实施“放心农资”工程等方面加强为农服务,开展“保姆式全托管”和“菜单式”“套餐式”环节托管服务。到2016年6月,已托管土地295万元,建成为农服务中心90处,规范发展放心农资店818家。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将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示范带动区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和科技链的有效对接。到2016年8月,潍坊市开展土地托管服务的合作社已达887家,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139家,正常运转的农机专业合作社531家。山东沃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安丘大葱种植为切入点,大力开展以全程机械化种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为农户种植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解决方案,已成为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领跑者。

    二、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潍坊市高度重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所辖诸城、安丘市已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安丘市还在着力推进由农业部、财政部组织的第一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潍坊市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措施有如下五点。
    1. 加强统筹规划和公共平台建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改革创新
    近年来,潍坊市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注意通过统筹规划,引导区域合作,减少同质竞争现象,推动集聚集群发展和区域品牌打造。如寿光市引导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西外环生态农业观光走廊、双王城市国际生态农场等联合打造生态观光旅游线路,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潍坊市积极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的公共平台建设,增强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辐射带动力,拉动农村产业融合节本增效和提质降险,提升其品牌形象。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方式,潍坊市已打造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等3大农业会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更好地对接现代科技和高端市场、特色市场、要素市场。由潍坊市人民政府、寿光市人民政府等承办的寿光菜博会,已成为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专业展会。潍坊市政府还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展会,发挥服务业对农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建立的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已在潍坊市域形成了市、县、乡三级交易服务网络,成立了4家省内分中心和8个省外工作站,具备了面向省内外提供产权交易、抵押融资、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的能力,为吸引优质资源和要素进入农村产业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潍坊市还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为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加快进入农村产业融合提供通道。如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土地经营权和蔬菜大棚抵押贷款试点,为解决农村产业融合的融资难问题探索新路。安丘市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整合市、镇、村三级农技力量,形成“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五位一体的科技推广模式,带动农民培训的有效展开。根据农民的职业需求,潍坊市开展了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3类有针对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自2014年到2016年8月,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0余人,组织认定新型职业农民900余人,包括现代青年农场主4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后备企业家队伍。
    2. 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近年来,潍坊市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组织按照“依托优势、综合发展、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和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生态循环型农业的方向,投资建设标准高、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示范效应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品牌化发展和组织化经营提供了重要支柱,也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原料保障和食品安全基础。到2016年8月,全市已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00多处,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庄和农家乐分别达70个、128个和962个。安丘市到2016年8月,已建成标准化种养园区278处,形成40万亩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40万亩姜葱蒜出口蔬菜产业带、10万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花生基地、1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3万亩国家级草莓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万亩桑蚕基地。寿光市引导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园区,打造高端蔬菜生产交易基地、蔬菜种苗研发繁育基地和设施蔬菜技术集成创新推广基地,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集聚集群发展。该市还注意发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带动效应,引导农业园区向基地型、组织型发展,促进园区农业由分散种植向公司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打造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优势区。借此,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企业(家)交流互动的平台,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区域品牌建设和营造适宜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联合合作,构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联合舰队
    当前,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服务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近年来潍坊市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加强联合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增强“抱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能力。如寿光市推进菜农之家联合社建设,形成以合作社为载体,以联合社为纽带,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带动蔬菜产业链提升标准化、品牌化和组织化水平。到2016年8月,菜农之家联合社已在23个合作社建立服务网点,开展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和农民培训服务。同期,潍坊市已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256家。有些农业产业化组织之间还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品牌联盟等方式,形成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合力。到2016年6月,潍坊市已组建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1家。
    4. 主攻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带动农村产业融合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农村产业融合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如同“木桶”中的“短板”,决定着农村产业融合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实践经验看,种子种苗供应、营销网络、食品安全、标准化、品牌化往往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近年来,为加强这些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潍坊市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如以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种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强政策支持,将培强种子企业、推进商业化育种研发与增强种苗繁育能力结合起来,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的种苗龙头企业发展,有效化解了种子种苗环节对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的制约,对增强农业主导产业的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力,做出了战略性、基础性的贡献。寿光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吸引了国内外育种研发单位的入住,使全市从事种苗繁育的企业发展到200余家,形成年繁育种苗14亿株的生产能力。安丘市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被评为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中韩共建国际食品安全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模式,被国家质检总局和山东省政府作为“安丘模式”推广。近年来,安丘市还积极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产业集群建设。寿光、诸城等市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基地建设。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已经成为推进营销网络建设、食品安全治理和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领头羊。
