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发展现代化新经济需要有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和助推时间: 2017-12-08信息来源:刘亭 记者刘丹阳 作者:qgy_admin 责编:

    11月25日下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五次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主题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亭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他指出十九大报告在“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这一节里,强调了“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所以发展现代化新经济需要有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和助推。
    刘亭在论坛上谈了他的六个观点。第一,主要矛盾变化决定了时代变迁。研究区域经济的新发展,首先要对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研判。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怎么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毛泽东当年说过:“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从需求方面讲美好生活,其中的“美”是指“美丽中国”,“好”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也即“逆向思维”反证的六个“热点”。从供给方面来说,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换句话说,是指“五个统筹”或更多方面统筹中的失衡;多个领域发展的不足和不到位。
    第二,阶段的变化导致经济建设任务的变动。从本届中央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2020年全面小康告一段落,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现代化又分了前后两个15年,到2035年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此并行的,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关于经济建设阶段的转换,就是”由高速经济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速度”变成高质量,“增长”变成“发展”。对此还讲了一句比较明智的话:“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清醒地意识到,这转型发展的这个关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功跨越过,还在艰难地爬坡过坎,吃力得很。为此十九大提出一个新命题:“建设现代经济新体系”。这个新体系既是转型发展“攻关”的需要,也是我国一个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第三,顺应三大新趋势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在2004年参与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发展的《指导意见》讨论时,曾说过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无非是“三化归一”,也即“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现代化”。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大和社会成本的不断高企,已迫使中国要走一条“新三化归一”之路。新型工业化是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的,新型城市化是习总书记2006年在浙江主政时说的,新型市场化领导人没说,我曾“攀龙附凤”地划拉了几个字,譬如前提是产权、法治、信用,导向是“自由竞争、互利共赢”,政市关系是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之类。
    但在当下,我们要特别关注另外三大新趋势:第一个是信息化;第二个是生态(绿色)化;第三个就是人文化。总的来说,形势比人强,识时务者为俊杰,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前面陆大道院士讲的那些个客观的趋势,我非常赞同,任何时候都还是要顺势而为。“顺势因时”曾是张德江老书记上世纪末到浙江工作以后最喜欢使用的一个词汇,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实事求是。
    第四,坚定不移地发展“新实体经济”。十九大报告中讲到实体经济共有三句话,其中一句是强调要把“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另一句是强调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但我认为第三句话是最关键的,就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融合到位以后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就是“新实体经济”。
    在我来看,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之分,无非是出于经济理论抽象的需要,是中性的概念,不存在什么实体经济就是要肯定的,虚拟经济就是要打压的。2013年我在《浙报》上发了一篇《关键是挤泡沫》的文章,指出要“挤掉”的仅仅是“经济泡沫”,而非一棍子横扫什么“虚拟经济”。尽管虚拟经济更容易产生泡沫,一旦产生,它的危害更为剧烈,但这并不等于说实体经济就没有泡沫。过剩的产能、闲置的房地产,不都是实体经济里的泡沫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去产能和去库存,都是针对实体经济中的泡沫,只有去杠杆,还好说是针对虚拟经济里的泡沫。所以,不要简单地、想当然地去把 “泡沫”和“虚拟经济”划等号。我们还是要提倡“新实体经济”,也就是去掉泡沫以后,虚拟和实体有机结合的(或谓前者为后者有效服务)新经济。
    第五,浙江对现代化经济体系下未来主体经济形态的思考。浙江省再过20年(我在2014年提出的。20年过后正好是2035年,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节点)的主体经济形态,大约是信息经济+生态经济+人文经济。浙江的地形地貌是“七山一水二分田”,那么就沿海和城市而言,主要是发展以网络数据、智慧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经济。这里讲的信息经济是一个大概念,是广义的。单纯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的研发、信息装备和产品的制造、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维护,甚至是信息内容的生产,或谓纯信息产业。但信息经济则是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或者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增值应用”。
    另外一块是就山区和乡村而言的,发展狭义的生态经济,也即“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人居业+生态加工业”。但是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导向的人文经济。这个导向是十九大报告里说的,也和《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致的。
     第六,改革到哪里,发展到哪里!为此请大家格外关注一下我梳理的“三论”。一是“逗号论”,中财办杨伟民副主任在11月22日的一次讲话中称,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中的“和”改为逗号,“具有深远的意义,进一步宣示了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决心和立场”。
    二是“重点论”。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两个重点表明了新一轮深化经济改革的取向,极具警示和引领意义。
三是“自主论”。十九大报告在“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这一节里,强调了“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新中国建国以来,毛主席虽然主张“一边倒”,学习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但他一向反对“条条专政”,积极探索给地方分权。现在确有“政进市退”、集中过多、管得过细的问题,上下一般粗,地方和基层的活力明显不足。
    最后刘亭总结说,一是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任务。三是顺应信息化、生态化和人文化三大新趋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四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工作的一大主攻方向,就是顺势而为地发展“新实体经济”。五是浙江未来区域经济的主体形态选择,将会是“信息经济+生态经济+人文经济”。六是发展现代化新经济需要有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和助推。    (责任编辑:刘丹阳)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