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经济
发展家庭农场模式的问题与建议时间: 2017-01-27信息来源:汪恭礼 作者:hjr_admin 责编:
DOI:10.14115/j.cnki.zgcz.2015.06.020家庭农场模式为农业农村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据农业部调查,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符合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全部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与普通农户相比,家庭农场的增收效果十分明显。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18.47万元。
(一)发展家庭农场模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自身实力弱、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更面临土地流转不规范、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滞后、支持政策不完善等诸多障碍。
1. 农场主管理水平较低,人才缺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难。家庭农场作为一个组织,其管理者除了需要农产品生产技能,更加需要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技能、市场开拓技能等。目前,家庭农场主大多是农村的种田能手、村组干部等,尽管他们在农村中素质相对较高,一部分人还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但大多学历低,知识储备不足,与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素质劳动力大多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不高,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抑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2. 投资缺乏规划,家庭农场发展难。家庭农场该向哪个方向发展? 平原地区土地集中、农业基础设施水平较高,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相较偏远山区更适合发展家庭农场;南北方耕作方式不同,对家庭农场的规模要求也会有较大差别。如何避免投资的盲目性? 规划定位要清楚,要根据市场调研的数据来决定投资。然而,从目前各地家庭农场调查情况来看,家庭农场的投资缺乏规划投资方向,主要取决于农场主的喜好、专长及其掌握的资源,难免盲目跟风,打破了市场供求均衡,造成部分家庭农场亏损严重。同时,家庭农场所经营的项目也很难与当地政府的产业规划相契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旦当地产业规划发生调整,家庭农场的发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3. 土地流转不顺畅,家庭农场成片、成规模难。家庭农场需连片承包土地,但相当一部分农民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地”和“宁可抛荒不得流转他人”的思想,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即使愿意流转,但顾虑多,不愿意长期流出土地,多数流转以3—5年为期,还有一年一签,甚至一季一签,家庭农场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经营权,影响了其对土地的长期投资。
4. 缺乏贷款抵押物,家庭农场融资困难。家庭农场扩大生产规模,不但需要租赁土地、购买农资,前期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投入,比如土地整理、水利设施建设、购买农业生产机械等,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家庭农场自身资金积累不足,往往需要一定的资金借贷。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比较效益低,回报见效慢,家庭农场租赁的土地、钢架大棚、大型农机具等还不能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在融资筹资方面都存在着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杂、隐性交易费用高等诸多问题。多数家庭农场在金融机构借贷遇阻,转向民间借贷,利息翻了一番,借款利率月息一般在1分以上,有的高达1角。如果遇到丰年,尚能偿还借款;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家庭农场多年积累可能一夜之间“血本无归”,更谈不上还借款,高额的借款利息很有可能成为“压倒农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5. 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效益提高难。近几年来,虽然农业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建设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多为土地承包经营前修建的,普遍陈旧老化,在大包干和乱建房屋的过程中,河、沟、渠等水系被随意隔阻或改道,排、灌和防治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削弱。家庭农场主从不同的农户手中流转过来的土地在地力、水源、基本设施等方面差别很大,受流转期限短、资金能力的掣肘,无法进行完全改善,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严重削弱,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6.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家庭农场做优做强难。家庭农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已经由单纯的生产环节的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但现有的服务主体仍然主要集中在产前、产中,而产后服务仍然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家庭农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农业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供给不足,农业技术培训缺少场地及多媒体设施。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涉农部门重硬件建设、轻信息资源开发的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信息搜集整理能力不强,信息服务缺乏综合集成和有效分析。涉农网站专业性、时效性、实用性不强,信息质量不高,没能形成统一的、专业性的信息提供、发布和反馈平台。农机装备水平较低,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具配套比例失调,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的社会化服务存在供给不足、全盘意识不够、定位水平较低等问题,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显著。大部分家庭农场虽实行了标准化生产,但目前大多数仍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未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缺乏品牌,产品销售仍没摆脱传统农产品销售路径,即依靠中间商进行销售,很难实现销售专业化,一旦产品产能过剩,产品销售困难,影响农场效益。
(二)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模式的几点思考
