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经济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中蒙跨境产能合作*时间: 2017-11-03信息来源:李曦辉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摘 要:2015年7月21日,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会上指出,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建设新欧亚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巴、孟中印缅、中国—中南半岛等六条经济走廊,旨在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实施,并争取取得积极的效果。这其中,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最具实施的可行性,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建议,从中蒙跨境产能合作入手,积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其他走廊的发展树立样板。关键词:中蒙俄经济走廊;跨境产能合作;“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4-0040-07
收稿日期:2017-04-24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一带一路’与周边经济走廊研究”(zzky2015013)。
作者简介:李曦辉,男,经济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发展规划处处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 10008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符合各国快速发展的愿望,搭建了一个包容性更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加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2014年9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提出,要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强铁路、公路等互联互通建设,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合作,积极研究三方跨境输电网建设,开展旅游、智库、媒体、环保、减灾救灾等领域务实合作。2015年7月21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工作会议正式划定新欧亚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作为今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推进方向。
一、中蒙跨境产能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中蒙俄经济走廊分东、中、西三路,东路由东北、华北经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出境至蒙古国东部,中路由华北、东北经二连浩特出境达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茨克,西路由西北经策克口岸出境进入蒙古国西部地区。三条线路中,东、中两条线路的重要节点口岸都坐落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而且又有东北、华北经济区作为重要的战略腹地,这构成了中蒙产能合作的核心区域。
1.中蒙跨境产能合作的必要性
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劳动和价格上的差异,虽未必会驱使一个人由一个教区转移到另一个教区去,但货物价格这样的差异,却必然使许多容积巨大的货物从一个教区到另一个教区,从国内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甚至可以说从世界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运输,变得非常频繁,不久就使它们趋于平衡。这说明,规则统一、规模足够大、分工细密的市场,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源泉。亚当·斯密还进一步论述了形成跨国共同市场的重要性,他提出,一国境内,纵有大河流贯其间,但若毫无支流,其下游又须流经其他国家始注于海,这国也就仍然不能有大规模的商业,因为上游国能否与海洋交通,随时都要受下游国的支配。在亚当·斯密看来,只有上下游国家结成紧密的经济联盟,各国的生产力才会快速进步,才能获得市场经济带来的规模效益。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后经李嘉图、俄林等人的发展,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即在共同的国际市场中,各国都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交换实现比较利益的最大化。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的分工已经从产业分工发展到产品分工,进而又发展到产品内部工序上的分工,分工的内容越来越细,每个国家的生产者几乎都拥有着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各当事国中,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快速进入了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而今由于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自然资源赋存接近红线等原因,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早前高速工业化时期形成的过多工业产能迫切需要寻找疏解的去处。蒙古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广人稀,除首都乌兰巴托外,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还处在相对原始的状态,而广大国民又有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迫切需要大规模进行工业化。但苦于人口稀少,国内又没有远洋运输的出海口,其经济发展一直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开发潜力,但苦于该地区人员稀少,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地区虽然靠近俄罗斯境内的日本海出海口,但铁路运输线路单一,存在较大的战略风险。有关于此,早在112年前,路权论的创始人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就曾预言过,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仍然是一条单一的、不安全的交通线,但在本世纪结束以前,整个亚洲将会布满铁路。而今的现实的确如此,一条横贯欧亚、全长9288公里的远东铁路仍孤悬于俄罗斯境内,而蒙古国以南,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却已经铁路网密布,足以进行任何规模的运输活动。
