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活力城市40强出炉 北京商业创新力领先时间: 2018-11-26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11月26日 作者:周雪松 责编:万山
11月21日,由RET睿意德与德勤中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发布的《2018年商业地产·中国活力城市40强》榜单正式出炉,这是全国首份在三大机构联合坚持多年持续跟踪40个城市活动指数基础上,进行技术与文化交叉分析的多维度研究报告。结果发现,作为引领中国活力城市的“风向标”——上海和北京活跃差距在缩小,尤其是北京商业创新活跃度领衔一线城市,丰富的人才储备、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商业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强劲的后发力。同时,深圳、武汉、南京也都表现不俗。
京沪差距呈缩小态势
在商业活力方面,上海、北京依旧领跑全国,二者差距呈现稳步缩小态势。北京消费力指数追平上海,消费结构稳步升级,人均消费81元以上餐厅占比从18%提升至23%超越上海;品质型消费市场增长强劲,零售指数差距明显缩小,特别是轻奢品牌偏好指数,从落后上海2点缩小到1.15点,统计期内代表型轻奢品牌Coach、Kate Spade均有新店开业。北京商业创新活跃度领衔一线城市,丰富的人才储备、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商业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强劲的后发力。
相比去年,北京商业活力与上海缩小差距,与城市更新和品牌的战略布局有很大的关系。RET睿意德董事索珊指出:“上海和北京一直是品牌青睐的一线城市,多个品牌在北京开新店集中在年内体现,一方面是新增供应,另一方面也与新消费文化倾向性和技术引领精细化运营有关,北京在文化积淀上更利于打造内容黏性更佳的新体验消费业态,而前沿技术上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也为互动体验和数字化精细运营效率提升,带来了更可预期的想象空间。”
受益于优势城市的带动,二线城市商业地产活力指数整体上浮,但城市间差距开始加大,呈现分化态势。上一轮下沉的品质型项目迎来开业潮,带动所在城市零售指数及购物中心指数显著上涨,整体拉高了二线城市的商业地产活力表现。其中省会城市长沙、西安、太原贡献较大,商业地产活力指数绝对值及排名均实现了上升。
购物中心是城市消费的载体,依托城市消费特点而规划定制,亦是城市消费的引领者。长沙2017到2018年零售指数增幅达到8.17%,其中IFS开业带来的品牌焕新作出了重要贡献。经济与购买能力增长的同时,城市在品牌的不断试错中最终实现消费升级,而开发商是这场博弈中最大的风险承担者和受益者。
南宁成年度“黑马”
三四线城市成为增量市场的主体,2017年新开业购物中心中46%出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其中不乏品牌开发商,以万达为代表的品牌开发商项目占比接近25%。三四线城市商业场所中,购物中心的比例逐渐接近或超过百货,带动了休闲业态的发展和丰富。其中三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指数、休闲指数及消费力指数与二线城市均值的差距同步缩小,休闲业态和体验性消费上升。以星巴克和COSTA为代表的咖啡品牌门店增速达到39.17%,高于其他线级城市门店增速。
随着三四线城市城镇化的加速和人口红利的释放,被互联网拉平认知后的消费者,对购物中心所代表的城市时尚生活方式和理念,抱有积极的体验热情,曾经未被实体商业满足的消费需求得到了全面释放。
南宁成为年度黑马,排名上升四位。超越南昌、福州、长春,跃居全国第26位。其零售指数、休闲指数、购物中心指数及各二级指数均实现了同比上升。随着城市的东进南拓,琅东商圈基本成形,五象商圈兴起。轨道交通的迅速推进也为新兴商圈的发展带来了利好刺激。南宁万达茂、江南万达广场、百盛步行街于2017年相继开业,万达茂在项目中植入广西桂文化元素,商业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亮点。此外,以优衣库、ZARA为代表的大众消费品牌均有新增门店,数量上升至三线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