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从经济企稳回升看未来经济政策变化时间: 2016-09-15信息来源: 周子勋 作者:ws 责编:
中国要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这个重要政策目标,就意味着未来的投资增速要在目前的水平上继续保持稳定,这主要靠总体回报率水平较低的基建投资保持高增长。
子言不讳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十分亮眼,工业增长、消费、投资、进出口等多个数据出现增速强劲回升。数据显示,投资增速大幅改善,1—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与1—7月持平。但8月增长8.2%,较7月大幅提升4.3个百分点,主因是地产投资大幅改善和基建投资修复。8月地产投资增长6.2%,较7月提升4.8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2.1%,较7月提高0.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增长16.2%,提高4.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增长2.3%,较7月提升3.5个百分点。消费也出现大幅回升态势,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与1—7月持平。其中8月增长10.6%,较7月提升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也有回升,1—8月工业增加值增长6%,与1—7月持平。但8月增长6.3%,较7月提升0.3个百分点,好于预期。此外,8月进出口数据同时好转,双双超预期,表明内外部需求均有所改善。尤其是进口数据明显改善,两年来首次转为同比正增长。
不仅如此,通胀也得到有效控制,8月CPI同比上涨1.3%,连续4个月下降,创2015年10月以来新低,这对于争取改革空间是正面信号。而PPI同比增速为-0.8%,降幅连续8个月收窄,逾4年以来最小,这与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企业利润等高频数据改善相互印证。数据显示,7月份的工业利润同比大增11%,增速比6月份加快5.9个百分点。此外,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基本稳定,8月份PMI大幅回升至50.4,创下近两年来新高。
从目前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尽管稳增长的短期目标取得了成效,经济出现了一定的企稳迹象,决定中长期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内生动力正在初步聚合,但是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所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处在关键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在释放,实体经济尽管有所改善,但企业经营困难还是比较多,地区分化还比较大,所以经济下行压力还不小。由此可见,要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未来4个月的经济政策仍需多费思量。
可以看到,为了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近日全面启动,督查的核心问题将涉及到今年以来国务院稳增长政策的落实以及供给侧改革的落地等。而市场也普遍认为,未来中央将更多地依赖积极财政政策,高层在这方面释放的信号已经相当明显。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将通过加大补短板工作力度,既带动扩大合理有效投资,又增加有效供给;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开支,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则在此前举行的G20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直白地指出,“目前传统的货币政策无效。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再是有效的,不会支持可持续增长。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中国需要更好地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提振企业家的信心。”
有市场观点认为,这释放了中国政府希望年内再次放松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信号,并预计今年可能下调存准率。客观而言,在当前中国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而新的增长引擎远未形成的情况下,中央确实在放松经济政策,无论是中央此前有关具备进一步提高财政赤字率的表态,还是在G20会议上中国承诺要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推动经济,都明确告诉市场,接下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国务院此次会议上提出的多项内容,也是这种政策指向的体现。但正如市场人士分析所言,虽然CPI理论上会给货币政策带来空间,但目前货币政策受到很多约束,资产价格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会对货币政策构成一种制约;此外,人民币贬值压力加上美联储加息预期的扰动,下半年通过降准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仍然很小。
当前困扰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问题依然是资金的“脱实入虚”,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的流动性进入不了实体经济,只是在金融领域及房地产市场里空转,资产泡沫膨胀严重。从A股18家上市银行的半年报来看,纵观今年上半年新增房贷异常凶猛。在18家上市银行中,除宁波银行今年6月末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有所下降外,其余17家全部为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央行下调存准率,直接结果肯定是增加银行在个人按揭贷款业务方面的可用资金、进一步拉低房企拿地的成本,进而放大房地产泡沫所酝酿的金融风险,让去库存更加困难。
更何况,在常年货币超发和资本泛滥的情况下,国内并不缺少资金。不论是广义货币M2余额还是社会融资及银行信贷的存量,数值都已经很高。9月13日,央行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这也是央行连续第10个交易日实现公开市场资金净回笼。此外,央行将进行6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利率2.55%,较上次2.6%下降5个基点。此次28天逆回购询量是四年来首次在年中进行,这种“收短放长”的做法,将继续提升银行资金的综合成本,促使银行去杠杆。而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日前央行还对15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750亿元,此次MLF操作系央行年内开展的第11次。当前经济企稳也使得央行进一步放水来稳定实体经济的紧迫性降低,货币政策获得更多灵活性,为包括基础利率改革在内的多项金融改革争取到更多的空间。
在货币政策短期不能放松的情况下,后几个月的焦点在于财政政策发力,其中加大基建投资是重点。最近两个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基建项目的速度明显加快,主要涉及公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统计显示,1—8月,国家发改委累计批复基建投资项目逾万亿元。7月和8月密集批复12个基建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849亿元。8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促投资、稳增长专题座谈会,对进一步做好促投资、稳增长作了工作部署。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日前在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创新研讨会上表示,截至目前,全国有43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批复,规划总里程约86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投资7亿元,按照规划测算,一年投资超过3000亿元。而按照交通运输部计划,今年全年公路建设投资目标是1.65万亿元,1—7月全国公路水路交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28.08亿元,仍有近7000亿元的投资将在未来几个月加速释放。此外,今年铁路计划投资规模约为8000亿元,但1—7月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85亿元,尚未达到目标额度的一半,未来几个月基建项目有望密集推出。PPP项目加速落地也是基建投资维持高速的一个重要途径。除了国内投资,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海外重大投资项目,也投入了不少的资源。仅在“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领域,中国就同时推动了七大对外经济走廊。
不必讳言,中国要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这个重要政策目标,就意味着未来的投资增速要在目前的水平上继续保持稳定,这主要靠总体回报率水平较低的基建投资保持高增长。从整体上看,国内基础建设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在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基础设施也需要补充、完善(比如城市管网、海绵城市等)。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在当前稳增长过程中,面临如何投放资源、如何分配经济资源的选择:是继续投向低效且只占经济规模少数的国有企业,还是投向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全社会?正如哈姆雷特所面临的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经济政策所面临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当然,基建投资增速能否维持,要视下半年财政收支情况而定。根据财政部的数据,受营改增政策性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去年同月相关收入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8月财政收入增速从上月的3.3%降至1.7%,财政支出增速则从上月的0.3%回升至10.3%,其中中央财政支出同比增长仅3.2%,地方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1.7%。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财政支出压力较大,政府要控制基建投资的规模,合理布局基建投资的分布,最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程度“因地施策”,梯次推进基建为好,并应该在有需要的时候才搞基建。另外,需要高度关注基建投资的负债方式和负债规模,如果债务扩张太大太快,风险也会迅速累积。中债资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2日,2016年全国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已超过1.2万亿元,超过2015年全年发行规模。中债资信预计,2016年全年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将超过2014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创发债最高峰。短期来看,融资环境的宽松使得城投企业的债务结构得到优化,债务周转能力向好;但长期来看,城投公司自身“造血”能力较弱,伴随着其与政府信用的进一步脱钩,一旦外部环境恶化,其风险指数将快速上升。此外,基建投资会占用资源,而中国的经济转型也需要有大量资源来配合,也要求资源使用方式的转型。正如中央政府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在诸如科技创新、环保生态,社会人力智力投资、医疗、扶贫等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仍存在着很多短板亟须弥补,相关投资需求体量巨大。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效率和投融资风险问题,反映出政府投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