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社》2013.9.4. 作者:admin 责编:
我国继续推进城市化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将来的城市发展被赋予更多内涵,城市不仅是现代化优质要素和资源集聚的载体,更应该是宜居城市和满足人们更多物质文化需求的空间;更多的城市群和城市群落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更是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集成体和综合体。
大势观察
推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根本路径。新形势下必须以新的视角审视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转变粗放的城市发展方式,明确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方向,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科学、协调、可持续。
一、中国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方向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继续推进,我国城市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将日趋成熟。
(一)城市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强调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
从城镇化的整体趋势判断,我国已经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城市时代,城市发展也将进入到由量到质的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衡量城镇化进程的数量指标、速度指标和经济指标,应让位于突出城市发展质量的考核性指标和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从城市的发展质量来看,必须更加注重城市的建设质量(包括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城市建筑质量和风格)、管理质量(包括覆盖城乡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城市应急管理)、经济发展质量(包括产业结构的轻型化、集群化、高端化、生态化)等。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来看,必须更加注重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高,强调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城市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人口、资源、技术、产业等文明要素的空间化集聚,更体现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文明传承方式的整体性转换。
(二)城市发展必须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强调城市发展的集约和高效
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做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以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强调的是城市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和空间的拓展。而内涵式的发展则意味着城市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强调城市发展的集约和高效,注重城市功能、城市承载力、城市创新能力、城市文化品质等城市内部价值的提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率先以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经济产出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承载历史文化功能。同时,在全国开始了以 “低碳城市”、“创新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等国内外先进理念为指导的城市建设发展实践。
(三)城市发展由功能型城市向特色型城市转变,强调城市个性化和生命力
城市的特色是一座城市最具稀缺性和不可复制的财富,是一座城市永恒的生命力。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我国陷入到城市“特色危机”,空间形态“千城一面”,经济形态趋同,文化形态被割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曾几何时,一首诗、一句词、一湾水就能唤起对一座城的记忆,如今似乎已逐渐消失。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反思,城市的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个性发展、传承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除了传统的以城市历史文化为名、以自然资源条件和地理风貌为名的特色城市,更出现了以城市特色产业为名、以城市特殊功能为名的国际会展城市、国际贸易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和国际港口城市等。部分城市的特色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这些城市特点的多重性为其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更为城市整体竞争力增添了砝码。
(四)城市发展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强调城市功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世界经济竞争的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中心城市及其所在的城市群成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基本单位,更进一步催生了一批国际性城市和世界城市群。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由于所处的枢纽位置和新信息节点等因素,正在由内向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成外向型(国际性或世界性城市)。这些城市将逐步构建起国际化的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城市资源供应、产业链延伸、产品销售、人才流动和共享,发展成为全球产业链、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不可或缺的战略节点,真正实现城市功能由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目前,北京、上海等具有发展基础和优势的国家中心城市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在完善国家中心城市体系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全国18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虽然其中大部分城市离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但城市功能的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五)城市发展由单体向网络型发展转变,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内部组团发展和城市群协同发展
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主要的世界级都市圈、城市群都经历了由单中心扩张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模式转变。构建网络化、群落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解决我国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空间和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更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城市内部组团发展,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防止城市的无序、过度扩张。另一方面,形成以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较大乡镇组成的城市群落发展模式,强调大中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合理的层级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城市间网络关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迅速,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川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也在形成和发展中。这些城市群从最初以自然、地缘、人文相接相似为前提的成片发展,到以有价值的生产要素共享和基于产业链分工的群体协作分工,更出现了以产业集群、市场集群和政策优势等资源共享带动区域发展的城市群。随着我国城镇化的继续推进,我国城市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将日趋成熟。
二、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作为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独特的城市发展道路。
城市发展方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因此,在坚定不移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应重新思考和总结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独特的城市发展道路。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创新我国城市发展方式。
(一)创新城市发展理念
