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新常态下以工业化逻辑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时间: 2016-11-02信息来源:任保平 周志龙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新常态并不是指低增长,而是要通过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工业化可以通过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和水平提升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带动结构转变、需求增加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因此,工业化是新常态背景下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动力。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路径,应是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以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为核心,以回归实体经济为思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其政策取向上应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关系,拓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
     〔关键词〕新常态;工业化;经济增长潜力;传统产业;现代产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3;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2-0035-07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13JBGP014)
     〔作者简介〕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周志龙,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西安710127。
 
     一、问题的提出
 
     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呈现放缓趋势,开始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是,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而是要通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来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依然有着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如何开发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以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工业化视角探讨新常态背景下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取向。
 
      二、工业化是新常态背景下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动力
 
     从当前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新常态的理解来看,似乎有一种误解,好像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高增长,进入低增长阶段。新常态的确是中国经济的一种阶段性特征,但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非常巨大,高增长不可能就此结束。”〔1〕新常态的实质是从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通过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而为新增长时代的到来创造条件。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应该还有很大的高增长空间,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考量:(1)2013年中国GDP总量为9.181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人均GDP却只有6629美元,在世界上排第八十六位,中国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仍有快速增长的空间。(2)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都有着广阔的空间”。〔2〕从城市化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从工业化来看,传统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国仍然处在由工业化中期向高级阶段迈进的阶段。(3)从区域空间格局来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沿海和内地的人均资本存量差距非常大,经济总量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仍然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地区间的差距造就了巨大的投资和生产率改善空间。(4)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产业比重高,现代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还比较大,经济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技术创新还会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因此,我们认为,新常态是经济短期波动偏离长期趋势的新常态,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正常表现。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都会有这样一个新的常态。经济增长新常态绝不仅仅是增长速度的降低,更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新的增长红利空间,其核心则是转换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机制,以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显而易见,新常态下需要加强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和动力机制的转换,而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是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实质是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一个社会在既定资源、技术和制度条件下所能创造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特征。生产可能性边界取决于资源禀赋结构与技术水平。当资源禀赋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发生变化时,生产可能性边界会随之发生变化;当社会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边界接近最大水平时,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下降。为了维持经济增长,需要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大主要依靠改善供给,而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是改善供给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结构性变化,而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可以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化(城镇化)只能引起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即城市化(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从我国在新常态背景下的现实状态来看,应该采用工业化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
即工业化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新常态背景下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被定义为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之所以是新常态背景下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动力,基于如下原因:(1)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支持,而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会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实现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目的。(2)在工业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变和升级,其中制造业的发展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产业主体,是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化水平的集中表现。工业化可以通过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和水平提升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促进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3)工业化会带动城市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相应地会拉动投资的增长。同时,城市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在工业化发展带动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实现通过需求拉动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4)工业化会推进技术创新。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化与技术进步呈现一种互动关系。技术进步贯穿工业化的始终,工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技术进步则是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正是技术进步推动了工业结构的变革,将工业不断地向高层次推进。工业化可以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
 
     所以,新常态从表象上来看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本质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工业化正是新常态背景下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动力。
 
     三、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路径
 
     我国经典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我国既要完成经典工业化的任务,又要迎接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冲击;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又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过程中,必须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型工业化、再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以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为核心,以回归实体经济为思路,确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路径。
 
  1.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是在国际产业发展大趋势和发展规律中应运而生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生产、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其实质就是建立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兴产业体系,以推进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来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土地、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日趋强化,已经形成对优化产业结构的倒逼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新常态背景下调结构、稳增长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必由之路。在新常态背景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在于:第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是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主要因素,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工业化进程。第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层次,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强劲动力。第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源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社会分工的纵深化和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必须以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以智力化、资本化、效率化、国际化为目标,既要重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又要推进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第四,必须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工业化进程和加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应加快现代能源产业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有效地解决我国能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五,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放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避免低端锁定,使我国的产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技术外溢效应,将“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2. 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完成工业化任务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性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就业弹性高、技术资金劳动力密集的行业特性。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现代化装备,是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引擎,集中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在新常态背景下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加快完成我国工业化的主要任务,也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实质是以装备制造业构造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载体,以高技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为方向,以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为标准,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的需要为目标,最终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基本保证。
 
     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不足、基础制造水平和配套能力发展滞后等问题。未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必须彻底告别过去“粗放制造”“快速扩张”的时代,以“精致制造”为导向,使我国制造业真正具备现代工业文明的精髓。〔4〕在新常态背景下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路径在于:第一,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由偏重于规模扩张向注重于提升创新能力转型,由低端制造向高端价值链延伸,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大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第二,调整制造业结构。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和专业化生产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实现由大变强。第三,形成集聚效应。打破行业、地区、制度分割的限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举措进行规划引导,在资本、技术、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形成若干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第四,实现核心技术突破。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以带动基础装备和配套产品制造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五,加强政策扶持。完善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在税收、资金、产品销售和设备进出口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3. 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再工业化进程
 
