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经济
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选择与评估时间: 2016-12-08信息来源:盛毅 王玉林 樊利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 要:世界级产业集群既有一般产业集群的特征,也有诸多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居于世界前列,广泛集聚国内外原料、资金、人才和劳动力,产品全面走向国内外市场,有良好的运输设施和要素保障。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应当分别对进入门槛、竞争能力、承载载体、交通运输、空间尺度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层次,提出不同层次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选择与评估标准,来引导其发展。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4—0039—07 收稿日期:2016—05—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2015MZD041)长江绿色发展子课题。
作者简介:盛毅,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成都 610071)。
王玉林,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硕士生(成都 610071)。
樊利,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硕士生(成都 610071)
DOI:10.14017/j.cnki.2095—5766.2016.0087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40%的长江流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其中,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支撑。世界级产业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有哪些不同,需要用哪些指标来评价,各指标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特定内涵
已有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有各种各样类型,既有按规模划分的,也有按行业划分的,还有按产业层次、结构形式和区域特色划分的,但没有关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分类。我国提出在长江经济带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基于扩大长江经济带开放,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考虑。因此,这类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与一般产业集群相同。即初级阶段的产业集群,属于韦伯定义的某一区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的聚集体,或者胡佛指出的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而在空间上的集聚,前者只是对外在表现形式的观察,后者则将规模经济的概念引入,强调其追求效率而集聚在一起的内在动因。如果用组织行为学理论进行分析,威廉姆森认为产业集群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制组织之间的组织,这种中间性组织是克服市场失灵和科层组织失灵、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仇保兴(1999)也认为它是一种由于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介于纯粹市场和完全科层组织之间。因此产业集群又可以定义为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介于纯市场和纯科层之间,比市场更稳定,比科层更灵活。长江经济带研究课题组(2016)从地理的临近性、产业的关联性、市场的竞争性、社会的根植性以及创新活动五个方面,给出了产业集群的一般性定义。笔者理解,它较之企业集团,各企业之间关系更松散,而较之单个企业,企业间的关系又紧密得多。从组织学角度来看,是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当然,目前引用较多的是波特1998年发表的《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的定义,即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综合相关的研究,我们认为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
从内在联系和布局看,产业集群具有地理上的临近性和空间上的集聚性,是在一定区域内大量相关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地理集中的现象,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具有生产、社会等网络化特征,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产业集群比产业集聚更具有紧密的产业间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处于相同或是相近的产业链上,具有前向、后向、横向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正是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合理联结,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行动一致性或经营的和谐性。产业集群一般集聚在中心城市周围,并且有产业园区一类的载体作依托。
从形成原因和持续性看,既有主要通过本地企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的,也有通过大量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的。由于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时间,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路径依赖,因此集群在该区域的发展相对稳定,有着较强的内在发展动力,能够较长时间扮演中心角色,且对其他区域同类企业有很强的排斥性。因此,产业集群已被视为一项维持区域产业永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产业集群的可持续性,也表现在产业升级和核心产品升级上,任何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联系方式,不可能始终停留在原地。王缉慈等人就指出,集群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其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优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弥漫的“产业空气”,既促进集群内部新企业的衍生,又增强了对集群外部企业进入的吸引力,从而使集群处于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演化之中,体现出一种“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加强过程。
