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改革不能拖,旧模式不会自动退出,要挤它时间: 2018-01-11信息来源:ceo智慧顾问 搜狐网 作者:厉以宁 责编:qgy_admin

CFIC导读:12月17日,第十九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 新思想——致敬改革开放40年,庆祝北大建校120周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出席论坛并发言。
 
厉以宁在演讲中表示,由于存在路径依赖,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国情还是慢慢地改,但改革是不能拖的,再走路径依赖的道路只能延迟经济的转变。旧的模式是重数量、重速度,新的模式是重质量、重效果。
 
厉以宁教授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不要再留恋高速度,中高速度就够了。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等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还需要做。企业在国内外都有同行,不改就被淘汰了,应该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
 
以下为实录:
 
1.  走老路不一定没有风险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留恋旧的发展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亚洲非洲一些独立的国家,想早日摆脱贫困状态,听从了某些研究发展经济学家的意见,引进外资,结果,虽然经济增长率高了,人均GDP增大了,但没有改变原来的体制,依然处于贫困之中。
 
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困难逐渐被一些经济学家从新的角度做了批评解释,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只顾发展,只顾引进外资,盲目发展,盲目开放投资,盲目输出资源而不改体制,这是有害的,就会使他们陷入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也能达到,但同样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叫什么?叫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什么意思?就说走老路,这是最保险、最安全的,因为前人是这么做的,后人跟着他们的脚步走,这样的话不承担责任,同时也就回避了走新路可能遭遇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家虽然感到现在的旧发展方式有问题,有矛盾,但还是坚持它的路径依赖。
 
留恋旧的方式渐渐成为一种惯例,即使是在某一些发展中国家能够从低收入陷阱走出来,进入到了中等收入陷阱,但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它怎么办?还跟过去方式一样,结果就陷入了旧的陷阱。
 
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希腊。希腊在二十世纪转到二十一世纪的阶段中,人均收入或者人均GDP的收入都超过了过去,超过了人均GDP12000美元,12000美元被认为是条杠杆。超过了以后联合国、世界银行就纷纷祝贺,你超过了中等收入。但又怎么样?制度不改,金融风暴一来,它受到波及,马上又下去了,又回到了中等收入的陷阱阶段。所以,从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就可以看出,走老路并不一定是没有风险的,而且风险不比改成新模式的风险小。
 
2.  挤出传统发展模式才能找到新模式
 
第二个问题是新旧发展模式怎么样把它成为革命的故事?
 
这是全世界很多经济学家在讨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旧的发展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旧的发展模式持续了多年,严格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才把新旧模式更替作为一场发展方式的革命。
 
尽管在强调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一再提到新发展方式对旧发展方式要替代,但路径依赖的影响不可小视。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国情还是慢慢地改,这样是一个大的问题,传统发展模式它是不会自动退出的,要挤它,这样才能找到新发展方式。路径依赖在思想上成为一个障碍,这个障碍是什么?就是说既然是这样的要改,那就慢慢改,所以说它没有一种结构性,并且还认为这种发展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是跟资源配置的改变结合在一起的。
 
根据以上所说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先要分清楚什么叫旧发展方式,什么叫新发展方式。
 
旧的发展方式就是走老路,跟着走,责任前人负了,这里没有新东西,反而可以避免创新的风险。这就是旧发展方式。新方式呢?就一定要通过重要的改革,通过一些革命性的改革才能做到。最重要的是改革什么?比如说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这个就是一种改革,这个改革以后,就能够使企业真正自己经营,自负盈亏。还有通过新发展方式改革重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提供新产品、新产能、新功能等等。这个是重要的。你不跑这儿,旧的怎么被替代,新的怎么把旧的赶走。
 
根据以上所说的,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在中国,市场一定是要排在重要位置,是决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经济中还有一些例外,比如说公益性的部门,比如说跟国家安全有关的部门,还有特别重要的新科技的研究单位。这种情况之下,虽然要利用市场调节,但政府也影响发挥规划引领支柱的作用。那就是说一般的情况下,怎么样把经济转型用市场来调节。但是特殊的行业,非营利性行业,纯粹公益性行业就采取另外的方式,政府发挥引领、扶持的作用。
 
3.  改革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
 
在这里还要说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这么急?
 