    5. 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户等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带动力
    近年来,潍坊市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完善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建立同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收益。现已形成的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订单收购,订单价随行就市、订单保底价收购或订单价高于市场价一定比例;订单收购+农产品原料入股分红;土地、资金、资产入股分红;利润返还。有些农村产业融合项目通过示范带动农户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农户拓展农产品销路、提高农产品售价;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对农户优惠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也是强化同农户利益联结的重要方式。

    三、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存在模糊认识,问题不清、方向不明
    从实际调查来看,迄今为止,从地方政府到农业产业化组织,由于产业发展理念转变滞后,对于什么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什么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然存在模糊认识,导致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致使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问题不清、方向不明,将单纯的农业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误认为是农村产业融合问题,或将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自分立发展混同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诸如此类的现象频频发生。如有人将农产品远距离异地加工问题误作农村产业融合问题,轻视发展农产品本地化加工的特殊重要性。有人将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全部锁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政策上将工商企业、社会资本,甚至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屏蔽在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大门之外,增加了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吸引优质资源和要素的难度。
    2. 部分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创新能力差,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能力亟待提升
    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科技含量低,产品或服务档次低,整合资源、集成要素和融合产业的能力弱,多数龙头企业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经营领域进入门槛低,容易被模仿复制,难以通过文化、创意或休闲体验塑造特色,培育竞争力;更难以对接高端、特色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近年来要素成本迅速提高,影响效益提升,增加了吸引优质资源、人才和资金的难度,也抑制了其创新能力的提高。许多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由于创新能力弱、同质性强,又处于产能建设的初期,待产能达到预期目标后,容易因同质竞争导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赢利能力明显低于预期,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
    3. 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参与主体特别是农户的辐射带动力
    由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时间短,当前就总体而言,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业产业化组织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多以订单收购、订单加价收购为主,在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难以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又激励相容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同农户之间“自愿”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的新型经营主体更少。有些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订单合同不规范,甚至与农户、基地之间只存在简单的契约型买卖合同,农民难以通过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和按股分红等途径获得收益。有些农村产业融合项目作为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的支持对象,虽被要求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待试点示范项目支持期满后能否存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地方片面追求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导致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带动农户的数量面临很大限制。因为从常识来看,越是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户的惠及面往往越有限。有些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理念先进、业态新颖、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但主要是新型经营主体“唱独角戏”,农民甚至其他参与者在其中找不到“存在感”,缺乏“话语权”,难以形成对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带动力。
    4. “政策好、落实难”和要素市场建设滞后,资金、土地、人才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瓶颈制约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但由于诸多原因,部分好政策难以落实。如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下,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所需的仓储、加工、流通、休闲设施用地,往往因创造的地方税收偏少、土地指标偏紧难以到位。许多地方企业用电和税收优惠政策难以落地,加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困难。
    现行政策要求银行对龙头企业实行贷款利率优惠,但许多龙头企业实际的贷款利率明显超过基准利率,有的甚至较基准利率上浮45%—50%,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使用的土地为租地,没有土地所有权;其土地经营权、畜禽和大棚、办公用房、种养设施等地上附属建筑物不能抵押贷款。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银行对企业“惜贷、拒贷甚至抽贷”现象加剧,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组织融资困难,有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甚至因资金链断裂或联合担保等原因遭遇破产。加之,当前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多以短期为主,许多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由于周期长,基建、设施投入需求量大,形成实际上的短贷长用现象,许多企业被迫借新贷还旧贷。许多企业在新贷未到但旧贷到期阶段,被迫用高息“过桥资金”周转,月息高达3分,加大了企业负担。此外,许多农村产业融合项目虽然盈利前景看好,但短期资金需求量和经营风险都很大,且投资回收期长。相对于常规的农业或农产品加工项目,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往往更需要长期资金和能分散投资风险的创新友好型金融提供支持。况且,许多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因服务业在其中举足轻重,而服务业多无固定资产可供抵押,增加了其通过银行融资的难度。在现行以银行融资为主的格局下,农村产业融合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往往难以避免。
    产业发展,关键靠人。许多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经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其能否关注用户需求和消费体验。这些方面都需要人才作支撑。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时间短、发展迅速,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未能及时跟进,导致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领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成为农村产业融合提档升级面临的瓶颈制约之一。
    5. 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仍只处于起步阶段,部门之间、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合作亟待加强
    潍坊市很早就开始着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近年来在推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标准化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时间短,对跨部门、跨产业链协调推进品牌化的要求高,就总体而言,农村产业融合的品牌化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把农村产业融合的品牌化简单等同于农业品牌化,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层次低、功能弱、创新能力不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品牌化的难度。经营主体特别是企业或合作社竞争有余、合作不足,往往导致推进品牌化的过程事倍功半;甚至经营主体各自为战,容易将推进品牌化的过程转变为其相互之间“打消耗战”的过程。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发展不足,以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行为倾向,进一步耗散各经营主体推进品牌化的成效,影响着农村产业融合标准化的推进。

    四、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选择