在如此的政治、地理和经济环境下,中蒙俄三国都有积极的合作意愿,都想通过涵盖三国的地缘合作,改善自身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既有处境,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国积极促成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落地,就是各自愿望整合的真实写照,而在其中率先变为现实的,就应该是中蒙跨境产能合作。
2.中蒙跨境产能合作的可行性
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地缘政治格局的重组,一些原本不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开始逐步形成,一些原本联系并不紧密的区域经济伙伴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中国正北方及其比邻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为了扩大与贸易伙伴的经贸往来,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中国一侧,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高速公路联通绝大多数市县,民航机场遍布90%以上的地级城市,铁路网形成了八纵八横的局面,渤海湾地区除现有的4个大型港口外,还分布着多个吞吐能力可观的中小港口,海陆空铁有机融合的立体交通网络也已经形成。在中蒙俄经济走廊蒙古国部分,由于人口居住分散,除首都乌兰巴托外,蒙古国的公路与民航运输业不够发达,加之需要高频度利用中国的出海口,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其运输的支柱主要应该是铁路。而今,以铁路为主的中蒙俄经济走廊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形成,中蒙俄区域产能合作也初露端倪,随着跨境交通运输渠道的进一步优化,中蒙跨境区域产能合作将越来越具有可行性,其经验可复制,具有推广价值。
在财富创造过程中,产业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不同地区在经济体系中增值的多少,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这种至关重要的产业链布局,一直受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具有改变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作用。当大量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管理软件,如并行工程、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在企业中得以充分应用时,多媒体、电子邮件、可视会议系统等能将企业团队间以及各成员间的工作进行协调,使他们的工作更加有效,企业的空间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使得单位成本不会因空间分离而出现大幅度增加,这就意味着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空间上的分离模式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更为可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国参与其中的产业链将会随着成本领先的要求而不断重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产业链重组还是一种跨国行为,这也包括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周边经济走廊。
对于中蒙俄经济走廊而言,这种产业链、价值链的重组就显得更为迫切。因为,有的国家需要更大、更稳定的市场,有的国家需要快速的工业化来满足公民改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迫切诉求,有的国家需要疏解过多的工业产能,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升级换代。这些诉求原本都受制于技术水平而无法进行跨国整合,而今,信息技术的进步使跨国产能合作具有了可行性。
3.中蒙跨境产能合作的必然性
在地域空间合作方面,西方人有着与中国人不一样的看法,他们认为世界阵营是以文化来划分的,他们主张建立一个文化集团共享一份既得利益,排斥其他文化的成员与之共享。由于文化的屏蔽,欧盟中唯一的东正教国家希腊发展滞后,而同为欧盟成员的20多个基督教国家却拒绝真正予以帮助,而是任其经济恶化下去。
西方的地缘政治经济观受陆权论、海权论理论的影响颇深,秉持的是一种零和博弈的世界观,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你死我活的世界,不存在互利共赢的可能。陆权论认为世界的中心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大致的范围就是苏联的疆界范围,认为谁控制了这一区域,谁就控制了世界。为此,陆权论创始人麦金德认为,必须防止“心脏地带”被一个统一的力量中心所控制,特别要阻止俄罗斯与德国的联合。为了防范俄罗斯的权力集中,在凡尔赛体系中,特意创造了白俄罗斯、乌克兰、南俄罗斯、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等一系列的“缓冲国”,通过他们对俄罗斯实施钳制。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更是害怕俄罗斯从世界中心拓展到沿海地区,威胁欧美国家的海上霸主地位,提出对俄罗斯的两翼进行遏制,既不能让其染指大西洋,更不允许其进入太平洋,防止其成为海上霸主国家。甚至不惜牺牲中国的领土主权,主张将满洲里划割给俄罗斯,以满足其领土扩张的诉求。同时逼迫中国迁都到长江沿岸,使中国纳入西方海上霸权的体系之内,防止中国倒向俄罗斯。冷战后俄罗斯曾投向西方阵营,希望成为西方社会的一员,然而,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又处于世界地理中心的位置,加之俄罗斯人拥有领土扩张的历史,使得西方世界一直对其忌惮有加,绝不肯接受其加入西方俱乐部。在转向西方未果的背景下,俄罗斯又开始了务实的自身地缘定位,其战略也开始弃西向东,增进与亚洲大国中国的双边关系,以此来抵消西方对它的歧视。从近期来看,俄罗斯没有倒向西方阵营的可能,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只能选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进行合作。
