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循环经济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间: 2016-04-12信息来源:王一帆 陈英姿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加强并完善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体制建设,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文章着重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的必然性,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通过整合新型城镇化和循环经济两者的重点评价领域,遵循国家政策法规相关规定构建了以循环城镇建设、产业优化升级、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计算进行了说明。考核评价机制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建设,要注重指标体系构建的灵活性,随工作重心的转移及时调整评价重点;提升科技含量,增加科技创新类评价指标数量;增强政府的监督工作以及配套法制体系建设,明确奖罚机制,保障考核评价机制的良好运行。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07(2016)01-125-06
        作者简介:王一帆(1987~),女,吉林通化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陈英姿(1972~),女,吉林长春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WANG Yifan, CHEN Yingzi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New urbaniza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are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is new period. We should strengthen and perfect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system on this basis and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thesis main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and develop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line with relevant provisions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based on its research status and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key evaluation fields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four subsystems namely recycling city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recycling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 improvement. Besides, the thesis also explains the index calculation.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a long-term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We should emphasize flexibility of the index system to timely adjust evaluation priorities according to focus of work, increase technical content and the number of evaluation index for technical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supervision efforts and support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define the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system to ensure excellent service of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circular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015年全国人大会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1]。如今,在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过渡时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新型城镇化和循环经济建设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推进民生改善的时事课题和发展重点。
 
        1 新型城镇化和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1.1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结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将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至今,城镇化发展呈现出稳步上升期,放缓回落期和加速发展期三个阶段。传统城镇化在加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城镇空间分布不合理、农村人口城市化障碍、土地资源规划失调、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恶化等。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一个月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下一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安排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3]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表明了国家对传统城镇化发展困境的认知,同时也意识到新时期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抛开固有的束缚,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新”突出了思想要革新,制度要更新,技术要创新,管理要出新;“型”代表了产业要转型,规划要有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化的发展要做到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格局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中,规划中强调要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4]。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城镇化目标解读,路径选择及驱动力分析,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和评价指标构建及进程评估方面。绿色城镇化和低碳城镇化的研究较为广泛,科研成果也十分丰富。但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还较为薄弱。今后城镇化在倡导绿色、低碳的同时也应完善循环经济的发展。
 
        1.2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源于国外发达国家,理念兴于美国,实践丰富于德国和日本,两国在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以及法律法规制定方面成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典范。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由生态经济学家和产业生态学家引入中国[5],在同中国国情的融合过程中循环经济渐渐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和内涵,也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实施路径。循环经济的本质为生态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6]。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是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分别由生产输入原料减量,生产过程资源循环利用和输出产品资源化为理念,突出循环经济的全过程监控特征。循环经济还形成了以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为代表的三大运行层面。企业层面中循环经济指导原料投入减量、产品合理设计、废弃物回收利用、增加企业利润并减少环境污染;园区层面中循环经济倡导企业集聚、产业链扩张、资源和生产力循环高效利用;社会层面中循环经济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整合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2 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考核评价研究概述

  传统城镇化的评价方法包括主要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主要指标法是依据表征意义较强的一个或多个指标反映城镇化发展程度的评价方法[7],如人口比重指标,城镇化率等。但主要指标法无法全面评估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研究人员更多使用综合指标法对城镇化乃至新型城镇化展开评价。综合指标法的特点是由多指标体系构成,采用分层次的方式将城镇化各评价重点融入指标体系中。综合指标法也是循环经济评价过程中较多使用的方法。

  新型城镇化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镇发展水平、城镇化质量、土地综合利用、农民市民化、生态建设和城镇综合承载力等方面。其中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和指标体系构建成为研究的焦点。评价模型方面,权重的确定多使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德尔菲法,综合评价中多使用线性加权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聚类分析以及灰色关联方法。孙长青在对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指明城镇化集约节约发展,城镇质量提升和城镇化合理布局应成为重点评价领域,将评价指标框架确定为城市水平,经济发展,集约协调,民生改善和生态宜居等5项子系统[8]。戚晓旭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和指标体系,经过借鉴和补充,总结得到社会进步指数,经济发展指数,生态环境支持指数,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和制度建设指数等5项子系统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9]。王新越在对新型城镇化区域差异研究过程中总结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并建立了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创新与研发等8个子系统构成的指标体系[10]。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已逐步摆脱传统城镇化单一指标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层次多指标模式构建,指标的选取在注重人口、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同时逐步融入资源、环境等生态因素。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的评价研究中,2013年9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工作的通知,实施方案中列举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评价内容,其中包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产出水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污染减量及效果、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循环文化、保障条件和特色条件等9项评价项目。评价指标从循环经济角度入手,成为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指标构建的参考和指导。近年来针对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成果也略显单薄。本文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和循环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国家政策制定和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3 循环经济将助力新型城镇化主旨目标的实现
 