从推动主体及作用机制看,一方面有完全依靠市场作用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是微观主体对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企业集中在一起,即受规模报酬递增机制作用带来的外部经济的产物,其空间的选择和产业集群的分布有很大偶然性。另一方面也有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推动下形成的产业集群,是政府根据生产力合理布局有目的地规划,以及规模报酬递增两者共同作用的产物,波特就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过程必须有市场竞争的参与,但他同时也强调地区禀赋的作用和地区政府战略的影响。王缉慈、吴利学、魏后凯等也指出,产业集群一般主要由市场自发形成,但受地区比较优势和其他因素影响,政府可以通过各项措施来调控、影响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从企业之间的联动方式看,集群内的企业具有同质性和关联性,并且有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产品链条作为核心,吸引相关企业围绕主导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龙头企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并通过频繁接触和交流,推动企业间知识、技术、信息、经验等的深入交流。集群内某一产业尤其是关键关联产业出现产品的技术、工艺和功能的创新或升级时,往往会首先引起具有直接上下游关联的其他产业进行相应的技术、工艺和功能的创新或换代,而这种创新又会进一步促使其他一系列关联产业相应的创新或调整,从而出现了产业之间的“链锁创新”,进而推动集群创新的加速循环递进。尤其是由新兴产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与传统的产业集群相比,其演进的速度会更快。此外,由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必然形成科研机构的集聚,进而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形成密切的技术服务关系,强化企业的技术支撑。
从产业集群的结构形式看,美国学者马库森通过对美国、日本、巴西和韩国的研究,将产业集群划分为马歇尔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和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四种类型。马歇尔式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小型企业,区内企业同区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较少。轮轴式产业区以少数关键企业为核心,在其周围有供应商和相关活动的区域,非常依赖大的核心企业。卫星平台式产业区是总部在区外的多个企业分厂的集合,它往往是在落后地区、距城市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所建立的开发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能够在空间上与上下游运营商保持独立,或者独立于竞争者集群和外部的供应商和客户,但是缺乏区内的联系和网络。另一种划分是日本学者提出的,即分为同一行业简单集聚的“产地性集群”、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城下町型集群”、以超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型集群”和内部垂直整合程度高“单独立地型集群”。也有人以理论与分析单位为基准,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国际化层级、国家层级、产业集群层级,到末端的厂商层级四级,将产业集群略分成“折衷理论—产业集群之国际化”“Marshall产业区理论—产业政策影响与集群”“网络理论—产业集群与创新”“资源基础理论—产业集群与组织绩效”。
从产业集群的运行效果看,产业集群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效应和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它通过推动采购本地化、公用基础设施共享、畅通与政府联系渠道、借力区域品牌影响、共同应对各种困难等,促进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形成明显集约优势。尤其是企业可以集中全部精力和财力做好自己最具优势的部分,把这部分做到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服务最好,从而打造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周兵(2003)等以索罗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原因,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来解释我国一些地区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群经济和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评价成本。
而“世界级产业集群”,应当具有特殊的含义和规定性。陈文玲(2016)认为,现代世界级产业集群,应是对整个制造业链条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龙头产品和龙头行业的集聚,是有现代技术支持、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互动关系、以最本质最先进的产业为基础而形成的制造业集聚高地。因此,以此为依据,结合《意见》中提到的几个匹配条件,即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的要求,它应当是产业集群类型中影响力波及全球的集群,具有以下独有的特征(见表1)。
二、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候选对象
产业集群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集群效益,以及在协同创新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公认为是驱动产业发展最有效率的模式和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此,在长江经济带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所必需的行动。而打造这类产业集群,不需要也不必从零开始,我们可以在有较好发展基础的产业集群中,选择几个集群进行培育。
1. 已有产业集群
目前,在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中,国家已经圈定了一些对象。综合国家已经出台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条件成熟需要加快打造的产业集群有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电子商务、装备制造、新型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旅游、文化创意等(见表2)。
在这些产业中,既有传统产业,也有新兴产业;既有制造业,也有服务业;既有加快打造的产业,也有积极培育的产业。尤其在产业的分类上,既有按大类分的行业,也有按中类或跨中类分的产业,还有按小类或跨小类分的行业(见表3)。
2. 产业集群分类标准
世界级产业集群是一个比较概念,而比较又有诸多标准,如规模、行业类别、区域范围、技术水平、发展能力等,如何从诸多标准中去把握,需要厘清四个问题:一是产业集群是以大类为标准,还是以中类或小类为标准;二是产业集群是以量为标准,还是量质都要兼顾;三是产业集群空间分布是以园区为标准,还是以城市群为标准;四是产业集群是以近期建成为标准,还是以更长时间建成为标准。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必须有大的产业集群作为支撑寻求答案。产业集群规模不是与世界同类产业集群进行比较,而要看其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龙头作用,只要这类产业能够形成较大经济规模,就具备了入围的基本条件。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可以从内河经济带的世界影响力是否有后劲、有较强竞争力寻求答案。如果产业集群只具有规模,缺乏好的经济效益,其对经济带的支撑作用将是短暂的。对于第三个问题,必须从产业集聚的特征,从产业链条分布的一般规律寻求答案。由于现代交通设施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以半小时、1小时为半径的经济圈,成为产业链布局的普遍形式,因此,可以将1小时城市群作为空间尺度。对于第四个问题,可以从长江经济带承担的历史使命,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寻求答案。长江经济带是未来中国产业和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是中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根本保证。这种保证表现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上,将呈现产业集群的不断升级和新旧产业集群的不断更替上。