蒙古国一直不想在地缘政治博弈中选边站,也不希望被牢牢地捆绑在中俄的战车之上,他们一直奉行第三国外交,比如在军事上就分别与中俄美日合作进行军演,同时接受四国的军事观察员,希望在政治方面保持平衡。然而,西方俱乐部却一直将其视为俄罗斯的小兄弟,是与西方世界不相容的国家。除此之外,蒙古国是一个完全的内陆国家,它没有自己的出海口,所有进出口的大宗物资都要经中俄两国出海,其中经俄罗斯到波罗的海港口有7400多公里的距离,到中国天津和锦州的距离分别是1100公里和800公里。限于距离的原因,蒙古国92%的货物经由中国出口,73%的商品经由俄罗斯输入,在交通运输方面完全依赖中俄两国。出于西方世界的拒绝与不信任和中俄两国的经济吸引力,蒙古国已经在经济上紧密地与中俄联系在了一起,跨境产能合作更是其必然的选择。
中国不为西方世界所认同,并不是由于地缘战略的原因,而是因为中西方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秉承儒家文化的中国加入西方俱乐部,是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所不能接受的。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加入西方俱乐部将会弱化许多在位西方国家的经济状况,甚至会使他们从富裕变为贫困,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西方人举起了文化的大旗,希望把中国屏蔽在现代化潮流之外。然而,中国模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拥有着自己的全球化之路,即联手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共同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蒙跨境产能合作就是其中的应有之意。
二、中蒙跨境产能合作的综合效应
对于中蒙跨境产能合作,各参与方的诉求是不一致的,有的希望转移过剩产能,有的想要加快工业化进程,还有的试图利用经济走廊建设提高区域的经济合作水平。但总的来看,各参与方的诉求是错位互补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大有前景,中蒙跨境产能合作发展势头良好。
1.东北地区疏解产能的需求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然而,“十二五”以来东北三省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各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具体的行业来看,近年来产能过剩较为突出的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资金链紧张。钢铁、能源、煤炭企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压力,尤其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明确的背景下,银行收紧银根,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压缩信贷额度,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甚至部分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大量产能闲置。针对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波动,作为中国重工业最密集的区域,东北经济的表现尤为敏感,由于外部需求不振及投资增速下降导致增速持续下滑,之前扩张起来的产能就进入了过剩状态,急需向外疏解。
以辽宁重要的石化、电子、机械制造业基地锦州为例来看东北地区的产能过剩的问题。2015年,锦州市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下降26.9%,汽车类零售额下降7.9%,日用品类零售额下降13.3%。2015年全年的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42.5%。其中,出口下降43.7%,进口下降40.9%。全年新签外资合同项目比上年下降54.5%,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下降50.4%。上述产值的下降并不引致既有产能的同步缩减,产能过剩问题由此凸现。目前,锦州市主要过剩产能是服装、水泥、塑料制品、铁合金、石油制品等工业产品,同时,汽车类、机制纸及纸板、饮料酒以及原油加工等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这些由于经济增长波动而产生的过剩产能,迫切需要通过中蒙跨境区域产能合作的方式,向有需求的地区疏解。
2.京津冀理顺产业结构的需求
近10年来,京津冀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都出现了很大变化,产业结构日渐升级,但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没有解决,结构优化需要更大的市场空间。2013年,北京的第三产业产值为12363.18亿元,其中前三位是:金融业2215.41亿元(17.92%),批发零售业2139.65亿元(17.31%),房地产业1074.93亿元(8.69%)。由于北京的第二产业占比较低,其中又多为公司总部和科技先导产业,难以形成国民经济的主导,因此可以认为,北京目前的主导产业应为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这是一个明显缺乏产业链条、无法自洽的产业结构,迫切需要与相关地区融合,方能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2013年,天津的第三产业产值为5219.24亿元,其中前三位分别是:批发零售业1463.89亿元(28.05%),金融业756.50亿元(14.4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32.10亿元(12.11%)。同年,制造业产量前三位的产品分别是:原油产量占全国的15.71%;乙烯产量占全国的8.78%;钢材产量占全国的5.83%。