城市发展理念是指导城市发展的共识。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应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以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理念,向提升城市的质量、完善城市的功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变;以城乡共赢的城市化理念,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以人文城市理念,突出历史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和品牌;以生态城市理念,探索城市的绿色发展方式,在城市建设、生产、生活中融入生态循环的先进理念,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和质量效率,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智慧城市理念,注重创新驱动和知识经济,建立以科教人才为支撑、智慧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以立体城市理念,建设现代化城市形态集聚和功能密集区,以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对土地和能源的集约利用;以特色城市理念,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方式,以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生态、特色建筑打造城市独特的空间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
(二)创新城市发展形态
城市形态是城市单体和城市群发展的“骨架”,是城市之间各要素高效合理布局的基础,更是城市自然特质和人文历史的有形载体。创新城市发展形态,应在保证城市空间结构紧凑、景观特色协调多样、就业与居住适度均衡的基础上,注重城市形态的差异性、传承性、艺术性和多重性。一方面,应注重城市外观形态和风格的创新,改变过去长期同心圆式的环线交通路网和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方式,以现代建筑群勾勒城市天际线,镶嵌于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之中,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形态,引领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理念、方式和艺术,打造城市独具魅力的空间外观形态,为城市的特色发展百年大计积累宝贵财富。另一方面,加强城市组成结构的创新。在城市内部组团布局、大开大合,设计多中心的都市空间形态,构建“紧凑型城市”。在外部,构建以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较大乡镇组成城市群落,基于城市间基础设施、市场要素、信息平台、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无形连接和有形连接,构成有机的城市关联体和共享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与现代乡村之间的互动关联,形成城乡交错、大中小城市相间、疏密合理得当的现代城市群发展布局。
(三)创新城市组合功能
以城市群落发展的空间形态为基础,强调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较大乡镇的功能区分工与合作,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多层次、多方面、动态的需求出发,构建以生产性、生活性和创新性服务功能为核心的城市功能体系,再造城市群落的组合功能。重点是加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强化中小城市的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以及乡村的生态涵养功能。以现代化的标准全面提升和完善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适宜现代人居、融合先进文化、集聚新型经济、包容开放合作的高端平台功能,全面提高城市的经济层次、产业能级、社会文明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和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能力、集聚辐射效应、综合服务功能。重点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保障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便利就医、就近入学,实现城市有序、高效、低耗运转。
(四)创新城市产业形态
城市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更是城市之间要素集聚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创新城市产业形态,需要对产业布局、产业形态和产业驱动力进行全面创新。从产业布局来看,注重城市群内产业布局的层次性以及与城市功能相匹配,在整合各城市优质存量资源基础上,城市之间的产业布局应突出特点,错位发展,发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粘合作用,在城市群内形成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支撑,乡镇保障的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从产业形态来看,强调产业形态向高端攀升,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在有条件的城市发展城市产业综合体,实现产业优势的最大化。采取集群式、耦合式跨产业循环经济链条的方法,构建以战略性新型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型、科技型、创造型、生态型的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从产业驱动力来看,从依靠人口、土地、资源等的“要素驱动”,向依靠知识、信息等的“创新驱动”转变。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强调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创建高技术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方式,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化、集成式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创造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物流、金融产业成长壮大的新途径、新业态,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程。
(五)创新城市要素集成方式
城市发展理念、功能、产业形态等方面的创新,对城市要素的集成方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人文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新的发展理念,更强调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非传统要素对城市的内生驱动作用,要求创新城市要素组合和集成方式,形成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内在合力。创新城市要素集成的有形平台,着力构建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要素集聚有形载体,增强中心城市尤其是国际性城市对全球先进要素的集成、集聚功能。并以城市产业形态和城市组合功能创新为载体,发挥其对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要素的综合性组合集聚功能,以多元要素聚集来丰富城市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创新内涵。同时,创新城市要素集成的新机制,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国际教育合作机制、城市文化保护机制等。
(六)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管理的复杂性,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快速城镇化引发的城市化症候,尤其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市管理难题,应强调以社会建设统领城市建设的理念,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创新入手,创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构建城乡居民公平、公正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新机制,全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城市管理格局。包括:创新基层组织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构建保障农村人口稳定有序转移的制度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制度,特别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是强化社会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
(七)创新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式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可以说中国的每一座城市,或多或少都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有许多遗存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这决定了我国城市发展必须要处理好城市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把历史文化保护放在优先地位,使历史文化遗迹财富实现保值增值,获得长久和永续利用。在历史文化保护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使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传承相融合。创新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式,要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传承,探索城市历史文化和新兴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在开发中挖掘、整合城市历史文化潜在价值,梳理贯通城市文化脉络,形成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新路。
我国继续推进城市化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将来的城市发展被赋予更多内涵,城市不仅是现代化优质要素和资源集聚的载体,更应该是宜居城市和满足人们更多物质文化需求的空间;更多的城市群和城市群落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更是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集成体和综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