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论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时间: 2017-02-19信息来源:张云磊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各行各业正在逐步适应经济新常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整体经济态势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本文从分析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及存在弊端出发,探寻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形式。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农村经济;发展形式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6—0082—03
  收稿日期:2016—04—06

  一、引言

  新常态经济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经济的追求目标。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新增投资需求,用好这个空间,可以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与弊端

  1. 种植业经济效益有限

  种植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是种植业受环境因素、国家政策及粮食收购商的影响,经济效益有限。

  (1)经营规模偏小。我国农业受人口状况、耕地分布、机械化水平等因素影响,主要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目前从事农业种植的大型企业较少,大部分是家庭承包经营和小农场的分散生产模式。从土地规模和农业资源拥有量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户均耕地规模小。

  (2)机械化水平有限。我国农业以单家独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机械化作业不易大规模推广,农机拥有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3)科技应用水平有待提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性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往往受到区域性的限制。同时科技体制也存在一定弊端,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与生产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6%,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4)制造成本不断上升。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工资水平的增长和社保体系的建立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也逐步提高。此外,2012年以来,种植业原材料价格也呈上涨趋势,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使得种植业制造成本不断上升,经营压力增大。

  2. 外出务工收入低且不稳定

  农业生产的经济利润较低且季节性较强,农民剩余空闲时间较多,劳动力剩余,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补贴家用。

  (1)农民工外出打工,工作稳定性低,受文化程度限制,一般从事高强度高危险工作,工资保障度低,收入可靠性差。

  (2)外出务工人员虽工作在外,但在农忙时节需返乡耕作,异地往返奔波,虽付出较多,但收入甚微。

  (3)外出务工,造成务工人员与老人、子女关系疏远,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与挣钱养家不能兼顾,使子女及老人有被忽视感,务工人员也有心理负担。

  3. 依赖当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无持续性

  矿产地居民大都依赖当地矿产致富,但随着资源的开采及国家环保政策的完善,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每况日下,且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副作用日益凸显,造成耕地无法耕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因而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致富道路不具有可持续性。

  4. 家庭作坊模式的小企业尽力压低工资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企业为寻求廉价原材料与廉价劳动力,纷纷在道路交通相对便利的市郊及农村开设企业。但是,这种在农村周边开设的企业,往往是劳动强度高、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小企业,该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低,遇到金融波动等很容易破产。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信息的进步,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通过与外界接洽,招揽代工生意,利用前期资本累积,雇佣周围群体,从事廉价的劳动作业。这种雇佣方式有传统的小家庭作坊样式,工资发放虽然灵活,但他们往往将成本压到最低。

  三、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机遇

  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同时又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1. 惠农政策带来新机遇

  自2004年以来,中央已经连续发布了11个有关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号文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1)种粮直补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给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014年1月,中央财政向各省(区、市)预拨2014年种粮直补资金151亿元。

  (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继续实行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补贴资金按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2014年1月,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2014年种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 071亿元。

  (3)良种补贴政策。2014年,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区、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藏区青稞实行全覆盖,并对马铃薯和花生在主产区开展试点。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亩补贴10元。水稻、玉米、油菜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小麦、大豆、棉花可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或差价购种补贴方式,具体由各省(区、市)按照简单便民的原则自行确定。

  (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农民合作社和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在此基础上各省(区、市)可在12大类内自行增加不超过30个其他品目的机具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同时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工作。

  (5)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政策。2014年,继续在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新疆、宁波、青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与农机购置补贴相衔接,同步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按报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机型和类别确定,拖拉机根据马力段的不同补贴额从500元到1.1万元不等,联合收割机根据喂入量(或收割行数)的不同分为3000元到1.8万元不等。

  (6)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开展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7)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4年粮食最低收购价。2014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

  2. 城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首先是小城镇经济建设方面的大发展,中央及时预调微调,采取金融定向调控,降低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支持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缓解其困境。其次是国家鼓励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业,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由于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各种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建立起来,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口和资本,并且吸纳了大量原本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乡。

  新型城镇化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新型城镇化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发展和完善;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推进减小贫富差距,促进消费持续增长,带来新消费增长点并进一步解决城镇新增人口的就业问题。

  3. 内部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支持依法、自愿地进行土地流转,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经营大户、大农场和新型农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的腾飞不再是梦想。加快科技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信息的畅通,农村不再闭塞,不再封锁,农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农民增产增收的愿望剧增,促使更多的农民去不断开拓,不断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持久的发展动力。

        四、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形式

  克服弊端,抓住机遇,采取创新之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落后状况,开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1. 引进利用外资

  资本短缺导致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无法有效结合并形成生产力,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济政策予以超越,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是实现快速筹资、技术引进、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实施招商引资,可以由政府主导,把招商引资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战略来抓,制定有利政策,简化建厂流程手续,吸引外资,实现对现有经济升级优化以获得新的竞争力(成本、管理、创新等)。此外,可以由当地企业家主导产业链,培养企业所需原料或物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村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依靠特色、依靠创新。因地制宜,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寻找突破口,形成地区特色。水利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发展水电业,农林产品丰富,应打破传统观念,摒弃小农思想,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特色优质产业,发展绿色农业,形成以农林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系列产业链。而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以发展旅游业,推崇自然理念,创造自然、和谐的原始风光,促进旅游业、服务业蓬勃发展。

  3. 积极走出去

  政府扶持一部分优势企业,并向外做品牌推广,增加订单,创建良好经济发展氛围,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来刺激经济活力。

参考文献:
[1]金碚.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15,(1).
[2]方茜. 新常态下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及适应性选择 [J]. 农村经济,2015,(12).
[3]宋丽萍,赵善胜. 新常态下山东走在前列的路径选择 [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5,(12).


(责任编辑:韩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