这些说明天津的第三产业与北京具有较大的同构化特征,制造业则具有明显的上游化与初级产业痕迹,进一步发展尚需要创新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引领,否则将有出现产能过剩的可能。当年,河北省排在全国工业品产量前5名的产品分别是,生铁(24.12%),粗钢(24%),钢材(21.73%),平板玻璃(21.42%),焦炭(14.54)。这种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产业链前端化特征和基础设施建设导向,易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容易形成过剩产能。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三省市产业结构不断协调,提升产业结构水平。然而,这些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很难在既有区域内全部实现,它还需要更大的市场空间来容纳京津冀现实中没有推动作用的过剩产能,这样该区域才能轻装上阵,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这正是中蒙跨境产能合作项目所要追求的目标。
3.蒙古国扩大制造业产能的需求
在蒙古国,农牧产品加工业是其支柱产业,但由于生产企业数量和技术有限,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加工能力不足。以羊绒加工为例,蒙古国不具备生产棉线和纱线的产业链,只能生产100%纯羊绒制品,现有的羊绒制品加工能力不足以满足其生产能力,造成大部分产品以原绒形式出口,工业附加值很低,急需扩大产能。2015年,蒙古国矿业产值为58580亿图格里克,占GDP总量的25%以上;矿业销售额为71468亿图格里克,占工业销售总额的71.2%,采矿业对蒙古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蒙古国议会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而制定了国家发展战略。其中,采矿和重工业部门被定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蒙古国优先发展的行业。虽然说蒙古的矿产资源丰富,但大部分矿产地不具备水、电、路系统,特别是既无铁路也无公路的南戈壁、苏赫巴托、东方等省份是蒙古投资的大部分项目所在,其矿产品是通过草原或简易公路来进行运输的,不仅运量小而且成本也偏高。中国投资开发的大部分项目则多集中于距中国边境300—700公里的范围之内,距离虽然不远,但因为目前中蒙之间只有一条从俄罗斯穿过乌兰巴托到中国二连浩特的单轨铁路,因此大量矿产品开采加工出来以后仍面临着严重的运输问题。为此,蒙古国需要产业发展基金的先期投入,优先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然后才能扩大矿山开采业的产能。
4.内蒙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工业化的需求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三条线路中有两条从中国东北、华北经由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进入蒙古国,西线起始于中国西北经由内蒙古阿拉善盟进入蒙古国。前两条线路的起始地是中国制造业产能的富裕地区,研究跨境区域产能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后一条线路起始地为中国西北地区,该地区自身还是制造业产能的纯输入地区,目前研究跨境产能合作还为时尚早。因此,在中蒙跨境产能合作项目中,内蒙古的产能诉求主要就是锡林郭勒盟的工业化诉求。
在21世纪之前,锡林郭勒盟还是一个纯牧业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主要是畜牧业,随着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实施,锡林郭勒盟的工业化取得初步进展,但也只是刚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阶段,锡林郭勒盟才迎来了快速工业化的契机,因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要发展中国同亚欧国家,特别是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更主要的是,中国希望通过战略的实施,完成既有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型。那就是将从重点引进国外资金与技术,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大量生产工业制成品,进而出口国外,实现从追求大规模外汇盈余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大量出让技术、转移过多产能和大规模资本输出的全球化资源配置模式,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锡林郭勒盟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枢纽和中蒙跨境产能合作的主战场,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尽快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赢得先机,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快速工业化。
三、中蒙跨境产能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果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蒙跨境区域产能合作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了产能北上,资源南下,市场机制在中蒙跨境产能合作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1.京津冀产能沿中蒙国际铁路北上中蒙边境地区