3. 产业集群候选对象
如果按以上四个标准来定性选择世界级产业集群,可以初步圈定一些产业。首先在大类产业中,电子信息由于覆盖行业太多,缺乏区分度,没法与世界上的同类产业集群比较,如果作为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没有代表性。而生物医药尽管涉及行业多,但经济规模大的产品少,如果形成几个大产品带头的产业集群,可以考虑作为打造对象。不过,随着核心产品的明确,仍然需要将其定位在中类或者跨中类产业范围内。其次在中类或跨中类产业中,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型化工、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都有一些大的产品,如果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不仅有较大区分度,而且能够形成规模。最后是在小类或跨小类中,在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中,除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外,其他产业都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可能。
鉴于长江经济带涉及区域面积大,其集聚人口超过许多大的国家,形成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数量会较多,甚至同类的集群也不止一个。如汽车产业集群,在长江上中下游三个城市群中,产量最小的城市群也有近400万辆,与著名的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日本丰田汽车产业集群相比,规模已经接近。同时,有的集群通过几年努力就可以建成,有的集群则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打造才能建成,建设的步伐不会同步。因此,应根据所圈定产业的现有基础、市场潜力和比较优势,并依据上述四个选择标准,对产业集群的层次进行划分。对目前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产业,作为核心集群打造;对目前有一定规模和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作为辅助产业集群打造;一些目前规模不大但发展潜力大的集群,可作为未来的产业集群来打造(见表4)。
三、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评估内容
面对如此多的选择对象,需要进行系统评估,使上述选择的标准更为合理。根据世界级产业集群具有的特征,对圈定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评估。
1. 进入门槛评估
支撑经济带的核心集群,首先必须有规模优势,其产量或增加值是进入候选的入门指标。就产量指标看,虽然有的核心产品及其带动的产业链,在数量上排位世界前列,但增加值不一定大,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不可能成为核心集群,可以作为辅助集群来对待。核心集群的产值最好能有上万亿元规模,增加值在长江经济带占有一定比重,成为支柱产业,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影响举足轻重。同时,产业集群的经济总量至少要进入世界同类集群的前三位,占所在城市群生产总值的10%以上。作为辅助性的产业集群,既是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也是核心产业集群的协作链条,其集聚的技术、人才、劳动力、资金、管理等要素,对核心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增强和扩展作用。表现在规模上,至少核心产品的产量在同类集群中要居于前几位。作为培育中的产业集群,虽然不要求产量和产值进入世界前列,但作为今后要接替核心产业集群或辅助产业集群的候选产业,产品必须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其比较优势、增长速度应高于世界上同类产业集群。
2. 竞争能力评估
Alex Hoen(1997)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企业通过创新链和产品链连接而成。从产业内在联系看,世界级产业集群,更加强调合理分工与协作,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是基本要求,并且集群内部垂直整合程度要高,它可以使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能力显著增强。如上海张江就形成了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研发机构等完整的产业链,一块芯片从设计到最终成品,全部流程可在张江内完成,张江因而成为国内投资规模最集中、产业链最完整、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最高、研发机构实力最强、IC设计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从创新能力要求看,产业集群虽然总能够依靠自身的内在动力,不断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潮流。如硅谷的主导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是半导体,70年代是处理器,80年代是软件,90年代则是互联网。但有创新源作为依托,尤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缺一不可的。美国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创新源,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依托斯坦福大学在技术和人才上的支持。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信息和资讯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资讯产品的生产地和第四大半导体制造地区,以台湾电子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创新源发挥了关键性贡献。韩国大德科技园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被称为韩国科技摇篮和21世纪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园内建立起一批集科研、教育、生产于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使其成为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相媲美的科学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欧洲创新研究小组(简称GREMI)在对欧美国家的16个区域进行调研和论证后认为,区域发展以及大量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更多地依赖于创新环境的改善,而不仅仅是产业内部的柔性专业化分工。如果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国际研究机构间建立起跨学科、跨产业领域的广泛合作,即使这些机构在近距离集聚,也不可能形成创新的环境,不可能取得自主创新的成果。
3. 承载载体评估
