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 需“治病”、改革双推动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李海楠 作者:admin 责编: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治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以及贫困等“城市病”;同时需要长时间努力,逐步破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制度限制。
城市化,即城镇化范畴中一种狭义叫法,城镇化是学界较科学的叫法。
“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城市和农村居民都能获得非常好的生活质量;区域发展等各方面都能达到相对协调的状态,这才是终极的目标。”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描述了这样一个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终极目标。
于近日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以《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为主题,提出了关于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即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
专家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有着速度快、规模大的特点,根据当前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制定这样的战略目标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治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以及贫困等“城市病”;同时需要长时间努力,逐步破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制度限制。
制度阻碍成为当前主要问题
所谓城市病,主要是指由于人口规模过大引起的社会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贫困等城市化进程中衍生出的种种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高晓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从中国城市化目前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来看,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阶段,资源环境压力是最大的,在此过程中会衍生出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城市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制度性问题诸如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问题、社会保障等也是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在面临的问题。”高晓路强调,城市病和制度层面的限制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当前城市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首先,交通、居住等“城市病”亟待解决;再有就是制度层面,需要长期努力改变制度层面的问题,逐步破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制度限制。
治理“城市病”需合理配置资源
据记者了解,中国的城市化特点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大,资源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城镇化速度目前仍居于世界之首。高晓路认为,这可以做出一个基本判断: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还是很艰巨的。
高晓路说,城市内部的“城市病”解决不能局限在城市内部,而应从人口、规模、总体的区域角度协调解决;同时应注意空间结构的调整。
“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形成最优配置才是解决城市内部问题的有效方法。”高晓路强调,合理配置是关键。
此外,对于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制度阻碍,专家一致认为,制度层面的变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逐步稳妥地朝着好的方向改革,逐渐予以调整。
“制度问题还需要确立好的目标,并朝着目标逐步修正,这才是比较好的做法。”高晓路说。
对此,张车伟也认为,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变革需要通过兼顾全局的制度设计,以及切实可行的制度执行才能逐渐达到变革目的。
“诸如户籍、就业、均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等都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全面的监督执行才能逐步改善。”张车伟补充说,中国的城市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保障质量与速度的统一。
此次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也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做出了分析。
报告主笔、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表示,目前城市化进程主要面临三个难题:首先,城市化带有半城市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农民工问题;第二,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土地”主要扮演了中国城市化“发动机”的角色;第三,城市化的形态和布局呈现一种低密度化、分散化的状态。
为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为达到报告提及的城市化战略目标,报告建议:可实行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用地的“人地挂钩”、财政支出的“人财挂钩”;以城市群为城市化的主题形态,以“两横三纵”城市格局为空间布局,突出地区特色和多样化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强化公平分配的城市公共服务;创新城市化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