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双区”战略驱动 促进广东协调发展时间: 2021-06-09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2021-05-07 作者:张燕 记者 黄应来 王彪 实习生 林广豪 发自北京 责编:qgy
“十四五”时期,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是制约广东发展最大短板,如何破解?国家发改委区域发展战略中心战略一室负责人张燕接受记者专访认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跟“双区”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统筹起来,放大“双区”战略的政策效应,充分发挥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既把国家战略落实到位,又解决本省内部的短板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区域协调发展有很大潜力可挖
南方日报:“十四五”时期,广东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有什么新的思路,或者说要有哪些新的考量?
张燕: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和难点,广东在已有思路和政策的基础上,可以提前战略谋划、率先探索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举措,把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起来。广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但从总体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来看,广东又是发达地区。为此,建议广东根据自身城乡区域发展的特点,依托综合发展实力和条件,努力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上有先行示范的作为,从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和要求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新的局面,跨上新的台阶。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研究实施一批推动全省共同富裕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改革举措,比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均等化水平,加快高速铁路、城际轨道等交通通道的建设速度,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压缩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对增强广东省内部的创新联系、市场联系和经济联系非常重要。再比如,围绕建设优质均衡的民生保障设施体系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技术方面的城际交流合作,同时聚焦民生发展等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制度建设对共同富裕的支撑保障等。
此外,对于广东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老工业城市等区域,要继续加强扶持、加快发展。对特殊类型地区进一步加强振兴发展,应加快培育形成内生发展动力。
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很大潜力可以发掘,也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地方。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对于广东未来发展,对于全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都有重要意义,探索成功的路径可在全国其他地方推广。
差异化政策引导发挥比较优势
南方日报:“十四五”时期,广东将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应当如何深入推进?
张燕:总的来看,近年来广东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引导下,各类发展要素配置得到优化,不同区域板块的主体功能在进一步落地落实,珠三角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作用在强化,东西两翼的临海优势、对外开放的合作优势、北部的生态优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核一带一区”差异化的功能分区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已形成。“十四五”时期,对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重点要加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要在不同区域板块和城市突出各自的战略功能,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凸显、持续强劲的内生的发展动力。
我觉得有几方面的工作可以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一是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大局,强化“一核一带一区”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层面的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战略功能和保障作用。要在全国全省发展的大局上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一个重点和亮点。
二是要从全国新发展格局中思考广东如何更好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切勿搞省内、区域的小循环和自我循环,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海南自贸港等区域的联动,加强与周边省份交流和协作,在服务全国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的大局中,推动广东内部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进一步强化不同区域和城市相应战略功能的实现,切实实施差异化政策,包括财政、产业、投资、环境保护、用地等方面政策的差异化,以及配套体制机制的改革,通过差异化政策来引导各个主体功能区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是要加快落实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考核要求,实施差异化的绩效考核,让各个市县围绕主体功能、战略定位的导向和目标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一味追求经济规模、发展速度的发展模式,通过差异化的绩效考核,因势利导提高各个地方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是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符合广东实际的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监测、评估评价和风险预警,既要总结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经验,也要加强风险识别和预警防范应对。
推动珠江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南方日报: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关键要发挥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
张燕:珠三角核心区要继续优化发展,进一步释放“双区”战略的政策红利,围绕“双区”战略谋划实施大项目、大举措、大改革,敢想敢为敢突破。特别是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数字赋能等方面,要突出珠三角核心区的引擎带动作用,对广东和全国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是珠三角需要不断强化的功能,这种战略考虑、谋划和布局,对珠三角来说永远在路上。
要发挥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首先要在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方面率先解决自身内部的不协同,要促进珠三角内部的创新链协同、产业链协作和政策链互补,推动珠江东西两岸协同发展,要集中力量高水平规划建设珠江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区,选择在重点板块和关键的产业领域实现新的突破,特别是要发挥珠海经济特区作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其次,要解决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有序转移的问题,关键是要破解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更多促进产业承接转移和产业链协作的路径和模式,比如进一步强化广清合作、深汕合作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方面与珠三角形成紧密分工协作的关系,更多地为粤东粤西粤北注入人才、资金、技术、大数据、管理等新的发展要素。
促进人口经济要素向都市圈集聚
南方日报: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壮大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这五大都市圈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之间的关系怎么理解,如何更好地联动?
张燕: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城市群)发展,都市圈带动区域发展,这是一种联动发展模式。比如,湛茂都市圈中,湛江作为核心,地位提高了,首先要带动湛茂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再带动粤西地区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四个核心城市——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首先要带动大湾区发展,大湾区进而带动周边更大区域的发展。
我们研究认为,人口、经济要素向中心城市、都市圈集聚是普遍规律,这也符合经济要素追求效率的过程。人口、经济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既有利于提高效率,也有利于避免遍地开花式发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
由于都市圈、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要素承载功能比较强,自然也是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抓住了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创新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这也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发展理念。都市圈、城市群在经济安全上面发挥重要作用,广东五大都市圈除了带动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还需要在增强经济安全功能上做文章,让人口、经济要素不断向都市圈集聚,提高经济规模效益,加快形成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