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城市经济崛起与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时间: 2015-07-27信息来源:姜玮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的加速集聚,必然会催生和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会日益凸显。因此,培育和发展城市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培育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时机已经成熟,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经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发展动力,通过聚集大量的生产要素和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得到充分体现的地区经济。它以城市为空间载体,是城市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1],是区域经济当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方面,区域经济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经济力量的推进和带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西部的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作用小,远远落后于东部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供给、城市质量和水平存在差异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在大力发展城镇化的今天,必须把发展城市经济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一、培育和发展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培育和发展城市经济可以实现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统一,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一)城市经济的崛起加速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的发展程度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需要城市经济作为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质量。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经济的依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会日益凸显,这将会大大加快我国区域经济的结构转型与升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仅为53.7%,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只有35.8%,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大多在8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潜力巨大,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城市经济将会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速城市经济的崛起必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区域经济进行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城市经济的崛起推动经济结构的有序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未来5~8年将是我国转型最艰苦的时期,如何跨过这个转型期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佩蒂一克拉克定理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会得到逐步提高。这种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顺应这种经济结构变化的必然是城市经济的快速崛起。发展城市经济既能带动经济总量的扩张,又能有效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同时,聚集效应易于形成创新动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有序带动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城市经济不仅代表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城市经济通过工业化、城市化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依靠资本流动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结构有序转型,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三)城市经济的崛起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升级


  我国正在从“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城市经济将会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消费市场更加繁荣,城市各个体系之间更加协调,从而加快推动城市从“产业型”向“人本型”转变。同时,随着城市全方位、立体式发展,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的拉动能力将更为显现。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抢抓城市组团集聚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长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8.9%的人口、13.3%的国土面积,实现了43%的GDP产出占比,成为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头羊”;安徽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在自主创新方面赋予部分省级管理权限的重大举措,增加了本省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创新型人才、企业和产业高地。可见,城市经济具有强大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培育和发展城市经济时机已经成熟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更加明显。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我国城市集聚力增强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是相辅相成、互为推动的。世界经济发展证明,城镇化是世界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强大带动力[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未来我国大城市的数目将有所增加,城市经济的承载能力将更加强大。当前,小城市的落户条件已逐步放开,随着有序放开人口50万至100万城市的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至300万大城市的落户条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至500万大城市的落户条件,我国将会出现更多的大城市[9](见图1)。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会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未来我国城镇人口的增加,必然对城市经济的大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二)城市群(带)形态的加速形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载体


  城市群、带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形态,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东部地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素质上有明显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置将有所提高;中西部地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城市群将会获得更多政策和市场力量的支持;长江经济带东有长三角城市群作为龙头,中有长江中游城市群支撑作主干,西有成渝城市群舞起龙尾,城市群作用更加凸显。依托陆桥节点城市和城市群构建的丝绸之路,城市群在推动与中亚和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中将发挥战略作用。这一系列区域经济体的形成,无疑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绝好良机。


  (三)城市消费能力稳步增强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见图2)。按照经济学理论可知,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是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消费需求释放的重要时期。根据初步测算,到2016年,我国消费需求规模可能达到30万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我国可望释放的潜在消费需求规模有可能达到45万亿~50万亿元人民币[4]。这标志着我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因此,我国未来将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四)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拉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带来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同时也将推动我国城市科技水平的有效提升。目前,我国有150多个城市正在加速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力度,我国的物联网产业、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将对城市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物流、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慧化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2013年,我国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8000亿元,云计算产业产值达到114亿元,智慧物流市场规模达到3l亿元,电子商务产业整体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达到10.7万亿元,互联网金融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智慧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这必将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升级。


  三、积极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发展城市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


  (一)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这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强调“有序”推进,“集约式”发展,以推动城市经济规模效应的最大化,实现城市“扩容增速”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同步递进。


  二是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中最重要的硬环境条件。现代化、多元化、网络化、高效化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能够降低城市经济发展的扩散成本和资源配置成本。


  三是优化城市中心城区的“极化”效应,这是各地发展城市经济的“高地”。全国各城市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板块中有着极强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能够有效集聚生产要素、人口与产业等,是发展各地城市经济的“领头羊”。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四是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与城乡关系,为城市经济发展奠定基础[5]6]。


  (二)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统筹


  现阶段,发展城市经济一定要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城市经济发展壮大,可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县域经济发展,也能够给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第一,建立以省会城市、核心城市为中心的组团式城镇群。我国各地省会城市与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区域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各具特色,要利用这些优势,对周边县城和中心镇实施一体化开发与多元化发展,打造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城镇集群,以支撑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加速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发展。要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把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重点建制镇,打造成为转型跨越发展先导示范镇,把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发展。


  (三)发挥城市经济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


  以优化升级为抓手推进城市经济向纵深发展,延伸城市经济的发展链条,引导企业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延伸,通过企业之间产能和资源的最佳组合,推进城市经济规模效应的发挥。


  深化企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市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促进城市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城市经济要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重点要加强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产业园建设,提升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突出科技创新市场导向。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企业,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发展。


  完善城市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依据城市功能定位逐步建设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发挥城市经济更大的集聚效应。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生产要素投入回报率,支持城市经济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逐步放开大中城市的户籍限制,给予有固定居所和收入的外来人员以正式的居住身份,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和集聚,提高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人口的比重,进而推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变工业型城市为贸易型、服务型和消费型等综合性城市。


  (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多元化发展城市经济


  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城市经济结构,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优化城市的产业功能和服务功能,构建与工业化协调推进的城市空间架构,建立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大力发展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现代服务业,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信息等领域,加快城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快速增长的产业集聚提供条件。同时,还要在交通运输、科教卫生、旅游餐饮以及家政服务等领域,加快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


  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枢纽城市要强化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形成以物流产业为核心的城市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构筑与国际、国内接轨的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把这些地区打造成外向型物流的主通道、综合性物流中心、南北陆运和东西水运转运的主枢纽,以及全国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


  辐射功能强、服务范围广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该建立国家或区域性金融中心,并加快培育建设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中心。强化科技创新的作用,推进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生产力向管理服务和产业创新的延伸,进而逐步提高城市功能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实施城市功能向区域信息中心、区域科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转型[7]。


  (五)重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城市新兴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当前要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乐影像、网络传媒、软件动漫、文化衍生品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与文化不断提升的需求。教育产业,主要有多层次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多类型的培训教育等。健康服务业,包括医疗、卫生、防疫、社区健康服务、康复、养老服务等。服务业的新业态,如新型物流、新型信息与咨询代理、电子商务、网络媒体购物等。旅游产业,实施旅游精品和智慧旅游战略、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做精一批旅游市场主体。同时,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景点和商品,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先进制造产业是新兴产业的融合体,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要通过扶持和鼓励一些优势企业瞄准产业价值链高端,整合资源,把企业打造成引领城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制造、航空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通过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实现向大集团、大配套、大产业方向发展,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基地。同时,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环保改造,运用环保技术改造化工、建材等污染较重的产业,运用节能技术改造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能耗产业。充分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技术支撑传统产业发展,不断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推广绿色能源技术,引导企业低碳发展与绿色发展。


  总之,把握好世界产业化发展大趋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双轮驱动、融合发展,通过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单一格局,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实现由制造业基地向多元化城市转变。


  参考文献:


  [1]姜玮.壮大城市经济促进江西经济跨越式发展[N].江西日报,2013-11-01.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2014-03—19.


  [3]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宏观税负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1).


  [4]迟福林.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挑战与趋势[N].第一财经日报,2013-07-08.


  [5]张骞予.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新型城镇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3,(10).


  [6]王海成,邓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视域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策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