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点认识时间: 2017-11-21信息来源:张俊伟 作者:qgy_admin 责编:
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里根奉行供给学派、放松市场管制,撒切尔夫人奉行货币主义、推行“私有化”为开端,新自由主义开始风靡全球:发达国家纷纷减税、放松政府管制、推动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推行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甚至出现了政权变更;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则减少政府的市场干预、积极融入全球化。在政治层面上,冷战结束后,“历史终结论”一度喧嚣尘上,美国式民主甚至被视为是“普世价值”的代表、自由民主的样板,被强行移植到许多国家和地区。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发展趋势悄然发生了变化。标志变化出现转折点的,就是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发生的最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它爆发于美国,迅速蔓延到发达国家,并最终席卷广大发展中经济体。各发达经济体迟迟不能从次贷危机中摆脱出来的根本原因,从经济上看是多年来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导致最终需求不振,从政治上看则是西方民主制度在凝聚共识、应对重大挑战方面存在局限性。次贷危机以雄辩的事实,退去了罩在市场化、全球化上的玫瑰色。次贷危机后,各国纷纷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具体如:宏观审慎政策的流行,对幸福指数的关注、对包容性增长的强调、对跨国公司税基侵蚀和避税行为的打击,等等。这些措施充分表明,社会思潮的天平正在从强调市场机制的一端摆向强调政府干预的一端。
中国的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变化是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拥抱市场经济,拥抱全球化。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改革快速推进,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入世谈判取得决定性进展,并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加强政府干预。此后,政府用大约十年时间编织起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完善了义务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即便如此,我国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发展不全面、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的社会争论也趋于激烈。特别是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围绕改革开放的发展前景,围绕“中国模式”、收入差距等问题,论辩双方各执一端,激烈交锋。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凝聚共识,把各项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便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此基础上,党中央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要贯彻“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方略。在经济领域,更是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战略、新政策和新举措,具体如“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等。党的十九大报告归纳总结十八大以来的相关探索,根据国情世情党情最新变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明确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方略,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战略方针。在上述背景下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建成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定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与内涵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
列宁曾有一句名言:“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个判断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实现现代化的“经典”标准。但学界公认的看法则是:现代经济始自英国工业革命,是基于机械化、社会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生产方式。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经济又被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具体到我国将要建成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它应该具备如下特征。
一是消除“二元经济状态”、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现代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区别,就是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已经由1980年的29.9%下降到了2016年的8.6%,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已经不大。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虽然已经达到57.4%,但比同等发展水平的经济体低约8个百分点。如果按户籍计算,我国城镇人口占比只有41.2%,城镇化发展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要改变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全面进入现代工商社会。
二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稳定的高收入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达到其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2016年“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均收入约为8430美元,而我国的人均收入(按汇率折算)已超过了88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由于公众需求升级、经济结构固化、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通常也是风险因素较多的发展阶段,很容易出现金融、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动荡,最终使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努力功亏一篑。我国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稳定地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三是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而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仅有平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还有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鉴于GDP指标的内在缺陷,有关组织已经作了许多探索,如联合国推出了“人类发展指数”、世界银行推出了“绿色GDP”、OECD推出了“幸福指数”。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例,它基于健康长寿、教育获得和生活水平等要素构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面貌。据统计,2015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738,在世界上排名第90名,低于我国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和OECD国家平均水平(0.887)相比,更是存在不小差距。我们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大力度地改善收入分配、更显著地改善人民生活,以扭转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四是发展的可持续性显着增强。一方面,随着生态文明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未来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扭转;另一方面,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趋于结束,我国将初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届时,社会矛盾将得到有效疏导,社会风险将得到有效化解,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五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初步体现,体制软实力明显增强。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曾明确指出:“如果从建国起,用100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如果我国按时实现了上述目标,届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将明显增强。正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