1. 培训、培育家庭农场主,培养、引进高素质从业人员,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围绕家庭农场所需要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搭建家庭农场主培训平台,提高他们业务素养和理论水平。组织家庭农场主交流会,通过现身说法,与同行交流管理经验,提高家庭农场的管理水平和单位产量。组织现场观摩和外出考察,让农场主们开眼界,长见识,增强农场主们的光荣感和信心,提振精神,提高农场主的品位。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优势,定期下乡举办讲座,深入田间地头作指导,积极引导和帮助家庭农场应用新技术。积极帮助家庭农场主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并主动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资金融通、法律维权等服务。制定家庭农场主中长期培育计划,逐步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家庭农场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机大户、市场经纪人等兴办家庭农场。实施“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计划,在大中专院校开设“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等相应专业,培育家庭农场主,培养农村未来接班人。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网络,定期发布农村人才供需信息、举办农村实用人才交流会,鼓励农场主引进人才,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有效推动家庭农场转型升级。
2. 强化规划引导,促进家庭农场良性发展。我国农业分布广阔,同样需要针对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家庭农场类型的布局,当然也需要结合特定地区的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家庭农场纳入“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当地地形,水体和植物,科学合理地编制家庭农场发展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粮油、蔬菜、水果、花卉苗木、中药材、水产等各类产业发展,确定家庭农场的适宜发展区及限制发展区,形成错位发展、资源互补,使得管辖区内家庭农场数量增加、档次提升、效益提高,进而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升及家庭农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鼓励引导家庭农场主们做好前期论证,针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土壤、水质情况,以及对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农业产业导向等的预判,根据自身的实际资金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种植业或者养殖业,避免家庭农场间竞争同质化、无序化,促进家庭农场良性发展。
3. 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促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适当集中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做好土地流转的法律与政策宣传工作,使农户能正确看待土地流转。积极鼓励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探索“土地入股”流转、“中介服务”流转、“大户承包”流转等多种模式,促进土地连片集中。搭建土地流转沟通和交易平台。完善农民保障体系,及时做好离土农民社保工作,对土地全部流转出去的农户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消除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
4. 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动力。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加速金融服务创新,可以采用资产抵押、农业担保等新型贷款方式。鼓励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探索钢架大棚等农业设施、大型农机具、土地经营权等作为抵押贷款。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简化信贷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对家庭农场贷款给予利率优惠,降低融资成本,真正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对信贷资金流向的引导作用,对支持家庭农场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实施税收减免、财政奖补等政策,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积极性。扩大财政贴息贷款面,把家庭农场纳入信贷财政贴息贷款范围。建立抵抗农业风险保险体系,提高农业各险种政府补助额度,以防范自然风险。按照“农户可承受,财政可承担,实际可操作”原则,创立小额家庭农场务工农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扩大农产品保险的品种范围,降低灾害损失和农业规模经营风险。
5.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生产能力。在强化家庭农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农村道路、电网改造和水利设施建设,把水利建设作为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和重点任务,通过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强化农场排泄防洪功能,全面提升家庭农场防汛抗旱减灾综合能力。捆绑利用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田改造等各项农业建设项目,加快流转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家庭农场经营提供良好的基础。
6. 健全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做优做强提供保障。强化新型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建设,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帮助家庭农场创建品牌。建立现代家庭农场协会,引导家庭农场抱团发展。扶持一批专业性强、效率高的专业服务公司,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建立完善产销网络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构建电商销售联盟和城市展示(直销)平台,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开设配送公司,开展农市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农村服务网络建设,定期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采取产销对接、产品展销展示等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能力,切实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问题。
(作者单位:安徽宣城市宣州区铁路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