改革是不能拖的,如果是长期在这里较量,是旧生产模式好,还是新的生产模式好?经济在前进,企业它有同行,国内外都有,你不改就被淘汰了,不改就竞争不过别人了。所以这个念头一定要下。
 
再走以前的道路,路径依赖的道路最后只能延迟经济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什么?我们可以简单说,什么大转变,旧的会转型的,就是这样的。旧的是重数量、重速度,新的是重质量、重效果。企业是相互观看的,所以说不是不变,它没有感到压力不会变,压力在前面了,你不变就被淘汰,就是这种情况。置之死地而后生,应该有这样一种想法,但在我们现代却不是这样。
 
我们现在怎么样?认为转变还是可以的,得慢慢来,别那么着急。为什么?一转变快了,新旧转换从哪里来,一转变快了,东西不足,引起物价的上升吗?你这样究竟新生产的销路何在?你在没有出来之前,你的创新是不是带来更大的风险?有各种各样的争论,这些争论靠什么?靠深入学习,深入学习十九大理论。
 
十九大理论上讲的很清楚,我们重在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理念转变了,你才能够前进,发展理念不转变,仍然是以前的发展,甚至盲目认为,我现在已经是路线都通了,不能再大干快上,这种对长期的转变来说,转型来说是不够的。所以这里应该提出这个问题。
 
4.  不要再留恋经济高速增长
 
高速度不是常态。很多世界上的国家走过高速都是暂时的,不能维持的,因为经济学家都知道,高速度不是常态。中高速增长对某些国家来说,走过了也不是常态,还在变,还在往下走。因为经济在发展,所以说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不要再留恋高速度,中高速度就够了。
 
这样的话,我们把中高速度作为常态,这样的话就能够持久。至于说到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等等,要不要做?还需要做。因为你有这么一些需要来补的短板,需要让它们继续前进的机会的话,为什么不利用?你不利用别的企业就用了,每一个企业家都应该有这样的,并不是我用不用的问题,而是我的工人能不能继续在这里就业的问题,我的市场是不是被别人夺走的问题。因为有这样一种想法,所以对我们来说中高速增长是维持经济常态的一个必要。
 
就中国来说,怎么样保证今后的发展能够继续下去?首要就是在今后的日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企业的对手也是企业。当别的企业试验成功了,有新产品新产能的时候,逼迫你改,你不改他兼并你,你就黄了。这个不是坏事,真正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在竞争中出现的,是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坚持下去的。这一点企业应该看得很清楚。企业应该看到,转型阶段甚至为未来人力资本做准备的阶段,这样的话一旦铺开了是快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就行了。
 
我们可以说改革是不可能止步的,你按旧方法就待在这里了,迟早要被淘汰,那就不如出来拼,出来改。所以现在是叫二次创业,对民营企业来说特别重要。
 
民营企业今天正面临着二次创业的阶段,如果没有二次创业,怎么来应付下一阶段的竞争?人才的培育,也应该从这个方向走,人才大大不够,培训以后更多的人是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把技术提高了,知识提高了,将来不要害怕,这就行了。不能够再去依赖过去的途径,我们应该说只有通过竞争自己,改造自己,创新路,中国企业才有更美好的前途。好,谢谢大家。
 
口述:厉以宁
本文来源: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延伸阅读一
 
厉以宁:当前我最担心的是什么?

大家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当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当前最要紧的你担心什么?我担心是改革太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现在最要紧的问题在哪里呢?是把发展方式进行变换,要把过去那种数量型的、速度型的改变为今天的质量型的、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这个发展方式不是很顺利的就能改过来的。
 
经常听到下面的人的一些反映,因为最近我在几个省做了调查。一个反映是什么呢?经济形势已经好了,稳中有进了,这样的话我们补短板、降成本、去库存,这样一些是不是也可以放松一点了?因为形势好了。比如说为什么会有补短板的活动?降成本的活动?就因为现在经济不景气、前一段经济不景气。
 
第二个要谈到怎么样把我们的经济能够真正有效地转到新发展方式上去,科技创新是一个主要的动力,而且也是主要的成就。没有这样创新的话,就是发展也不一定是新的发展。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的形势,往往比我们想象得要乐观一些。实际上我是认为我们面前的问题还是挺多的,讲三个我自己遇到的问题。
 
第一个,在今天怎么样能够把实体经济发展起来。实体经济发展起来是需要人才、需要创新、需要新的营销观念、需要新的管理理念,这是一系列问题,不是简单说就转了吧,没有那么容易。
 
第二个,对农村的情况还要进一步细化。中央的政策是对的,但是为什么经常听到一些没有报道的消息呢?比如说农业产业化生产的东西卖不掉了,整个村子就陷在不好办的格局中。那你要让他脱贫,要让他奔向小康社会,你在营销方面要下多种工夫。怎么样把农村中的营销问题跟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呢?这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个,我们在工作的时候经常要想怎么样把产品真正打到国际上去,在国际上能够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专门特色的产品,这点还不够。对于品牌的概念就不如人家,所有的这些都是要做的工作。
 
改革并不是不要农民,改革需要的农民是新农民,改革不是不要进城来打工的人,改革是需要这些打工的人能够自己创业,回家再创业这是更理想的。农民是种职业,而不是身份。农民是身份,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现在不是这样了,农民是一种职业,他愿意当农民就当农民,他不愿意当农民就不是农民,因为他不是这个职业范围了。这是报告中强调的一点,要在农从中造城,产业主体、市场主体、经营主体把农民变成这样的。他可以采取这种形式,比如说合作社、股份制、独家经营,这是完全可以的,农民有这种想法是好的。
 
