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着力点问题时间: 2017-10-31信息来源:张世贤 作者:qgy_admin 责编:
编者按:自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现实中取得了积极成效。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历史使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越来越显现出需要进一步细化、体现更加可操作性的要求,尤其是在政策支撑体系方面,如何从政策层面细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施策,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阶段的重大现实命题。基于此,本刊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支撑体系发表真知灼见,以期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三变”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5766(2017)04- 0001- 14
收稿日期:2017- 04- 12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截至2016年底,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应该说主体框架现在已经搭建起来。从2017年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全面推进,整体深化,具体细化,狠抓层层落实。如何把深层的制度改革和现实的政策操作结合起来,标本兼治,稳中求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见成效?笔者在此就几个关键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政策设计要让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说是制度改革,不是政府调结构。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大多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着力,还谈不上是对市场机制和企业活力的恢复,更不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是要恢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让价格机制更有效地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让价格信号的释放能够及时引导结构调整,推动供给结构逐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调节供求关系的决定性参数,价格机制是否有效,决定着整个经济系统是否具有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能否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和供求结构均衡。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才能形成兼容性的激励机制,真正让适应市场的产品、引领市场的企业获得创新的高额报偿。培育和保护这样一种促进竞争的激励机制,才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如何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有限政府相结合,而不是搞政府统制的新计划经济,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
一个时期以来靠行政命令去库存、去产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如果说煤炭、钢铁等基础原材料去产能只是导致价格恢复性上涨,那么房地产的去库存、去产能则直接导致了一线城市的价格暴涨,这在很大程度上恐怕超出了政策设计者的预期。况且,降成本、补短板如果不解决体制性的痼疾,仅仅靠企业自身苦练内功还是解决不了非要素市场的外部成本。
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供给侧。这其间虽然有林毅夫先生所言是周期性和外部性因素引起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结构性失衡造成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经济循环不畅。根本的方向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从结构改革上下工夫,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要从根本上提高供给质量,就必须通过价格杠杆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在实体经济方面,还是在货币经济方面,都还存在着各种行政垄断、制度障碍,要从根本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就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
产品结构的背后是保护创新问题
所谓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说到底是一个产品结构问题。中国的产品结构偏重于中低端,缺乏中高端的创新产品,以至于出现大量的“海淘”现象,“海带”产品也从高端消费品向普通生活用品延伸,才有电饭锅、马桶盖儿之类的苦涩笑话。产品问题的背后是一个保护创新的问题。中国的产品创新落后主要是缺乏有效的保护创新机制。过去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大,学习提高的空间大,模仿创新成为我们的技术进步捷径,技术溢出效应也比较明显。现在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前沿,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只有2—3年,于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的弱点暴露无遗,同时也折射出我们保护创新的机制不完备。
现在的中国不再是缺钱的问题,而是缺机制。高端劳动力供给短缺以及科技进步速度递减,从而导致要素供应效率下降。由于技术创新的学习效率下降,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按照张平的测算,近年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甚至出现递减的趋势。加快自主技术创新虽然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但是,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其缓急程度也明显不同。中国尤其需要通过保护创新提高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提高市场效率。
产品创新的根本问题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问题。产品创新不是技术的发明,而是一个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市场实现问题,这是企业家的独特素质所决定的东西。创新的动力源自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能否通过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实现应有的市场回报,企业家自己心里都有一杆秤。目前,国内理论界都比较推崇华为在创新方面的大比例投入,殊不知,华为所处的行业是一个有效竞争的行业,投入越大,被模仿的可能性越小。一般的行业,一般的创新投入,失败了是自己的,成功了很快就会被高度模仿。所以企业家在创新投入上始终瞻前顾后,小心谨慎。“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如果进一步深究,就是我们在保护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因此,只有从制度和政策上保护创新、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的内生活力,并不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提高全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保护竞争的产业政策
关于产业政策之争,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庸人赘语!中国无论如何不可能放弃产业政策的主导作用。问题在于如果真正直面当前的结构性问题,就必须检视当前的产能过剩,是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前在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加上地方政府的推动和区域保护所导致的结果?由产业政策推动而累积的过剩产能再通过产业政策化解,这样的无谓循环难道不是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吗?合理的产业政策应当是在不损害市场竞争机制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助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产业升级问题。中国现阶段的产业政策绝不应该以产业升级的名义放弃物质产品为主体的高品质制造业发展方向,而去盲目升级服务业,这种脱实向虚的结果很可能是泡沫经济的泛滥。优化产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基础上会自然衍生出新的产业,这是产业升级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此,从供给侧着力的对策措施是实体性、长期性和结构性的,即主要是对实体经济层面的调整,需要着眼于取得长期效果。在产业政策上必须鼓励创新投资,以引导创新驱动;由创新驱动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当需求形成规模,会自然促进产业发展。然后再辅以产业信贷政策推动产业投资,从而引导产业结构的有序升级和优化。这其间还是要经过市场的不断“试错”才能完成。
目前的宏观政策调控和干预主要着力于化解特定产业的过剩产能,消化库存,对于降成本和补短板,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发力。就降成本而言,真正的成本下降空间在哪里?如果始终紧盯着劳动力成本,并采取措施抑制,那一定是缘木求鱼。改革开放快40年了,如果劳动者的工资还停留在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水平,则根本不符合共享发展的新理念。真正的成本下降空间应该在财务成本、物流成本和体制成本方面。银行利率高,贷款难,融资难,导致信贷黑市猖獗,是垄断的结果。不从根本上打破银行垄断,企业的财务成本是难以有效降低的。物流成本的不断攀升与地方政府路桥建设的银行利息过高,还贷压力大直接相关。再加上乱罚款、乱收费等屡禁不止,背后都有制度因素在作祟。
补短板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许多传统产业的低效率源自市场准入的制度门槛过高,甚至是所有制歧视。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民航、机场等基础产业根本不需要国有国营,国资垄断。这些产业如果放开民间资本的进入,会充分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也会增强产业的竞争力。要素市场需要放宽准入、优化组合,特别要消除对要素的各种各样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还是需要聚焦要素市场。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我们需要制度改革和政策推进的标本兼治,当前尤其需要寻找政策突破口,找准发力点。
作者简介:张世贤,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836),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北京 100038)。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