  传统产业是指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发展起来的已经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成熟阶段的产业。传统产业具有发展时间长、发展速度减缓、技术成熟稳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下降、对资源依赖性高而利用率低和环境问题多的特征。
 
     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和夕阳产业,而是曾经对经济增长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再工业化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链整合,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中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拓展,激发传统工业的新活力,培育新的价值增长点,使传统产业进入一个新的产业生命周期,从而以新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模式纳入现代产业体系的序列。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必须重视改造传统产业。从我国传统产业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弱、单位生产能耗高、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过低等问题。传统产业是我国工业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占三分之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仍将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在新常态下背景不能任由传统产业走向衰退,仅仅将着眼点放在发展新兴产业上面,而是需要进一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在新常态下背景改造我国传统产业的路径在于:第一,将制造业作为突破口,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加速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与扩散,加快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开发生产出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第二,将信息化作为着力点,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集成应用,围绕产品的研发设计、流程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强化信息技术的支撑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第三,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植入传统产业。摒弃传统的、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坚持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提高传统产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使传统产业的企业管理步入现代化管理轨道。第四,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资本联合、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一方面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第五,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特色优势传统产业是指传统产业中产业规模大、集中度高、存续时间长、拥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的产业。通过集中资源扶持和培育特色传统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集群进一步由生产加工为主向生产加工、品牌直销、研发设计并重的产业集群发展,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提升特色优势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4.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引领工业现代化现代
 
  制造服务业是从现代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逐步分离出来,融合了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向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提供各种形式专业服务的总称,是现代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的重要分支。现代制造服务业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提高制造企业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具有技术知识密集、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专业性强、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等特点。
 
     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服务业的制造化会发生相互交织,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一是制造业投入的服务化,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二是制造业产出的服务化,即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实质就是通过增加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优质服务供给,满足制造业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需要,使制造业的导向从以提供产品为中心迈向以提供增值服务为中心,从而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战略转型,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这是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当前国际上先进制造业向高级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从我国服务业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漠、服务创新的内生动力缺乏、诚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落后,已经成为新常态背景下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薄弱环节。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路径在于:第一,加快引导服务业向制造业靠拢。在新常态背景下围绕制造业的生产需要开展专业服务,鼓励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信息咨询、人员培训、运营维护、物流运输、设备租赁等环节开展增值服务,不断提升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现代制造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加快提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作为提供服务的平台和工具,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服务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延伸,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业务,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第三,加快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制造业服务化意味着传统交易方式的变革,过去一次性的交易方式将转变为长期跟踪式服务的交易方式,这要求制造服务企业的思想观念必须从简单的产品销售转向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第四,加快探索制造服务企业的业务模式创新。深化专业分工,鼓励制造服务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非核心业务外包,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第五,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新常态背景下需要提高制造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杜绝道德风险和短视行为,搭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这既有利于保持客户的忠诚度,帮助锁定客户群,又有利于及时从客户处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新常态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政策取向
 
     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需要有效的政策引导,新常态背景下的发展思路有三个表现:“中高速增长下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新常态,真正转向市场推动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新常态,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消费需求拉动投资需求是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常态”。〔5〕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工业化进程、开发经济增长潜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以工业化逻辑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深刻认识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运行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从政策取向上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 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关系
 
     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方面; 现代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在新常态背景下通过工业化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关系。根据协同理论,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尽管属性不同,但是在整个产业体系内,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关系。所谓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传统产业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达到现代产业的水平。自2010年中央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各项优惠政策开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造成了对传统产业政策的挤出效应。在新常态背景下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现代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应该给予两者相同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第一,在新常态背景下应建立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在传统产业内部、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之间建立研发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一方面,充分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搭建现代产业发展平台,引导现代产业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产业中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以现代产业为导向形成传统产业发展的推力,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最终实现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互促进、耦合发展。第二,在新常态背景下应加强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的统筹规划。协调各种资源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之间的配置,通过制定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引导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向产业园区集聚,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传统产业从以块状经济为主向以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逐步形成集群内产业间上下游衔接紧密、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体系;通过资源共享推动传统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轨。第三,在新常态背景下应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既做好增量又盘活存量,提高产业整体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做好增量就是要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盘活存量,就是要通过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做精做专,使传统产业发展步入品牌化、高端化轨道,实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提高全产业链的整体素质。
 
     2. 拓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
 
     在新常态下通过工业化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一般投资者都无力承担高昂的研发费用和全部风险,而一个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金融体系则能够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和风险转移机制。
 