在中蒙国际铁路重要的节点城市二连浩特市,矿产资源加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在煤炭筛分、煤炭选洗、煤炭提质、金属矿产选矿、金属矿产冶炼、萤石浮选、萤石精深加工、原油加工、重油加工业均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又发展起了动力配煤、金属精深加工、萤石饰品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等一系列矿产资源加工业,为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蒙古国市场对日用品、水泥、机械装备等传统出口产品的需求增长放缓,但对新型环保产品,如新型建筑材料等有较大需求。在此跨国需求的拉动下,二连浩特市在已有水泥及水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塑钢材料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批上规模、高水平的生产线,出现了数家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技术含量、轻质、高强、多功能并便于机械化施工的新型墙体材料的产值已经占建筑材料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2015年,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口木材108.3万吨,同比增加3.9%。多家企业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取得了木材资源开发权并建立了境外木材加工基地,这些企业正源源不断地把木材资源运回国内,为二连浩特市木材加工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二连浩特已形成以远恒木业、美克国际木业(二连浩特)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以集成材、门加工板材、檩条、连耙、家具板为主要产成品的木材加工产业格局业已形成。
在二连浩特近年来形成的支柱产业之中,都能在京津冀地区找到它们的影子,可以说,二连浩特的工业化是京津冀优化产业结构和蒙古国迫切希望中国提供工业化产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具有向中蒙国际铁路节点城市进行推广的价值。
2.东北过剩产能稳步向北推进
以锦州港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东线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的锦赤铁路及其延长线赤大白铁路为例,铁路沿线聚集的产业结点规模就很大,产业布局变动也是非常明显。2015年,全国铁路货运量同比下降11.9%,亏损近百亿元,同期赤大白铁路运量大幅上升,实现利润3.98亿元,这在全国铁路网中也是凤毛麟角。目前,赤大白铁路已修通到白音华,距锡林浩特市还有60公里的距离,如果建设两地的铁路连接线,从锦州港到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的距离就只有700多公里;如果修通境外珠恩嘎达布其到乔巴山的320公里铁路,那么,从锦州港到蒙古国工业重镇乔巴山的运输距离就只有1100余公里,大大短于天津港到乌兰巴托1800公里的距离。如果以锦州港作为基点,那么麦金德所提出的“渗透带”内界就会向蒙俄推进数百公里,这一扩大了的共同市场,会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带来更多的机遇。目前,在赤大白铁路沿线已建成白音华煤矿、中电投白音华电厂、金山白音华电厂等一批能源企业,能源产业产能快速聚集于此。同时,物流业大规模跟进,已建成松山储运中心、大板储运中心,而且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玉皇、辽宁朝阳老建平、朝阳北、葫芦岛南票区等物流节点迅速形成,铁路路网优化带来的布局效应明显显现。作为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呼应,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通过交通运输业的先行发展,东北地区过剩的产能已经开始向具有大规模需求的内蒙古、蒙古国转移,其产业再布局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3.锡林郭勒盟工业化步伐加快
2015年,锡林郭勒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002.6亿元,已经相当于东北工业重镇锦州市的73.86%,锡林郭勒盟的工业化进程效果明显。“十二五”期间,锡林郭勒盟5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23.7亿元,年均增长9.4%。从国民经济结构特征来看,锡林郭勒盟具备了典型的工业化地区的特征。锡林郭勒盟的煤炭能源产业集群初露端倪。以白音华煤田,神华、京能、蒙能电厂为代表的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之中,后续可依托蒙古国能源资源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生产模式,能源产品可返销蒙古国。此外,锡林郭勒盟畜牧产业跨境合作首开先河。由天津泰达集团出资、厂址选在珠恩嘎达布其的蒙古国进口活马宰杀企业已经落地。林产品、绒毛产品初加工基地业已形成。由于交通的便捷和跨境经贸合作的深入推进,在二连浩特沿边开发开放国家级重点试验区内,已形成俄罗斯输入原木的粗加工基地和蒙古国进口绒毛的洗整基地,农牧产业的产能合作进入实质化阶段。锡林郭勒盟的快速工业化,得益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相邻区域产能的重新布局,使锡林郭勒这样一个传统的牧业地区一跃进入了工业化社会的行列。
4.蒙古国工业进程业已启动
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加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蒙古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已启动。具体表现为该国丰富的畜牧产品资源开始得到深加工,绒毛、肉类加工附加值不断提高,对蒙古国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矿产资源得到初步开发,资源优势开始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目前,蒙古国许多矿产资源的初级开发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基本原材料,蒙古国已经被纳入了工业化的产业链条之中。
四、中蒙跨境产能合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中蒙跨境产能合作具备必要性、可能性,也具有必然性,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具备了工业化的发展基础,为产能跨境转移创造了条件。然而,这一区域是工业化的后发区域,基础设施水平尚且较低,工业化基础也不够厚重,继续大规模发展,还需要国家在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1.赋予优惠政策扩大内蒙古的对外开放