世界级产业集群对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开放程度的要求很高,世界著名的产业集群,都分布在超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中,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作为载体,也就是说只有都市型产业集群,才能担当世界级产业集群角色。为此,《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提出,要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发挥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从国内外实践观察,世界级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美国的大纽约区、五大湖区、芝加哥区、大洛杉矶区,日本的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英国的伦敦城市群,韩国的首尔区,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区等。其中德国的鲁尔区虽然没有超大城市为核心,但在长100多公里、宽70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等20多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同样具有承载大型产业集群的条件。我国的大型产业集群则主要分布在特大城市的周边,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春、柳州、沈阳、武汉、成都等九个城市,汽车产量就占全国的70%左右。上海的微电子、汽车、化工、钢铁等,主要依托上海布局。张江有150余家集成电路相关的企业,占据国内同行业的半壁江山,其中包括世界前10强中的7家。国外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会伴随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成熟的产业集聚平台因其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而吸纳更多的企业进入。因此,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群,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保障。
4. 交通运输评估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运行表现在交通运输环节上,是物流、人流的大进大出。我国大型制造业集群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的重要原因,是外向型加工业必须有大运量、低成本、国际化、距市场短的交通作为依托。Amiti等认为,接近市场和获得中间投入是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和隐性贸易成本阻碍了外商进入非沿海地区。长江经济带属于内河经济带,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长江上游地区,要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面向国际市场实现原料和产品大进大出,离不开大容量、低成本的交通运输。目前,国家正在加快建设长江流域的水运、公路、铁路、物流、仓储等设施,一个以长江水运为依托,铁路、航空、公路协同的交通物流大通道,将为集群原材料、产品和服务的大进大出提供保障。
5. 空间尺度评估
根据杰默斯·布查纳(James. M. Buchanan,1965)的“俱乐部”理论,一个俱乐部的最佳规模就在外部不经济所产生的边际成本正好等于由于新成员分担运转成本所带来的边际节约点上。超过这个规模,企业的集聚就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根据在欧洲各工业区所做的实地调查,企业之间相距从1公里(市中心)到500公里不等,而且大约每平方公里50家企业。尽管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规模,可能因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有不同的标准,但它一定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即以一个或多个大型跨国公司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和相关行业围绕形成的产业链条。如硅谷在南北长48公里、宽16公里的核心地带,聚集了上万家公司,其中60%是以IT为主的公司,40%是为之服务的金融、风险投资等公司。除苹果、惠普、太阳微系统、网景、雅虎、英特尔、思科等龙头企业外,还有爱立信、西门子、索尼、三星等企业的分支机构。美国三大汽车集团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总部及大量配套零部件企业都集中在底特律市。日本的汽车产业集群,就是围绕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企业运行,核心企业与大量的外围企业是主辅关系,核心企业通常是有规模、技术、品牌或市场优势的大型整车企业,如日本丰田城就是以丰田公司为核心的大规模汽车产业集群,250家主要供应商中有50家在丰田市,其余200家聚集在周边不足100公里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缉慈,王敬甯. 中国产业集群研究中的概念性问题 [J]. 世界地理研究,2007,(4).
[3]王芹.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分类与产生机制 [J]. 生产力研究,2007,(19).
[4]王坤,张建华. 产业集群相关概念辨析及研究进展 [J]. 科学管理研究,2012,(1).
[5]林欣美,等.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及研究展望 [J]. 经济管理,2011,(10).
[6]邓宏兵. 产业集群研究进展探析 [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7]段智云,金艳方.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J]. 区域经济评论,2013,(1).
[8]宋周莺,刘卫东,刘毅. 产业集群研究进展探讨 [J]. 经济地理,2007,(2).
World Class Industrial Cluste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heng Yi Wang Yulin Fan Li
Abstract: World—class industrial clusters not only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general industrial clusters, but also have different ones which are mainly seen in significant size advantage, high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high leve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in the world, the ability of gathering a wide range of raw materials, capital, talent and labor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y, saling product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and well—established transport facilities and elements of security. To build the world-class industry clusters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e should evaluate the barriers of entry, competitiveness, bearing carrier, transportation, spatial scales separately. On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on, we could determine the level of world—class industrial cluster and propose construction indicator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world—class industry clusters which aim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i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luster; Evaluation(责任编辑:文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