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都市圈发展要抓住“牛鼻子”时间: 2019-05-31信息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2019年5月13日 作者: 张国华  责编:qgy

城市化的本质就是产业的人口向城市空间的高度集聚。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路径是人跟着产业走,对应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房地产+园区+港口/高速公路+宽马路。未来城市化竞争力提升面临转型,那就是发展路径转变为产业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对应的城市发展模式则是公共/服务业+TOD/街区+机场/高铁+轨道和街区。


从新的起点再出发,随着都市圈、城市群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如何下好城市化和城市群一体化这盘棋?只要有了正确思路和实施,现代城市化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大动力。


城市群都市圈中核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就在于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过去,不少重点核心城市外围形成新城新区,但这些区域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很少有外围新城区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做好的。但这恰恰是都市圈城市群发展需要抓住的“牛鼻子”。以京津冀为例,国家提出城市群协同发展重点是交通一体化先行、产业一体化作为突破口、城市群一体化作为空间载体等五位一体,但在实际推进中还停留在就“交通”论“交通”、就“产业”论“产业”、就“城镇空间”论“城镇空间”的传统发展模式,在城市群一体化的推动中存在不少“围墙”。其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差异问题,这种差异不仅存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同样也存在于北京城市中。


北京最好的医院和中小学大都集中在三环、四环里。这道公共服务“围墙”还存在于每个人身边,比如大家关注的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校园大都是开放式的,而北大清华校园则是封闭式,因为北大清华校园内的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比校园外好得多,只要这道无形的围墙存在,那么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断头路”肯定存在。因此,实现城市和城市群的公共服务为代表的一体化,是满足现阶段城市化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需求的关键所在。


公共服务业是产业,产业在空间的分布要放到有机联系的整体中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将产业转型升级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放在一起提出,强调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关系,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基于不同经济和交通条件下,人口的空间流动、产业空间变迁才是重塑城市和城市群空间的关键力量,这就需要研究交通、产业、空间协同的基础性理论和规划方法。


经典经济地理学关于农业、工业、服务业区位论,显示了产业在空间布局中与交通有着紧密关系。


农业在空间上的布局,是沿着铁路、河流和城市展开,距离城市越近,附加值就越高。工业在空间布局方面,交通区位决定了工业区位的基本格局,产业集聚和劳动力集聚带来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偏移。商业、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其空间布局有3类原则:一是市场原则,适合低等级中心地,比如理发店和菜市场;二是行政原则,适合中等级中心地,比如医疗、教育产业等按照行政区划配置;三是交通原则,适合高等级中心地,指的是CBD、大型的商贸中心。


进一步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点,存在制造业向成本洼地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向要素高地集聚的规律,而所谓的“逆城镇化”主要是制造业外迁中的阶段性现象,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中心化则是不断集聚。


因此,在城市群协同发展过程中,疏解中心城市过度集聚的职能,政府直接主导的应该是教育与医疗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业;间接主导的是通过大型交通枢纽构建,并引导生产型和生活型服务业集聚区的重新布局;其余的产业发展、分工,更多应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接下来要抓好城市群一体化中的交通、产业、空间的协同。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服务网络,配置到相应高的水平,空间资源上做到产业配置的集约高效,更好支持城市群参加全球竞争合作。这样,未来的城市群各类产业在全球竞争、合作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城市群协同发展好了,再看城市内部,包括城市交通网络和城市功能结构、空间形态的协同。这主要是两部分内容:构建发达的货运枢纽体系,支撑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布局;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客运交通体系,契合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中心体系,提高城市产业和空间的组织效率。


只有这些协同发展,城市和城市群才能高效运转,进一步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随着人、钱、技术的生产效率提高,才能让今天中国很多中心城市面临的城市拥堵等问题得到系统解决。&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