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若祥:科学把握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时间: 2023-04-27信息来源:《学术前沿》2023年4月上 作者: 责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贾若祥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发挥内需对中国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完善分配制度,着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着力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普惠,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更好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大国经济 新发展格局 以人民为核心
【中图分类号】D61/F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7.001
贾若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共同富裕、区域经济。主要著作有《中国区域发展研究》、《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之路》、《从四个特性认识共同富裕目标和途径》(论文)、《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论文)、《推进共同富裕,如何缩小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论文)等。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超过121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超大规模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中国经济在高基数上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扎实推进,还将催生更大规模、更加多元的内需市场,在促进民富与国强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注入更多内生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战略举措,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体现,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发挥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将民富与国强有机融合起来。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涵盖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个是“共同”,就是要瞄准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历史夙愿,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另一个是“富裕”,就是要瞄准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充分问题,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促进高质量发展,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优越性。共同富裕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有机融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从这种意义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方面的重要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共同富裕“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与我国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都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使共同富裕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相协调。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服务贸易、对外投资、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世界第二,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大国经济特征。大国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居民收入基本同步经济增长,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进一步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重塑我国竞争新优势。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加快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发挥消费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更好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有14亿多人口,目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超过4亿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突破1万美元的基础上持续稳步提高,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能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通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将会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勤奋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内需潜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并通过强大的国内市场循环,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上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共同富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与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有机统一。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头连着民富,一头连着国强,民富是国强之基础,国强是民富之保障。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确保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人也不能掉队。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将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和共同富裕的“三步走”战略安排有机结合起来,更好支撑我国大国经济健康发展。党中央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涉及共同富裕的内容如下: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四五”期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由此可见,不仅共同富裕目标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共同富裕目标的具体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地、逐步地推进共同富裕。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互促进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会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要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着力完善分配制度,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加快构建优质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并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要立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瞄准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通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统筹兼顾。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公有制经济对共同富裕和中国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民营经济对共同富裕和大国经济的积极支撑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获得感强愿消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二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在高基数上持续稳定健康增长。2022年,我国GDP突破121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并在高基数的起点上持续稳步增长;人均GDP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2741美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同步改善基本协调。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动中国经济在高基数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健康增长,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更为扎实的经济基础,为促进大国经济由大到强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利,人民赖之以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逐步化解科技领域的“卡脖子”瓶颈制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更加注重效率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人力资本积累等,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要构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转型的制度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高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性和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品牌分量,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
着力完善分配制度,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分配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制度,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激发中国消费潜力的战略基点。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在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的基础上,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通过“提低、扩中、调高”,逐渐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充分发挥消费对促进大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一是完善体现效率的初次分配制度,发挥初次分配在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中的基础性作用。初次分配奠定了居民、企业、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基本格局,在所有的分配制度中是最为基础的。初次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重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分配激发各类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二是完善注重公平的再分配制度,提高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再分配是政府通过财税等手段对初次分配的有效调节,再分配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更加注重公平正义,通过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手段对初次分配进行有效调节,优化分配格局。积极发挥税收调节机制,加快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尽快形成以直接税为主导的新型税制结构,增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合理调节作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优化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使个人所得税更好服务于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消费、财产等方面税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实现人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精准性,不断缩小城乡区域间人均财政支出差距,逐步实现主要按常住人口进行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制度,增强基层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
三是完善注重和谐的第三次分配制度,发挥第三次分配对分配结构的有益补充作用。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后形成的财富格局的进一步优化,主要是发挥社会责任“自愿的手”的作用,在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励和引导高收入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或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渠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扶贫济困、应急救灾、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领域慈善投入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向科学技术、生态环保、文化艺术等领域拓展。
着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大国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关系,既要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实现物质富裕富足,也要做到人人“知礼节”“知荣辱”,实现精神自信自强,以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彰显了当代中国精神,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起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的命脉所在。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国家层面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社会层面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和睦;在个人层面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促进人民道德素养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筹兼顾。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补足精神之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适应新时代文化生产和消费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通过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新技术为文化传承创新赋能。
着力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普惠,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公共服务关乎民生,民生连接民心,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普惠,是守住民心、温暖民心、赢得民心、凝聚民心的重大举措。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普惠,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应民之所盼,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更高水平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一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以满足广大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瞄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和“优不优”转变,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人民实现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普惠。瞄准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地区,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减少公共服务城乡区域间的制度性差异,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是通过数字赋能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便民化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为公共服务赋能,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推进互联网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平台和行业垂直平台,借助互联网,使优质公共服务跨越城乡和区域间空间及制度阻隔,探索优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新模式。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最短的短板在农村,最难的难点在农民,要以农民富裕为根本、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支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完善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力度,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和居民生活保障水平差距,早日实现广大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同步共同富裕。
一是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新业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促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以“三权分置”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变强、农村变美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三是加大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教育设施水平和质量。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适应我国农村人口变化新形势,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要充分考虑我国区域发展的异质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发挥我国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促进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鼓励不同区域板块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同富裕道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并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和“先富帮后富”的机制,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一是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引领示范作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要在高质量发展上作引领,在高品质生活上作标杆,在共富型制度建设上作示范;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国家江河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流域上中下游协调均衡、流域文化传承弘扬、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统筹兼顾。
二是鼓励四大区域板块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同富裕道路,聚焦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聚焦“五大安全”,在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聚焦“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在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的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聚焦率先实现现代化,在推动东部地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中促进共同富裕。
三是完善“先富带后富”和“先富帮后富”的合作帮扶机制,将共同富裕纳入对口协作(合作)和对口支援之中,不断创新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方式和内容,深化东北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完善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等特殊类型地区精准支持政策,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携手共同实现共同富裕,协同推进大国经济发展,更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紧紧围绕“两高三均衡”,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高”即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其中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是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的基础。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高品质生活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共同富裕可感可知。“三均衡”即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收入均衡、城乡均衡、区域均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力度,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现代化的城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ZDA055)
参考文献
刘尚希,2021,《论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体制基础》,《行政管理改革》,第12期。
李实、朱梦冰,2022,《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管理世界》,第1期。
高培勇,2021,《为什么说促进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导报》,第10期。
何立峰,2021,《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全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宏观经济管理》,第7期。
贾若祥,2021,《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和推进重点》,《中国发展观察》,第12期。
陈锡文,2022,《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乡村振兴》,第2期。
蔡昉,2021,《共同富裕三途》,《中国经济评论》,第9期。
责 编∕桂 琰
Proper Grasping of the Key Aspects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Jia Ruoxiang
Abstract: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a modern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and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nd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the people. Firmly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is conducive to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domestic demand in China's large economy, and to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 emphases on both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markets with the two markets enhancing each other. In addition, it is important for China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people's ethical and cultural life, promote high-quality, balanced and inclusive public services, foste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facilitat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uch measures will better underpin the sustained,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Keywords: common prosperity,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large economy,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people-ce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