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经济
国家级新区“新”在哪儿?时间: 2016-06-15信息来源:郭立琦 作者:ws 责编:
从1992年上海设立浦东新区至今,我国已先后批复设立了17个国家级新区,前不久发布的《2016年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表明,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历程后,我国在国家级新区的发展上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条件,准备迈入以“新”为核心的阶段。
新在创新 因时因地谋发展
“国家级新区设立的初衷,是希望能发挥出‘领头羊’的作用,在创新区域里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对比2015年发布的《关于推动国家级新区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通知》,不难发现今年下发的《通知》在创新要点上,路径更加清晰也更加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比如,天津滨海新区提出了“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陕西西咸新区提出了“创新特色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推广城市发展集成创新,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美小镇建设模式”等。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应重点避免和解决好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不集约、新型公共服务与人口流动不匹配、产业与城市发展规划不统一、新区建设投资开发不计成本和区域发展不协同等核心问题。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双创’发展、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创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等领域的重点工作不断深入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17个新区中有15个国家级新区是在2010年6月之后批准成立的,应该说批复立项成立速度很快,而目前,除了已设立的外,至少还有9个城市希望打造国家级新区。
李迅认为:“国家级新区的设立,需因时因地,并与国家城镇化发展以及城市群的规划保持协调。数量在二十出头就可以了。”
新在活力 血脉通畅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类开发区(园)遍地开花,新城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根据《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显示,截至2014年10月,我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超过3000个,其中既有深圳、浦东这样取得成功的赢家也不乏近些年沦为“空城”“睡城”的失败案例。有些地方显然用力过猛,不仅没能实现规划目标,而且有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盲目建设新城新区导致同质化严重,管理僵化缺乏活力。
但从目前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动辄上千平方公里的面积看,要让新区真正活起来,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引擎并非易事。
“我认为,需要具备和满足这么几个要素:经济增长保持较快速度;产业结构合理和经济发展质量高;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区。”陆军说道。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以及“十三五”规划中关于鼓励国家级新区深化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的部署等中央释放出政策信号看,也体现了上述意图。
此外,要致富先修路。这话对于新区发展同样适用。接受访专家们都表示,是否具有四通八达如血脉般遍布的交通网络是判定一个新区是否具有活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以高铁为例,《报告》中指出,高铁有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区域的合理分工,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对提升片区整体价值和增强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新在生态 青山绿水助发展
2015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产城融合、宜居宜业”被确定为基本原则,要求“适度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功能稳定,推动新区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区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国家级新区的建设上也要有所体现,比如鼓励绿色消费;适当提高产业入驻的环保门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等。”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生存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中找到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是未来新区建设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截至2014年10月,全国有240个城市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目标,140个城市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但仅仅有目标还不够,要真正落地,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须有切实可行性的规划。
“我认为,德国的弗莱堡和国内的深圳都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庄贵阳说,弗莱堡形成了一套从研发到培训的完整太阳能产业,打造成为了欧洲最现代的太阳能城和绿色之都。而我国的深圳则提出“把低碳打造成为核心竞争力。”
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国家级新区“从职能到体制机制再到实施方案都要与自身的高规格相匹配。”陆军表示。
万山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