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基于文化基因传承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蔓延初探以西安市为例时间: 2015-10-07信息来源:魏峰群 席岳婷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蔓延也在加速。当彰显城市特色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当今发展的大趋势时,中国城市化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城市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必将迈出崭新的一步。本文以西安城市空间蔓延实例分析入手,在城市地域蔓延的一般规律和驱动力演化基础上,通过对西安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现状发展结构及历次规划理念演变过程的分析,总结西安城市地域扩展中文化基因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围绕城市文化基因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寻求城市空间扩展和文化精神内涵高度和谐的规划理念和手段。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蔓延;文化基因;城市文化;西安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变化的尺度和范围是前所未有的,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巨大收益的政策导向,我国的城市面积仍然处于快速扩张的态势,表现在大中城市地域向外蔓延的规模和速度日益加快。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0.1%。


  纵观世界上众多城市的长期发展过程,都不同程度地遇到随着城市快速扩展产生的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等。在城市用地上表现为粗放型、外延式为主导的低效土地利用模式;在城市风貌上表现出千城一面、特色消弥的雷同景象;在城市气质上表现为城市文化混乱、城市精神缺失的局面。这些问题在我国近年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和剧烈。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现代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就展开了研究,研究范围从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扩展到城市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但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大多集中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如:“有机疏散”、“紧凑城市”(compact city)、“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等理念,都是对“城市无序蔓延”规划层面的一种修正反应。理论界很少从文化视角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从文化视角来看,对于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国城市而言,城市文化的缺失将逐渐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我们必须从人文科学的视角去关注城市扩展中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培养与传承,也更应关注如何从文化视角来引导和控制城市空间蔓延过程,使之更加有序、合理和科学。


  2 文化基因传承的必然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趋同化趋势在不断加剧,文化在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和增强城市自身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将文化基因的延续和创新伸展到城市规划与建设进程中,使得城市地域的扩展沿着文化脉络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地域空间演化的核心。


  随着人们对城市发展复杂性的逐渐深入认识,仅从经济发展、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规划的角度去研究复杂巨系统是不全面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在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趋同背景下,我国急速扩大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被学者称之为“无地方性”或“无差异性”城市空间扩展,进而导致了城市景观同质化和文化特色缺失的“千城一面”现象。当下中国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的态势令人担忧。作为城市面貌宏大骨架的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形态的类同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虽然相关学者按照紧凑度指标量化了城市空间形态,分为片状、带状和组团状,但界线并不清晰,形态差异也较小,加之无论初始形态如何,蔓延都是以其为基点向外同心圆模式扩展,导致在无自然环境限制的区域,城市发展形态趋于一致。


  我们的共识是:城市不仅是人类的聚集形式之一,也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巨大载体。路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地理的网织工艺品,是经济组织制度的过程,是社会行为的剧场,集中统一体的美的象征”。因此,我们必须从文化基因传承的视角去看待和引导城市空间扩展现象,这对于中国城市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3 城市地域空间扩展的模式


  3.1 城市地域空间蔓延形式


  奥利弗·吉勒姆在其著作《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中认为“蔓延是20世纪城市化的一种形式,具有跳跃式开发、商业走廊引导、低密度建设等特征”,其原因是“较低的土地价格和方便的交通通信允许城市蔓延的发生。”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不断强化和放大,城市空间结构也由“单核心圈层蔓延式——多中心轴向组团式——异域飞地组团式——广域网络式”不断进化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格局和城市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尤其是城市形态更加直观的表达出不同时期城市地域空间蔓延的演化过程(图1)。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3.2现代城市蔓延驱动力演化


  城市的扩展动力主要集中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引导、需求扩大等几个方面,这些要素影响城市形态主要是通过统筹考虑城市功能区布局、城市用地条件、与周边城镇的关系等内容来实现,其表现出来的拓展空间形态所蕴含的内在机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基本满足了生产生活需求的功能型城市将向第三产业聚集的文化型城市转变,而先前已形成的城市格局和城市形态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对比中国古代城市在营国制度引导下的城市形态,我们发现现代城市更为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其中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图2)。


  在未来,现代城市的扩展动力从原始产业驱动向文化驱动发展是人类聚居形式进化的必然。文化与经济,表里因素共同驱动城市的发展,只有独特的城市文化才将是识别和证明自身存在价值的体现,文化将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4 西安城市地域扩展规模与空间格局演变