  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至7.3亿人,城镇化率提升到53.7%;城市数量达到658个,建制镇数量增加到20113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目标指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4]。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定位于人的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无论是农村人口市民化,棚户区人居条件改善,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都突显了以人为核心。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重点还将致力于农村人口市民化,城镇新增就业,生存条件改善以及经济健康发展等突出问题,其主旨目标可归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循环利用可为城镇化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创业理念,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国民创建舒适的生存环境。循环经济拥有着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促进新型城镇化内涵中与经济、生态相关联的理念贯彻下来,助力新型城镇化主旨目标的实现。
 
        3.1 环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将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

  规模经济原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平均单位成本的下降[11]。也就是说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或企业集聚等原因,在企业或区域生产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单位成本下降、产出效率提升的经济现象。以企业来讲,针对产出废弃物这一环节,引入循环经济后将促使企业形成“内部扩展”,通过新技术来扩充原有生产规模、重拾废弃物价值、增加产品种类、拓展市场、降低治理成本。以企业集聚来讲,循环经济理念支撑起我国各式产业园区的建立,形成了中心扩散型、平等互利型和虚拟型等多种园区运行模式,无论同构集聚或是异构集聚,企业群在循环经济的带动下共享劳动力资源、市场信息和基础设施,为企业赢得利润,节约不必要的开销。同时循环经济园区开放式的发展随时吸纳新成员的加入,吸引外部投资,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3.2 环经济的溢出效应有利于产业和城市的转型升级

  溢出效应原指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以外的人或环境产生影响。循环经济溢出效应体现在其生态经济的本质对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的刺激和带动作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产业和城市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产业转型侧重于产品的高附加值,资源的低能耗低污染,模式的集约转变;城市的转型侧重于生态宜居,循环改造,低碳环保,污染防治。循环经济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设计理念和实施路径都遵循着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以此可以指导并实现产业和城市的转型。产业领域做到减少资源消耗,延长产品寿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探索高新科技,保护环境免受过度侵害;政府方面将不断开展循环经济普及工作,增强群众循环意识,有效带动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3.3 环经济的协同效应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化

  协同效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整体性功能大于组分单独功能的总和[12]。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1+1>2”的效果。循环经济协同效应的显现得力于其促进产业链重构和融合的发展特点。协同效应增强了企业间在自然资源、管理协作和人力资本三方面的合作。循环经济倡导废弃物的再利用,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原材料的供应,减少上游治理费用也降低下游采购成本;企业间协同发展增进了各层面的沟通协作,包含管理层面的借鉴和技术层面的交流,推陈出新,提升员工素质,实现专业化生产。循环经济的协同效应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助动力,节约自然资源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整合人力资源,优化内部管理,带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逐步扩大地区产业经营规模。
 
        3.4 环经济的生态效应实现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效应指人为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所著的《寂静的春天》警醒了世人。循环经济的初衷在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共同发展的需要,其理论内涵已渐渐延伸至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来。起初德国和日本的废弃物回收体系形成了初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历多年的实践工作,经济生产方式也开始从线性经济模式升级到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主张全过程生产监控,严格控制资源的投入量,使用清洁能源,避免污染物的产生;生产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革新生产工艺,优化产品包转;末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科学处理残留项,做到无污染排放。循环经济的生态效应改变着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为人类、资源和环境铺设了一条协调发展的道路。
 
        4 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新型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迎合新时期新要求,应加快循环经济理念的融入,建立一套完整、详实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
 
        4.1 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标选择的基础,评价指标应具有科学依据,符合事实规律,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反映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的内涵和本质,指标的选取要充分、详实,但不可重复,应相互独立。
 
        (2)系统性原则。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无论从经济角度、社会角度、环境角度都将体现出其系统性,多样性和多层面的结构特点。指标选取要有层次化,且关联度强,各级指标清晰明确。
 
        (3)可行性原则。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拥有多层次和多指标的特性。指标选择过程中应注重适度原则,过少的指标较难反映客观问题,但过多又导致繁冗难解。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的选择都要做到可评估,可查询,可比较,可测量,保证评价体系后期工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3R原则。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包括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若坚守循环经济理念将必然遵守三大原则,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资源的减量投入,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和产品的资源化使用。
 
