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农村就地现代化”是必由之路时间: 2015-08-01信息来源:萧洪恩 作者:wyg_admin 责编:

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大背景下提出的农村就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在户籍制度即将大改革的当前乃至未来,依旧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既是参照世界各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做出的抉择,亦是中国农村基于自身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农村就地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农村社区基于现实情况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在中国努力实现全面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广阔的农村和大量的农村人口不仅仅只是依靠城市化的一条路子来实现现代化,农村就地现代化作为植根于广大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现实状况的发展道路,应该作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之一,成为与城市化相并行的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农村就地现代化强调转变“老三化”的农村发展观念的同时,积极稳妥地逐步实现建设现代化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培育现代化农民,这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大势,也与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相符合。

与树立中国城市化的极限意识相联系,还须破除农村现代化的观念误区。最大的误区是把“城市化、工业化、市民化”看成是现代化的唯一方式,全部工作的重心都放在这“三化”上,甚至把“两个反哺”当成是一种没有办法的任务,而不是看作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因此,首先需要明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传统的“城市化、工业化、市民化”(老三化)之路,一条是中国农村的就地现代化即“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新三化),这两条腿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人之两足,缺一不可。其次是要树立全球性现代化观念,避免把全球化、现代化碎化,而要将二者看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现代化是就时间而言,全球化是就空间而言。坚持时空统一的全球性现代化观,目的在于观察中国“三农”问题时,避免或只看全球而不看现代,或只看现代而不看全球(目前有不少做法即如是),其危害正在于逃避“三农”自身现代化的责任。为此,我们特别强调:长远解决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关键——在坚持传统“老三化”之路时,必须坚决走就地现代化之路。

通过就地现代化发展的农村社区,其最终走向和归宿不是城市或小城镇,而是在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通过农村“全要素生产力”的升级换代,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生成现代农村文化传统、提升村民现代素质以及发展现代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新农村建设强调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就应该是农村就地现代化路径发展下的农村社区景象。罗荣渠先生曾经在《现代化新论》中提出过“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在同一生产力水平和条件下,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也是多模式的。”同时,“相应的生产力水平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形成相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但是由于每一种新形态的生产力都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发展弹性和适应性,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种生产力、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几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因此,我们应坚定地结合中国实际来发展中国农村社区,坚决地在中国农村选择一条不同于城市化的就地现代化发展路径。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