     《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仅为2.0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左右;我国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略高于3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强,其原因与我国的融资环境和政策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大都流向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融资面临渠道较少、门槛限制较高、支持程度较低等重重困境,自然缺乏从事技术创新的动力与实力。在新常态背景下拓宽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需要改变现存的融资环境和政策,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先导,以市场融资为主体,资金来源多元化,筹措方式多样化”的技术创新融资体系。第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支持对解决技术创新的投融资问题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和杠杆效应。一方面,应发挥财政投融资的激励效应。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成立专项资金,对技术创新活动直接进行补贴,对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 同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通过减免、取消有关费用,切实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以激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应强化财政投融资的乘数效应。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支持技术创新的发展规划,表明扶持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意图和发展战略等措施,增强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资技术创新活动的信心和预期,以带动各种社会资金进入技术创新领域,放大技术创新的资金乘数,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第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创业板市场是专门协助高成长的新兴创新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筹资并进行资本运作的市场。与主板市场不同,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标准较低,侧重于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是一个前瞻性市场。我国创业板市场起步晚,尚处在建设之中,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方向定位上,可以将创业板市场的服务对象设定为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进行改造的传统产业企业。对于那些市场前景良好、有发展后劲的传统产业企业,证券管理部门应适当降低准入门槛,让企业直接进入证券市场向社会发行融资债券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为其募集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降低成本、减少障碍,引导资金向传统产业流动。第三,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我国风险投资业起步晚、规模小,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作用有限,制约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一方面应培育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放宽市场准入和对民间资金投放领域的限制,构建“官办民助,以民为主”的风险投资模式,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另一方面应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政府应当尽快完善风险投资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规范风险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运作方式,保障风险投资公司在资金筹集、项目选择、知识产权维护和所有者权益转让等方面的利益,逐步形成“项目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机制,使风险资金成为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3. 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
 
     “持续的技术升级是一国长期动态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6〕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是为技术创新从研发到成果转化最后到推广阶段这一完整过程提供一系列服务的支持系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将政府、企业和市场衔接起来,是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途径。
 
     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工业化逻辑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必须借助全社会的资源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第一,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旨在加强对技术创新的宏观引导,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做到:一是根据条件和需要建立区域性的技术开发中心,统筹整合区域内的科技资源,为技术创新提供指导和帮助;二是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拓宽企业自主创新视野,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与市场化;三是鼓励地方政府依据条件设立高新技术园区或创建企业孵化器,为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配套设施。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能够为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新常态背景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从三个层面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一是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宽松环境。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通过教育创新改变人才培养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创新人才的“造血”功能。二是应建立有利于激励机制运作的政策平台。对于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应根据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予以奖励,提高人才的薪酬待遇和未来发展预期,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以保障人才供给。三是实施柔性的人才流动政策,形成内外开放的人才大市场。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吸引国外人才加入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中,从而不断增强获得外部新鲜“血液”的能力。第三,加快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围绕技术创新的一系列活动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的组织,是联系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市场的桥梁纽带,对促进信息畅通、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具有关键性作用。加快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一是要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除了少数特定行业保留一部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非营利机构之外,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根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原则,促使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按照市场化方式运营。二是要实现经营标准规范化。完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执业条件、执业标准、执业许可范围、行为规范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制度建设,通过行业协会对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进行信用等级鉴定,敦促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开展诚信服务。三是要实现组织结构网络化。针对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地域、行业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依托各地科技资源,在企业相对集中、服务需求强烈的地区聚拢一批特色鲜明、供给充分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范围内逐步形成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为区域内各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面的、全程的优质服务。第四,开拓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是提供技术转让的专业化公开市场,是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途径。开拓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一是要促进产权交易市场法制化。按照明晰、完备、权威、适用的原则,制定关于产权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标准,将产权交易方式、内容、程序等交易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化运作。二是促进产权交易市场网络化。按照大范围、多层次、立体型的要求,推动产权交易所全国联网,形成以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为核心、以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为骨干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加强各交易所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为跨行业、跨区域的产权交易提供便利。第五,加快完善市场环境建设。市场环境主要指能对技术创新产生激励和约束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完善市场环境建设。一是要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简化审批手续和放松行政管制,打破制约技术创新的体制障碍;二是要立足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废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政策;三是要加强对企业申请专利、保护创新成果的宣传,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障技术创新者的正当权益;四是要明晰技术创新的相关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掌控质量标准,规范技术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1〕华民. 走出中国经济“新常态”论理论误区:中国经济高增长并未终结〔J〕. 人民论坛,2014(2).
     〔2〕张军. 中国经济再二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3〕国家统计局. 2013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人民日报,2014-02-24.
     〔4〕金碚.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N〕. 人民日报,2010-12-13.
     〔5〕洪银兴. 论发展新阶段的经济新常态〔J〕. 经济学动态,2014(12).
     〔6〕林毅夫. 经济发展与转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5.
 
     (责任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