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经济
中国改革第一新区开放之路时间: 2016-06-18信息来源:孟航 作者:ws 责编:
编者按
放眼如今的上海,星光璀璨,华灯绚烂。这是如今这座美丽的城市呈现在世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时刻。追溯这座城市的过往,她曾经历洋行外资大量进驻被誉为“东方巴黎”在世界舞台名噪一时的浮华若影,也同样面临过因政治经济注意力偏移而造成发展颓靡的瓶颈?今天的她又是如何通过一个新区重返王者之位,实现复兴之路?让我们走进神秘而繁华的浦东新区。
6月8日,浦东新区2016年重大项目战略合作和落户协议签约活动在新区政府举行。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浦东“十三五”开局已经吸引了中铁、中船重工、中国黄金、华信、苏宁、英特尔等国内外著名外企入驻。总投资额超1700亿元,呈现出服务国家战略在浦东的集聚效应。
如今的浦东新区地位举足轻重。自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以来,其经济始终年均增长保持两位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上海国民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对上海建设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海人及外界人眼里,浦东新区就代表了上海,东方明珠就是整个上海的地标,浦东新区已代表上海走向世界舞台。
用浦东新区复兴上海
当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僻壤,如今已成为中国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张亮丽名片。曾经的浦东并非像今日般璀璨。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浦东的开发是史无前例的,是冒险的,更是具有革命性的,是创新的。
1990年4月18日,为了解决传统经济中心上海发展乏力的现状以及巩固改革开放的果实,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3年1月,浦东新区正式成立。2005 年,浦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希望浦东新区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从综合的角度全方位的探索、试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路子,从而起到引领全国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的作用。
“浦东新区”概念落地以后,浦东开启了非凡之旅,走进了特殊的发展通道,创造了叹为观止的增长奇迹。围绕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在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环境优势、创新优势和枢纽功能、服务功能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开放和谐的生态区。
在国家“资金支持、财政政策支持、开放政策支持”的新区战略的激励下,浦东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攻坚破冰的“试验田”,在不断调整改革开放进程的历史方位过程中,逐渐崛起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 现代化的新型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更发展成为上海面向世人的全新“城市名片”。
中国改革的试验场
26年间浦东经济总量增长了118倍,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支撑上海市GDP的三分之一。 历史给了上海、给了浦东一次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决心打出浦东这张“王牌”,将浦东开辟为上世纪90年代我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场。
2005年,中央赋予浦东在全国首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任务。放在浦东面前的国家战略,这次长达10年的综改只是完成一次全新的出发。
2013年9月29日,中国第一家自由贸易试验区花落浦东综合保税区。
2014年底,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浦东陆家嘴、金桥、张江入选“自贸2.0版本”。
2016年4月,正在全力推进自贸改革的浦东, 又被赋予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的重任。
浦东新区始终走在改革前沿,单在金融方面就拥有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在陆家嘴建立;建立中国最早的出口加工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成立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创打破户口、身份和行业的限制,面向全国招聘党政机关干部;成立第一家外资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钻石交易所和全国第一家信托登记机构——上海信托登记中心;率先在金桥试点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海关政策的叠加、率先试点聘任制公务员等。
如今,披坚执锐、敢闯敢干26年的变化就在脚下延展。从陆家嘴中心区出发,沿世纪大道一路向东到花木行政文化区,一条“金融和总部的黄金走廊”正在形成。在这条走廊上,集聚了700多家传统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近2000家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财富管理、信用评级等新型金融机构,集聚金融从业人员约20万人,以及集中IBM、福特等300多家具有总部特征的重要企业,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目标正逐日可及。
开放环境是核心竞争力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曾说:“浦东开发开放最重要的成果,不是数字,不是形象,而是环境,这是浦东的核心竞争力,是最让人引以为傲的。”根据德勤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进入我国的外商投资成功率大概是1/3,而浦东是2/3,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以浦东市民中心为例,2015年4月,这里增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行政服务中心和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牌子后,聚焦改革、服务、效能,不断承接和放大自贸区扩区辐射效应。中心立足制度创新,推进审批提速,已在新区历年审改中,率先在全国推出企业准入告知承诺、基本建设分阶段并联审批、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批相分离、相对技术审批与监管相分离等一些具有示范作用的改革举措。目前,通过“一口受理、信息共享、内部流转、一口发证”,审批时限从原来承诺的32个工作日压缩为8个工作日。而围绕服务创新、提高行政效能的举措更不胜枚举。
据悉,今年1至3月,浦东市民中心已发放各类证照(批文)18.5万件,提供服务与咨询27万人次。浦东不仅建成了一流的发展硬环境,更重要的是初步形成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发展软环境。
转型发展面临挑战
根据浦东新区的“十三五”规划,浦东处于二次创业的重要阶段,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转型进入关键期。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重大调整转换时期,浦东自身转型发展还面临许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多重刚性约束,土地增量空间有限,商务成本大幅提升,环境问题突出,人口增长过快,人口、产业、空间结构不匹配。二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有待完善,金融、航运、贸易等核心功能的国际竞争力不足,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创新生态体系还不完善。三是软实力建设明显滞后,文化活力和影响力不足,公共服务配套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环境整治等方面任务仍然艰巨。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城市建成区向外蔓延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重点区域产城融合、功能提升亟待加强,郊区城镇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为了应对面临的挑战,顺应时代的趋势,立足现有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在推进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应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广领域的开放,打造更高能级的核心功能,促进更优质量的转型发展,实现更大程度的民生改善,推进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
描绘国际大都市风貌
今年2月,历经近两年编制的《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终于在新区五届人大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五年后,很多画面不难想象:陆家嘴跟随着全球各大指数的步伐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迪士尼城堡里身着唐装的米老鼠、唐老鸭迎接八方来客;国产大飞机自由翱翔在国内外的天空;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居住在水清天蓝的滴水湖畔。翻开“十三五”规划,宏大、详实的蓝图已经跃然纸上。
根据《纲要》,未来五年,浦东新区将以“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浦东”为主线,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创新驱动发展,营造兼具活力与魅力的高品质浦东,大力推动二次创业,努力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成为上海“四个中心”和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的核心功能区。
站在风口,还要想干事、干成事,才能扶风而起。在不断改革中,浦东变得更有智慧和担当,已经能够为全国和上海市的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探索一条新路。未来的浦东必会创造另一番辉煌。
万山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