未来我国要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在器物层面上人们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感受。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升级,具体如:人们希望享有安全食品、环保交通、展现个人品味的用品和服务;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产品质量明显改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将推动中国产品摆脱“价廉物美”的传统形象,“中国标准”“中国智造”“中国品质”将成为中国产品的新标签。
二是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商品或服务都是由企业提供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则是由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提供的。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发展蓝图,到2025年,我国将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将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将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要达到上述目标,不仅要积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还要大力完善上述企业的支撑体系,具体如:科技研发体系、现代金融体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促进上述资源有效配置的完善的市场机制等。
三是稳定成熟的经济体制(或经济制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被简化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为目标的经营主体,初次分配过程完全由资本所主导。各地招商引资竞争的实质,也是偏向资本方的收入分配政策。今后,随着对员工主体地位的强调,劳资关系将发生显著变化: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将明显增加、员工权益保护将更加严格、企业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将更加兼顾利益相关方的关切,更加注重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在分配领域,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意味着政府将以更大的力度来调节收入分配,具体如,遏制招商引资竞争、强化税收调节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提供高水平的均等化公共服务等。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离不开完善的市场机制的支撑。只有借助市场机制的高效运作,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又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经济强调集体主义和共同富裕,注定会是“大政府”“强政府”。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确保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四是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相应意识形态的支撑。与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文化来源包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观念,具体如法治的观念、公开透明的观念、科学效率的观念等;与主导意识形态相匹配的文化观念,具体如集体主义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等;以及来自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具体如仁爱精神、家国情怀、正确的义利观等。
把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落到实处
十九大报告详细规划了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线图。总的思路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基本发展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动能的转换。“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要加快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要深化改革,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十九大报告还从六个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了部署。除此之外,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有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的论述。要把上述工作部署贯彻好、落实好,需要把握好如下几点。
(一)牢牢把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旋律,提高发展的质量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在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的背景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道理很简单:所有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管理、土地乃至知识)都是具体的、个性化的。重组生产要素组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是用不规则材料“垒积木”(而不是用标准化的砖坯“砌长城”)的过程。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分散决策、分散探索的过程,只能借由市场机制来完成。前些年,一些地方强力引导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果陷入产能严重过剩的窘境,就是一个鲜活的反面例子。实践表明,现阶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产业政策的优化升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政策被看作是基于产业而实施的、旨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产业政策则需要实现如下转型:从基于产业分析向基于价值链(供应链)分析、竞争力分析和产业生态分析转型,从扶持新兴产业、振兴夕阳产业向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研发和支持产业平台建设转型,从锦上添花、层层筛选扶持对象向提供普惠型激励和为创新型企业雪中送炭转型。
(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制度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其总体要求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应当看到,经过几年的努力,新制度的框架已经基本搭建起来了。像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等都已取得显著进展。现在要做的,首先就是把既有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好、贯彻好。
十九大报告重申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近年来,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金融风险快速积累、集中释放,政府对金融市场运行采取了较多的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有的是临时性的,有的则是保障金融市场有效运行所必需的。随着条件的变化,那些临时性监管措施将会陆续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的金融市场运行将呈现强监管与高效市场并存的局面。这不仅是有效发挥金融市场职能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内在要求。
(三)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推动发展成果共享,既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又是拓展经济增长潜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可以从如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税收调节。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由于多种原因,上述改革措施尚未出台。需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发挥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等税种在筹集收入、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OECD研究表明,在推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税收政策的贡献约占四分之一,而公共服务的贡献约占四分之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使中低收入群体也可以享有高水平的教育、卫生、交通、社会治安,从而为其支撑起了高质量的生活。三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具有互助性质的收入再分配机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仍不完善,保障水平也相对较低。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上述要求,把社会保障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
前面提到,社会主义强调共同富裕,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注定是“大政府”的社会。但政府不是全能的,也存在有政府失灵的现象。应积极推动优化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推动优化(广义)政府内部的管理关系,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结合的合理边界,以实现整个经济体系运行效率的最大化。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