    1. 积极培育创新型新融合主体,引导融合主体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为叙述简便起见,可将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简称为融合主体。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培训新型融合主体是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甚至未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以及其他有志于投资农村产业融合的城乡企业和社会资本,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新型融合主体。要注意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甚至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强对新型融合主体的支持,鼓励其通过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产业化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或拓展农业功能,投资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互联网+农业”“农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培育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或农工商综合企业转型,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力军。农村产业融合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往往需要以融合主体具备一定的规模为基础。提升融合主体的集约化发展水平,有利于引导优质资源和要素进入农村产业融合领域,提升其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优化要素组合关系,提升要素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要把引导融合主体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作为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鼓励传统融合主体推进改造升级,向新型融合主体转型。
    要以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重点,鼓励新型融合主体开展品牌或示范创建活动,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领军企业。建议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政策的转型,鼓励龙头企业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面向需求的现代科技发展理念;鼓励龙头企业成为现代农业供应链核心企业或价值链领航企业,借此增强对供应链资源的整合集成能力和客户需求的动态适应、反应能力,成为加快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领头羊”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排头兵”。今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不仅要像当前这样继续考虑其经营实力和绩效、创新能力,以及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更要考虑其在整个供应链价值增值和创新能力建设,在优化供应链竞合关系、培育供应链诚信环境,以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性伙伴关系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情况和潜力,鼓励龙头企业强化在行业和价值链治理方面的社会责任。也要鼓励城市企业或社会资本尤其是网络平台型企业,通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合作共赢,形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合力,培育供应链不同环节之间产业衔接有序、利益分配合理、竞争合作高效可持续的利益共同体。
    2. 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强化先行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
    鉴于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瓶颈制约,要把面向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并从政府管理和经营主体两个层面全面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培训。农村产业融合涉及领域广,复杂性强,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应该成为主旋律。因此,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推进不同专业技术人才的合作;更应重视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培训。鉴于农业产业化组织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力军,要把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头人的培养培训作为人才培养培训的重点,更加重视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培养培训的体制机制,鼓励人才“在干中学”。许多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处于农村,生活和工作环境难以吸引外来优质人才久居,要在优化人才开发利用,着力营造留人环境的同时,把鼓励外来人才更好地发挥对乡土人才的成长带动作用作为关键。就多数地区而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外来人才可望成为生力军,但本土人才更应成为主力军。只有外来人才的引进,能够形成对更多本土人才“脱颖而出”的带动力,农村产业融合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根基。
    加强人才培养培训,方式应该灵活多样。除课堂和实践教学外,发挥先进经验、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应是关键。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的试点示范活动蓬勃展开,许多先行地区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经验,许多农业产业化组织也已开展了多元化的积极探索。加强对这些经验的总结推广,有利于基层政府管理部门和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农村产业融合,应该怎样更好地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已经开展了首批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典型龙头企业评选活动,建议以此为发端,定期或不定期地编辑农村产业融合典型案例选,召开农村产业融合典型经验交流会,借此表彰先进,也为后来者提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生动教材。
    3. 协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别于通常的农村一二三产业各自分立发展,也有别于一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有若无,水乳交融”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在其中,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市场提升拓展的特征更为显著。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和拓展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不仅面临着推进农业产业化面临的一般问题,如土地、资金、人才、利益联结机制问题;有些问题还更为复杂,解决起来难度更大,甚至更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支持,应该更多地由支持经营主体单打独斗,转向更多支持营造适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这不仅有利于规避支持单打独斗可能导致的不同组织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还有利于培育农村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如果把一个个融合主体比作盆景,那么定向支持这些经营主体单打独斗,充其量只能让盆景更大更美。只有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才能更好地让农村产业融合的盆景变风景,风景变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钱景”。建议以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为依托,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为导向,以开展农村产业融合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加强适宜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建设。借此统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
    第一,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的统筹规划,积极探索以城带乡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农村产业融合的区域合作、部门合作机制。
    第二,深化相关公共平台和公共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为更好发挥公共平台、公共服务机构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转型增效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可与支持民营经济和创新创业,促进农业产业化集聚集群发展,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和政策创新,强化平台型企业在行业治理中的社会责任等结合起来。
    第三,培育农村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和产权流转市场,为优质资源和要素进入农村产业融合领域提供通道。培育土地市场可与深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允许具备一定条件且投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购买农村房屋或宅基地,但为规避在农村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和投机行为,达到一定年限后如需转让,其增值收益应主要留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允许通过农村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出租和转让等方式优先保障农村产业融合用地。对于兴办育秧大棚等农业生产性服务设施用地,只要未破坏耕作层,建议参照农业用地执行。应在尊重资本市场运行规律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谨慎积极地开展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农村合作金融、培育创新友好型区域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监管方式等改革试验,并将其同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和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结合起来。建议引导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中长期资金支持,鼓励拓展银团贷款业务。结合支持金融服务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在一定期限内开拓贷款展期业务,帮助企业渡过暂时性的资金难关。
