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时间: 2015-08-15信息来源:周宏春 作者:wyg_admin 责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有着密集的人口,现代化的企业,风格各异的建筑,繁华的商业和金融服务区,繁忙的交通运输,密如蛛网的“生命线”工程……为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为输送人流、物流、能量流,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枢纽大多出现在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汽车拥有量较大;城市也是互联网注册用户最多之地。
城镇化是人的聚集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消费品的升级过程。城市是生产和消费集中地,进城当市民,过上美好生活、享受城市文明成果,是中国农民的历史夙愿。进城的人多了,满足市民吃饭需求要大量的农田长庄稼;满足社会需求要供电、供水;满足环境需求要处理处置废物;满足吃饭需求的农田,生活需求的水、电,废物处理需求的环保,构成了城市“生态足迹”。居民的吃饭穿衣、家政需求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简言之,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出发点和落脚点。
优化布局和结构是我国城镇绿色化的最大潜力之所在。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达54.77%,到2030年,城市化速度仍将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城镇化速度和规模历史罕见,但也出现了种种弊端:空间分布和结构不甚合理,如一些西部的城市建在滑坡、泥石流威胁下的山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如东部一些地区的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一些特大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小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不足、服务功能弱,难以收到以较低成本分享发展成果的效果。
粗放的城市发展方式必须改变。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摊大饼”成为城市“通病”。一些城市大部分空间被水泥路所覆盖,不仅带来“热岛”效应,还阻碍雨水向地下渗透。水资源浪费严重,管网跑冒滴漏现象屡见不鲜,种植外来草坪,建高尔夫球场,支撑城市发展的“生态足迹”明显高于国外,“海绵城市”建设任务艰巨。
城市环境质量亟须改善。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的粗放利用导致许多城市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要特征。由于车辆密集,造成道路拥挤,交通事故频发;汽车尾气成为PM2.5的重要来源;扬尘和噪声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近年频发的灰蒙蒙天气,影响六亿多人口;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围城”、“黑臭水体”并未根绝。所有这些,不仅影响居民健康,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一些城市规划与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不衔接,缺乏权威性和可操作性。“领导一动,规划重弄”,“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一些城市表面光鲜的“形象工程”不少,一下暴雨就“看海”,加快下水道建设刻不容缓。一些城市道路今天修好明天挖开,是名副其实的“拉锁”工程。加快建设城市地下综合廊道,十分必要和迫切。
绿色城市化,不仅要大街清洁、满眼绿色,而且城市生活要井然有序又不失活力,有适度的人口、繁荣的经济。随着城镇化由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高,资源强度不断下降,碳生产率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天蓝地绿水清。既满足当前发展需求,也为未来发展留有足够资源和空间。今天的发展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还能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原有城镇化的升级版。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了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发展路径,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绿色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绿色城市化的目标是可持续。西方的城堡是文明的词根,世外桃源的文学追求东西方均有。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出现城镇化绿色发展设想。1898年,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建设构想。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将生态思想引入城镇化。20世纪80年代,绿色发展成为城镇化的主流理念。1981年,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1994年联合国第一次城市可持续发展会议在伊斯坦布尔召开,可持续城市成为发展目标和方向。
协同推进绿色化与城镇化,关键是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要推进“多规合一”,使城市规划具有法律的权威性,相关规划之间要相衔接。城市建设远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带,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减少“潮汐式”堵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矿产、水资源,高效利用生产要素,加强节能降耗、减排二氧化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加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绿色建筑,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开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促进城乡发展由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向低能耗、低投入、低排放模式转变;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使城镇化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促进“互联网+”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信息化的节能减排效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以人为本、创新思路、建设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建筑,转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明显降低城镇居民通勤成本,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与效率,使人居环境更美好。
此外,还要解决城镇绿色化的“钱从哪儿来”、“投到哪儿去”问题。我国的现代化肇端于西方模式的效仿,城镇化由政府主导有其必然性。规范干预行为,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减少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减少乃至避免市场无序竞争、过度竞争,及可能带来的垄断低效或不公正、不公平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政府有效干预应当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方式,把“隐形债务”变成显形债务;二是减少行政审批,探索政府与社会资金合作(PPP)模式,通过政府“种子”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乡建设领域;三是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政策性金融基金,增加政策性金融业务;四是完善地方税体系,使之与地方政府的职能相适应。
绿色城镇化,应加强宣传教育,应强调政府引导,应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应强调公众参与。如果没有人的行为文明,好的环境也会遭到破坏。生态文明理念要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公众参与绿色社区建设、参与公益性活动的能力。从自身做起,尽可能购买绿色建筑,使用节能电器;改变“出门就开车”的习惯,尽可能绿色出行;从小事做起,如垃圾分类、爱护公共卫生,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薄塑料袋,捡起“菜篮子”、循环使用包装物,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
有关中国城镇化的概念很多:敏捷城市化、集约城镇化、绿色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可持续城镇化,以及环保模范城、环境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城市政府不仅要创新理念,更应付诸实践,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费支撑城镇可持续发展。唯此,才能让“美丽城市”为美丽中国添彩。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周宏春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