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经济
提升“资本三峡”创新能力时间: 2016-04-13信息来源:陈建波 作者:hjr_admin 责编:
2014年7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卢纯提出打造“资本三峡”的发展战略,将三峡工程所创造的发电收益,借助金融力量,实现生产经营中的产融结合,蓄积资金,用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大中型水电站的滚动开发、风力光伏新能源利用,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加速发展。巨额投资体制的新路径
三峡工程是开发利用长江的重要大型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为1800亿元,动态总投资为2039亿元。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超大工程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但三峡工程开工建设时我国财力有限,公共支出压力过大,三峡工程单靠国家财政出资筹款绝不是上策,必须有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三峡工程开工建设期融资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投资全额财政拨款和之后的“拨改贷”经验,以及当时世界最大的水电站项目——巴西伊泰普水电站项目融资方式单一、过度负债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教训,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提高投资收益。毕竟三峡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工程以社会效益为主,其防洪、航运、水资源配置等公益性功能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只有发电属经营性功能,按惯例应由国家投资,正因为此,国家支持三峡工程建立资本金制度。三峡工程资本金的构成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电力加价(含电力加价增值税)、葛洲坝电厂利润(含所得税、调节税)、葛洲坝电厂增值税部分退税、长江电力所得税退税和股份分红、三峡电站所得税退税。建设管理体制的创新,使三峡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得到了保证,工程投资与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为三峡工程进行多元化融资创造了条件,为三峡总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程与资本融合的新方略
三峡工程在投资控制模式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基本建设投资不断调整概算的老办法,实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新模式,把静态投资、物价上涨和融资成本与政策性调整区分开来,建立了责任清晰、风险分担、科学合理的投资控制机制,形成了项目法人自我约束的激励机制。这种模式为三峡工程建设的投资控制与管理建立了切实可行的保障体系,使三峡工程的投资管理走上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和与国际接轨的新路子。
三峡工程在融资方式上把握好“四个重点”:资金需求要打足,资金来源要可靠,融资成本低,风险小;坚持多种渠道、多种方式、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原则,广集资金;既要盘活现有资产存量,又要调集未来效益储量;保持合理的债务结构。在融资策略上,注重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最佳的融资渠道满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实现筹资目标。
三峡总公司依靠自身的管理体制创新和高级别信用,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融资。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最早取得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00亿元,有力地发挥“种子效应”,之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陆续提供300亿元的银团贷款,支持金沙江领域的水电开发。最后通过高层对话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获得银行授信3000亿元。此外,三峡总公司还与商业银行通过新业务的拓展加深合作关系,进行债券承销、资产管理业务、信贷资产转让、票据贴现、现金管理等,在金融工具使用上,三峡总公司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三峡总公司利用电站中标的水轮机组,获得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士、西班牙、巴西和挪威七国提供的出口信贷约11亿美元,高压电气设备采购获得出口信贷约18亿美元。
三峡总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依靠自身力量建立滚动开发机制。三峡总公司将发行三峡企业债作为重要筹资手段,发行长江电力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获得重点AAA级发行人资格认定,成为第10家取得重点AAA级资信的中央企业。从1997年到2011年,共发行各类债券融资11期,总金额345亿元。三峡总公司组建了长江电力,于2003年11月上市融资。通过构建长江电力这一资本运作平台,并逐步将三峡工程投产的发电机组资产分批注入长江电力,三峡总公司开创了边建设、边评估、边上市的先例。此举提高了其所持股份的价值和资本控制力,实现了大型工程建设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促进了长江电力经营机制的转换。2009年9月,三峡工程发电资产全部注入长江电力,成功实现整体上市,提高了长江电力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三峡总公司的战略转型,促进了企业内部改革深化。
三峡工程的多元化融资非常成功,既有融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有打破常规多种形式的实践创新。比如,在银行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争取优惠贷款;通过借新还旧、蓄短还长,避免因发债资金一次到位产生资金闲置。这些创新和其他各种降低融资成本的措施相结合,累计为三峡工程节省了200多亿元的利息支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峡总公司还以长江电力为平台,对湖北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战略投资,获得其45%的股权,成为湖北能源的第二大股东。三峡总公司投资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设立的三峡担保公司,入股10亿元,为增加移民就业、推动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和维护库区社会稳定作出了新贡献。三峡总公司投资的四川省宜宾商业银行和湖北银行,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兼顾了移民长远利益,有助于对移民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以金融手段帮助移民脱贫致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对水电工程项目的整体评价,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这些方式方法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产融结合。
力促长江经济带协调快速发展
长江流域是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聚集能力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轴,引领全国和中部崛起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成为新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上联通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
三峡工程是长江经济带快速均衡发展的积极推动力之一。三峡集团具备加快发展的实力和条件,集团公司净资产已经达到2710亿元的规模,取得了国内重点AAA级,国际A级、A1级的良好信用评级,具有良好的投资能力和低成本融资能力。三峡建设的成功资本运作和发电效益的积累,有力地促进了长江上游干支流梯级水电站的成功开发。三峡集团公司依靠自身资本积累和财务流转快速顺达,通过自身收入和上市融资,加大对沿江发展资金的注入,推动长江经济带贫困落后地区的迎头赶上,促使东西部、上中下游居民早日缩小甚至消除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的区际流动既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决定因素。“资本三峡”对于三峡集团而言如虎添翼,集团公司在长江电力上市后整体上市,为筹措资本积累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长江长远开发利用,更好地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储备了力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今后国家可考虑如何在电价和税收等方面作好杠杆调节,给予三峡集团公司更多的倾斜优惠政策,使其在服务长江经济带中更大地发挥潜质,更加有所作为。
提升“资本三峡”金融创新能力
第一,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实现各币种的资本汇集,建立东方碳交易中心。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经济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解决这一综合性问题。目前国际碳交易中心设在欧洲,建议利用三峡地区的清洁能源生产优势和国际影响力,尽快在三峡地区建成世界另一极的碳交易中心,或成立亚洲碳交易中心。
第二,尽快组建三峡资本控股公司。将三峡资本控股公司打造成为集团公司从事资本运营和投资并购的市场法人主体,在服务好集团主业发展的同时,作为集团公司财务性投资的归口管理平台和培育新业务的孵化器。加强与丝路基金的紧密结合与联系,在建设“海外三峡”中做大“资本三峡”。
第三,继续拓宽与各种金融机构的合作渠道和方式。巩固过去与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合作成果,不断结交新的合作伙伴,如中国进出口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新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有渣打银行、摩根斯坦利等外资银行。
第四,利用“互联网+”新思维新路径,促进独特的“三峡”旅游品牌与资本的融合。三峡工程坝区自1997年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游客量逐步攀升,2013年底总数已达1360万人次。三峡旅游有力拉动了整个长江三峡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已逐渐成为其继防洪、航运和发电三大效益之后的“第四效益”。今后如果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全国乃至全球旅游人员进行巧妙设计,可以实现“三峡”品牌旅游与资本的有机融合,产生大的聚合效应,成为打造资本三峡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
(责任编辑 刘宏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