    第四,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性组织和领军企业发展。建议创新机制,通过实行政府公共服务优先采购制度等方式,鼓励其在推进行业标准化、品牌化,加强行业培训、公共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完善行业治理、推进协同创新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产业联盟创新能力建设。
    农村产业融合试验区不同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后者侧重于成熟成型经验的复制推广,前者侧重于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培育适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试验区可同推进“五区五园一基地”建设和打造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结合进行。“五区”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五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一基地”即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4. 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支持,推进相关政策创新
    对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支持,应该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好地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支持应主要瞄准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养培训,以及鼓励科技人员成为农村产业融合企业家;第二,“五区五园一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三,农村产业融合的营销网络、信息化、食品安全、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第四,关键性的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力建设,如市场化的育秧育苗中心、冷链物流体系;第五,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新型农业服务主体转型,增强资源整合、要素集成和对接高端市场、特色市场的能力。
    5.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不同类型的融合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核心。为此要跳出把利益联结机制狭隘理解为对农户利益分配机制、对农户权益保护不健全等的局限,拓宽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的视野。注意在农村产业融合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组织与普通农户之间建立起激励相容机制,更好地激发不同经营主体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育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战略性伙伴关系;也为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搭建更广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带动农户更好地分享推进产业融合的成果。因地制宜地鼓励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其他融合主体或农户之间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综合考虑融合主体和农户双方意愿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进展,防止因片面追求利益联结的“紧密型”,而影响惠及农户的广泛性。要在有序引导利益联结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化的同时,更加重视利益联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鼓励融合主体完善对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同时,要拓宽视野,把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或其他融合主体加强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建设,带动农户增强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鼓励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或地方政府,在诚信、环保、食品安全、服务标准、社会责任、资源开发和带动农户等方面,探索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或其他融合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负面清单制度,督促经营主体提升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质量。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农户或所在社区对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参与权和选择权。
    要结合完善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不同类型的融合主体加强联合合作,协调推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增强带动农户参与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要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合作和农民合作社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有利于增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或农村产业融合利益链分配中的“话语权”和“讨价还价”能力,让农民更好地分享农村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新型组织形式,如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共营制等,其中龙头企业的领军作用和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作用清晰显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农户之间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基本形成,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其加快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课题组.产业融合:中国农村经济新增长点[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2]姜长云.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拓宽视野[J].中国发展观察,2016,(2).
[3]姜长云.创新驱动视野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改革,2015,(12).
[4]中央农办调研组.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金钥匙”[N].农民日报,2016-8-30.

The Experience and Measures of Guidin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rganization for Promoting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Survey and Thinking of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Jiang Changyun
Abstract: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rural area is the updated and development vers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reveals the main paths and practices of the city to promote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uid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put forward that the main body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new fusion, guiding the main body more scale and intensive and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drive ability;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strengthen the leading experience summary of the promotion; Coordination promote the reform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optimize and improve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cology;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rganization promoting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key areas and key links, promoting policy innovation; Benefit coupling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leading different main body achieve collaboration,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urvey found, the experience of Weifang city guid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rganization developing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also has inspired value for other region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speed up the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new kinetic energ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Policy Innovatio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齐 双)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