处在中蒙跨境产能合作核心区的锡林郭勒盟,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唐地区最近的草原牧区。北与蒙古国接壤,南部辐射呼包鄂、京津冀、东北三省、环渤海等经济圈,是东北、华北的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区位优势。境内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国际性常年开放的陆路口岸,是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支点。锡林郭勒盟与蒙古国在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蒙古国的煤炭、石油、矿产、畜产品等初级产品,与中国的机电产品、农产品、建筑材料、纺织品等制成品优势互补明显,再加上与蒙古国语言相通、民俗相近,毗邻地区往来密切,边民关系融洽,民间交往源远流长,人文交往拥有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开展全方位的互利合作。
2.支持跨境产能合作在内蒙古率先落地
过去,由于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的限制,中蒙经济合作主要是开发蒙方的煤炭、石油、金属矿藏等自然资源,运往国内进行深加工,而在高技术、环保、可持续产业领域的合作力度不大。这样的中蒙经济合作模式给双方都带来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加之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制造业的原材料开采业会有很大的波动,不利于双边经济合作水平的稳步提高。同时,由于蒙古国是以牧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国家,资源开采与广大牧民的利益相关性不大,加之政府更迭、政策变化等原因,中蒙经济合作水平经常是大起大落,多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中蒙跨境产能合作就是要突破这一瓶颈,利用蒙古国天然纯净的畜牧业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加上中国工业已存在的加工能力和产业优势,开展全新内容与模式的跨境产能合作,使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倡导的跨境产能合作率先在中蒙边境地区落地,使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产能。
3.建立中蒙跨境产能合作基金
依托区域产能合作基金支持和促进全区经济与相邻省市以及蒙古国、俄罗斯的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落实国家扩大内陆和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破题之举,是促进沿边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特别是设立专项的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中蒙跨境产能合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产能合作基金的支持下,如果内蒙古能与蒙古国实现互联互通,开展产能领域的务实合作,就可以推进内蒙古、京津冀、东北三省、环渤海区域实质性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然而,由于中蒙之间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能合作缺乏必要的条件。成立产能合作基金,既可以充分发挥国内的资金优势,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为产能合作提供金融支持并分担风险,推动跨境合作产业升级,促进国内传统产业跨国转移;又是对政府投资模式的新探索,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和风险资本进入,拓宽产业发展资本的来源渠道,培育产能合作的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历史的地理枢纽(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译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China-Mongolia-Russian Economic Corridor Construction and Cross-border
Capacity Cooperation
Li Xihui
Abstract:On July 21, 2015, during the meeting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ut forward the key construction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 such as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China-Mongolia-Russian, China-Central Asia-West Asia, China-Pakistan, Bangladesh-China-India-Myanmar, China-IndoChina Peninsula, aimed at promoting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have a positive effect. Among these economic corridor constructions, China-Mongolia-Russian Economic Corridor has the most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and also has an important role, therefore we suggested that starting from China-Mongolia-Russian Cross-border Capacity Cooperati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Mongolia-Russian Economic Corridor, set up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corridors.
Key Words:China-Mongolia-Russian Economic Corridor; Cross-border Capacity Coopera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责任编辑:齐 双)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