  4.1 西安城市建成区规模变化


  本文以西安市为例,统计和分析了自1978~2009年间城市建成区扩展规模变化,三十多年来的平均扩张速度处于逐年加速的状态。城市用地扩展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1)1978~1990年,增速为8.33%;(2)第二阶段1991~2005年增速一直保持25%;(3)第三阶段2006~2009年,增速高达33.33%(表1)。可以看出现代城市地域蔓延的速度十分惊人,尤其是近五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深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图3),城市政府从土地出让上获取巨大的收益,使得西安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展,我国其他大中城市的情况基本类似。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4.2 西安城市空间蔓延格局


  西安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代都城。它作为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大约3000多年的城市发展时期,其漫长的城市发展历史使其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典范,其文化影响力深远至日本、朝鲜半岛等东亚地区。


  (1)从古代的西周丰、镐京遗址、秦咸阳城、汉长安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明清西安,城市格局一脉相承,基本遵循《周礼·考工记》关于营建都城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由此可见,古代西安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基本保持中轴对称的格局、方正的城市轮廓,严整的棋盘式道路网的鲜明特点(图4)。此外,物质性的城市结构形态中还蕴涵了从其选址到营建中丰富的隐性文化,如天下之中立国、象天法地、尊天敬祖、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最终形成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


  (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总共进行了四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分别是《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回顾历次规划,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变和调整,规划末期城市规模(注:主城区面积)由131km2、162km2、275km2、490km2迅速扩展,城市格局和骨架逐步拉大,城市按照规划的引导和控制在向外围蔓延。


  (3)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城市用地蔓延的趋势仍将继续下去。西安未来城市用地的蔓延方式,必须基于文化面向需求,其核心是对城市发展历史文化基因的尊重与传承,主要规划引导手段包括:维护自然山水,恢复八水绕长安的和谐人地关系;重构九宫格局,空间上传承王城模式的写意元素,保持历史帝都的文化内涵;兼顾功能和文化的双重需要,坚持“古城新区分离发展”的双引擎模式,重组和完善西安城市功能体系;城市新区建设应该开创新时代的城市文化,作为这个时代国际化大都市留下的新文化遗产。


  5 结论


  西方著名的城市理论家和社会学家芒福德(L·Mumford)、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克里斯托夫·科尔(Christoph Kohl)及彼得·霍尔(Peter·Hall)等,都十分强调城市历史文化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任何城市不可能脱离它存在的文脉,脱离它根植的文明。在《城市发展史》(The City in History)中,刘易斯·芒福德提出了一个关于城市的双重隐喻,即“磁体一容器”隐喻,但他认为“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历史阶段中,它作为容器的功能都较其作为磁体的功能更重要,因为城市主要的还是一种贮藏库、一个保管者和集攒者。”另外,《马丘比丘宪章》认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态结构和社会发展特点的结果。”一个城市的规模、布局可能会趋同,但是正如每个生命体都拥有不同的遗传基因一样,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历史不可能被随意复制、改造或加工。


  目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特殊时期的中国众多城市,城市空间的蔓延方式主要考虑的仍然是产业布局要求、自然环境因素和行政区划单元等,随着功能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的迈进,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因素,彰显城市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传承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


  总之,走文化城市的道路是当前特殊发展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当今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地域的扩展和城市深度城市化必须考虑到文化传承的精神延续,一方面传承其历史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也应该创造新时代的文化基因,城市将会作为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将其文化精髓不断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Young W,Bowyer D.Modell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hanges in Urban Structure[J].Computer,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1996,20(4/5):313-326.


  [2]Minnery J.Urban Form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Equity,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R].The National Housing Strategy Background,Paper 7.AGPS,Canberra,1992.


  [3]Peter Hall.Cities of Tomorrow: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M].Oxford,UK;Malden,MA:Blackwell Pub.,2002.


  [4]姚士谋,汤茂林.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5]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7]龙小风.西安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理念的转变与启示[J].规划师,2010,26(12):40-45.


  [8]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Z].2005.


  [9]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2):1-4.


  [10]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发展简表[J].中国城市经济,2008(12):87-88.


  [11]徐东云,张雷兰,荣娟.城市空间扩展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6:168-170.


  [12]倪军.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3):58-62.


  [13]周劲松,等.城市规划诠释城市文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2006,30(2):41-44.


  [14]王颖.全球化背景下的后现代城市文化现象[J].理想空间,2006(6):7-10.[15]李琳.多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国内研究阶段性进展[J].城市研究,2008(3):47-55.


  [16]杨勇,任志远.基于GIS的西安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24(1):46-51.


  [17]李星明,赵良艺.基于城市文化视角的城市规划模式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41(3):473-476.


  [18]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03,23(5):635-639.


  [19]吕传庭,曹小曙,闫小培.文化认同与城市规划的终极关怀[J].城市规划,2005(3):77-79.


  [20]黄虹.城市文化的意义与城市景观的特征.建筑与规划理论研究[J].安徽建筑,2005(1):14-15.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