        (5)政策相关联原则。新型城镇化和循环经济都是国家重点推行的政策理念,近年来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都发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循环经济的良好运行。所以指标的选择应具有政策的相关联性,重视法规政策中的推广点和关注点,同政策相联系,做到主次分明。
 
        4.2 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三项原则:第一,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主旨目标的实现;第二,整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循环经济建设重点评价对象;第三,遵循现有政策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发展内涵。

  总结过往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重点评价领域可分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5部分指标模块。人口城镇化突出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就业和人口素质;经济城镇化突出生产总值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城镇化包含医疗、养老、就业、教育、卫生和住房等方面;生态环境城镇化包含污染治理、环保投入和环境改善;空间城镇化则包含交通、生活供给、互联网等评价指标。田静所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指标突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环境指标中列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以及环保投入占GDP比重[13]。孙长青对于空间指标选取侧重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人口指标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14]。循环经济相关的评价指 标体系构建重点包含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废弃物排放指标。王茂祯在对循环经济创新指标体系构建中除资源循环化指标外还列举了绿色发展理念传播情况,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循环经济法律普及情况等[15]

  政策法规方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设定未来发展目标应优化城镇化格局,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中,节能减排方面发布了《2014~2015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方案中表明要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规划各地区燃煤锅炉和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任务,及各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和《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推广及装备产业化)实施方案》中详细介绍节能减排新技术,推广循环经济领域新装备生产,培育节能新产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中对各个生产环 节的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资源综合 利用政策体系建设方案。

  从以上重点评价领域和相关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侧重于城市生活宜居、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改善和创新技术支撑。本文将结合以往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从以上侧重点出发展开评 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
 
        4.3 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和说明

  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循环经济相关评价指标构建研究成果,本文归纳了循环城镇建设,产业优化升级,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4项子系统构建的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表1)。
 
 
 
        4.3.1 环城镇建设指标
 
        新型城镇化将逐步推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确保中小城市和城镇间的协调发展,这一系列举措将迎来新的城镇人口集聚、资源大量消耗和废弃物集中排放。城镇化建设要遵循生态循环理念,从源头上遏制传统城市发展固有的资源问题和污染问题。大气污染往往成为人类集聚效应后的首要问题,其次城镇建筑领域规范的缺失也使得建筑业污染严重且耗能耗水。文中根据城镇化建设中现有突出问题总结了7项评价指标,分别为新增绿色建筑面积、新能源汽车新增数量、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数量、燃煤锅炉淘汰数量、节能监察机构新增数量、循环经济理念传播情况、政府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1)新增绿色建筑面积:测算期内城镇建设中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新增建设面积总和,单位平方米。
 
        (2)新能源汽车新增数量:测算期内城镇新增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的汽车数量,单位辆。
 
        (3)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数量:测算期内城镇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数量,单位辆。
 
        (4)燃煤锅炉淘汰数量:测算期内城镇燃煤锅炉淘汰数量,单位台。
 
        (5)节能监察机构新增数量:测算期内城镇范围内新增节能监察机构的数量,单位个。
 
        (6)循环经济理念传播情况:测算期内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图书、期刊发行量,单位册。
 
        (7)政府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测算期内城镇政府环保投入资金和政府总体财政支出的比值,单位%。

        4.3.2 业优化升级指标
 
        新型城镇化注重人口城镇化,以人为本,生态宜居。今后城镇人口比重将不断增大,如何容纳并消化基数本就庞大的城镇人口呢?首先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强调优化城镇产业布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循环经济理念引领现代企业不断创新,优化自身产业结构,促进工农业技术改革,服务业配套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循环经济的辅助。产业优化升级包含6项评价指标,分别为循环经济产业占GDP比重,循环经济园区占产业园区比重,循环经济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新增循环经济项目数量,新增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数量和国家重点节能技术转化率。
 
        (1)循环经济产业占GDP比重:测算期内循环经济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单位%。
 
        (2)循环经济园区占产业园区比重:测算期内循环经济园区总数和产业园区总数的比值,单位%。
 
        (3)循环经济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测算期内循环经济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和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比值,单位%。
 
        (4)新增循环经济项目数量:测算期内地区新增通过审批的循环经济项目总数,单位项。
 
        (5)新增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数量:测算期内地区新增产业化的节能技术装备生产总数,单位项。
 
