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京津沪耕地指标下调触动楼市神经?时间: 2016-07-08信息来源:康克佳 作者:ws 责编:
日前,记者获悉,国土资源部安排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并给各地下发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调整方案》)。此次方案针对各省市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指标进行调整,并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其中,京津沪三地耕地保有量指标均有大幅降低,
退耕,耕地红线不动摇
根据原有的土地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保有的耕地面积为18.05亿亩,新调整方案则要求是18.65亿亩。虽然在总体数量上有了增幅,但对比新出台的地方指标发现,北京从原来的21.47万公顷耕地降低为11.07万公顷;天津从43.73万公顷降为33.40万公顷;上海从24.93万公顷降为 18.80万公顷。
“此次《调整方案》被如此关注是超乎我们意料的。”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调整方案》中所涉及的耕地指标调整是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做出的更改,“由于土地政策规划的有效期是15年,在此期间会根据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改变。我们在2013年对原有纲要进行了评估,并结合二调的结果进行了调整,这些调整是正常的举措,更是科学合理的对土地资源进行配比。”他解释道。
根据2009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底,京、津耕地保有量已经逼近原定“红线”;而上海早已打破原定24.93万公顷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底线,耕地面积已下降为18.9759万公顷,因此《调整方案》将上海耕地的“红线”,重新定为18.80万公顷。
因此,此次《调整方案》将分解到各省级行政区,作为一项“约束性”指标,要求地方“严格落实,不得突破”。
还林,建设生态京津冀
北京作为此次退耕数量最大的城市,退耕的土地将用于什么成为关注热点。
结合今年5月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此次耕地保有量减少是推进建设生态京津冀的一项重要举措。
《规划》强调,严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大力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并提出将北京顺义东部等13片集中分布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施严格保护,推进构建“一带十三区”区域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格局。
对此,上述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耕地保有量减少后做的是生态建设。在《规划》中北京市要有百万亩的生态造林,所以此次《调整方案》中将退出的耕地变成林地,用来进行生态建设,实际上减少的耕地保有量会用来做生态建设。”
据《调整方案》显示,在严格保护优质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空间格局优化统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土地利用任务,推动区域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并且明确指出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通过建设用地“减量瘦身”倒逼城市功能提升,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将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
“两相结合来解读,事实上已经释放出区域要加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信号,而并不是说减少了这么多的耕地保护指标就可以都拿来盖房子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认为:“原先的用地方式附加值较低,单位用地产出也偏低,这样通过一放一收,促进相关产业升级,来促进集约发展。”
调整建设用地≠楼市利空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调整方案》中,北京市的建设用地也出现了新调整。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北京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47.5万亩,而此次《调整方案》中,北京市到2020年的建设用地总规模为558万亩。对此,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国家针对特大城市房地产的利空政策。
对此,上述负责人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解释:“《调整方案》中北京市建设用地有了变化并不是在原有存量上的增量,而是在此前的调查中做出了调整,是已有的土地,而且减少的耕地也不会作为建设用地,因此与未来房价走势没有必然联系。”
据上海规土局相关人士透露,由于上海市在二调期间耕地面积已经触碰到“红线”,此次全国耕地保有量减少必然会对上海在保有量上一个“松绑”。至于建设用地,上海市就曾将到2020年的建设用地规模定在32.26万公顷。到2015年上海又进而提出,要实现全市规划建设用地的“负增长”,将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从原来的32.26万公顷调减到31.85万公顷,和此次《调整方案》里提出32.00万公顷的规模基本一致。
因此,遏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张、防止大城市城区继续“摊大饼”,严格控制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用地规模,将城市土地利用思维从增加增量转为盘活存量,不仅是土地供应的主线,也是此次规划调整的重要指导方针。
万山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