        (6)国家重点节能技术转化率:测算期内国家重点节能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总量的比值,单位%。
 
        4.3.3 源循环利用指标
 
        资源是我们维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发展在注重外围修缮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在实力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强国实力的特征,但要拥有可持续性就要从企业到居民,从生产到生活,从理念到实践完善并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样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建设提供基础性保障。资源循环利用包含6项评价指标,分别为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1)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测算期内城镇再生水利用量和城镇污水处理总量的比值,单位%。
 
        (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测算期内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总量和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的比值,单位%。
    
        (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测算期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量占矿产资源产生量的比值,单位%。
 
        (4)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测算期内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量占工业“三废”产生量的比值,单位%。
 
        (5)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测算期内农业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农业废物产生量比值,单位%。
 
        (6)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测算期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占再生资源产生量的比值,单位%。
 
        4.3.4 态环境改善指标
 
        改善当前生态环境,要避免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减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排放,恢复自然界固有的吞吐和吸纳能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包含现有城镇的再发展和就地城镇化,无论扩张或是重建都要遵循生态学理论,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生态环境改善包含8项评价指标,分类为COD减排量、SO2减排量、氮氧减排量、氨氮减排量、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量、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降低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达优天数占总天数比重。
 
        (1)COD减排量:测算期和基期COD排放量的差值,单位吨。
 
        (2)SO2减排量:测算期和基期SO2排放量的差值,单位吨。
 
        (3)氮氧化物减排量:测算期和基期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差值,单位吨。
 
        (4)氨氮减排量:测算期和基期氨氮排放量的差值,单位吨。
 
        (5)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量:测算期和基期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的差值,单位吨标准煤。
 
        (6)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降低量:测算期和基期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量的差值,单位吨。
 
        (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测算期内城镇绿化面积和建成区总面积的比值,单位%。
 
        (8)空气质量达优天数占总天数比重:测算期内空气质量达优天数占总天数的比值,单位%。
 
        5 结论
 
        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主旨目标为中心,综合新型城镇化和循环经济两者重点评价领域,遵循国家政策法规相关规定和发展原则,文中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以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分化出循环城镇建设、产业优化升级、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四大模块,共27项评价指标,同时给出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的评估工作打下基础,下阶段将重点结合指标数据和评价模型对地区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为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
 
        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将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突出发展重点,指明前行方向。今后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还将在合理化指标构建的基础上开拓更多的研究领域,如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相关发展模式研究,指标体系的创新研究等,这都将为该理论体系的成熟构建做出贡献。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评价往往通过时域和区域上的分析展开,评价指标的建立具有时效性,突出了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评价重点。评价过程中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权重,进一步以定量化的方式分析得出指标的重要性信息,同时也将从进一步评估中观测到现阶段发展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第一时间寻求解决的方法,归正发展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新时期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循环经济是维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永恒理念。两者的融合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的研究基础,也将持续带动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的开展。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建议
 
        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泛且体系庞杂的系统工程,在未来不同的发展时期将被赋予不同的发展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应秉承动态性原则,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变更自身评价重点,确保指标体系评价的时代性和准确性。
 
        科技创新是国家永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和国家重点节能技术转化率等指标意在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今后在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的同时要增加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中科技创新类评价指标数量。一方面督促地方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建立起富含科技底蕴的现代化循环经济城镇。

  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离不开政府的监管,法律法规的约束。现代社会在追逐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很难保障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序推行。政府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倡导者应加强内部管理,分化监督管理部门,做好评价数据收集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制约束和惩处力度 ;促使激励机制的形成,明确奖励和优惠政策,推动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2015-03-18).
http://www.022net.com/2015/3-17/405446272411739-3.html.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9).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3]国务院.20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EB/OL].(2012-12-1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215/01/803452_254114614.shtml.
        [4]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EB/OL].(2014-03-17).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5]诸大建.生态文明背景下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207~218.
        [6]左铁镛.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7(1):10~14.
        [7]王博宇.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8):72~76.
        [8]孙长青.经济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3(11):56~58.
        [9]戚晓旭.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2):51~54.
        [10]王新越.新型城镇化内涵、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69~75.
        [11]荣朝和.关于运输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问题的探讨[J].中国铁道科学,2001(4):97~104.
        [12]肖振红.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评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1):32~34.
        [13]田静.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四川建筑,2012(4):47~49.
        [14]孙长青,田园.经济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3(11):56~58.
        [15]王茂祯,冯之浚.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163~166.


        (责任编辑:张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