这就提出了两个对今后的希望:
 
第一个希望,一定要看到中国当前正在发生人力资本革命。现在的农民,我在几个省走了以后感觉到他们一部分人已经变了,变为什么?变为怎么样来运用服务业作为职业,他不种地,但是他帮人种地,他有拖拉机、播种机,可以去租,农民去搞服务业了,这是一个大变化的。中国的农村应该说人太多,但是人太多的问题是不能随便把人去找工作,有的工作还不干呢,所以农民自己创业和农民经营服务业、农民经营生活服务一系列工作都需要我们做,需要我们安排,所以在这一点我们要有新的认识。
 
第二个希望,在当前教育对农民已经起了越来越深的作用,有三个例子都可以说明,第一是高中的普及,高中的普及不是单纯把业务教育再延长几年的问题,因为实际上就为很多农民进高等学校做准备的,这是一个大变化。第二是职业技术教育要发展,因为很多农民认为我家的孩子是能够当一个技工、技师,这就是不错了,慢慢走吧,他认为这个保险。第三是农民能够在农业上有新的创新,这个在一些地方像种花,从来没有说农民在山坡上种花,种花以后使经济起来了。
 
所以我们对中国的应该有新的认识,我们担心的刚才讲过了,正是中国怕经济停滞。如果不走这条创新的路,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度,发挥很多想进城工作积极性的道路,这样的话仅仅靠以前的就业到处安插人,这样是没有效率的,一定要跟创新结合起来。创新不能谈得多、做得少,对当前应该有这种担心,但是希望是存在的。
 
十九大文件最要紧的问题是什么?目标已经定了,路径已经清楚了,现在我们要领会。但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实干,大家都能实干,我们的经济就快了,就发展起来了。而且在这里一定要不要去追求高速度,再追求高速度只能自己拖慢了前进。中高速增长在当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速度有的地方要GDP超过10%,我不知道这些地方能维持多久。假如你不变的话,将来生产出来依然会积压,依然会走旧路子。攀比从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障碍,你到8%了,我非要超过你到9%,那个说我到10%的增长率,这样的攀比对中国经济是有害的。我们要冷静下来,根据情况走创新的路,这样我们就可以步子更稳,而且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
 
(本文来源:经济观察研究院)
 
 

延伸阅读二

厉以宁: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发表演讲,他提出,对中国而言,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实干,一定不要去追求高速度,再追求高速度只能自己拖慢了前进步伐,他觉得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在当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很多人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当前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担心改革太慢。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最要紧的问题,是把发展方式进行变换,要把过去那种数量型的、速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质量型的、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而发展方式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近我在几个省做调查,经常听到有人说经济形势已经好了,稳中有进了,这样的话我们补短板、降成本、去库存的政策是不是也可以放松一点了?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为什么会有补短板、降成本的政策?就是因为现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有待提升。
 
怎样将经济转轨到新的发展方式上去?科技创新是一个主要的动力。没有科技创新的话,发展也不一定是新的发展。
 
我认为中国经济还面临三项挑战:
 
第一,怎么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人才、需要创新、需要新的营销观念、需要新的管理理念,这是一系列问题,解决起来没有那么容易。
 
第二,对农村的政策还要进一步细化。中央的政策方向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为什么有时会听到一些农业产品卖不掉的消息?因为要让农村脱贫,还需要在营销方面多下工夫。怎样把营销跟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结合在一起?这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个,能够有自己的品牌,做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但这点还不够。对于品牌的概念,我们还不如人家,还需要提升。
 
改革并不是不要农民,改革需要的是新农民,改革不是不要进城来打工的人,改革是需要这些打工的人能够自己创业。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
 
现在,农民是一种职业,愿意当农民就当农民,不愿意当农民就不是农民。
 
提两个对今后发展的希望:
 
第一,一定要看到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人力资本革命。现在的农民中一部分人已经变了。他们懂得将服务业作为职业,自己不种地,但是帮人种地,他们有拖拉机、播种机,可以租出去。农民开始从事服务业了,这是一个大变化。中国的农民数量大,但不能随便让人去找工作,让农民自己创业,自己经营服务业,这中间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安排,所以在这一点我们要有新的认识。
 
第二,当前,教育对农民已经起了越来越深的作用。有三个例子都可以说明,第一是高中的普及,现在高中的普及不是单纯把义务教育再延长几年的问题,而是要为很多农民进高等学校做准备,这是一个大变化。第二是职业技术教育要发展,因为很多农民希望孩子能掌握一门技术。第三是农民能够在农业上有新的创新。
 
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应该有新的认识,我们怕中国经济停滞,如果不走创新的路、发挥农民积极性的路,仅仅靠以前的就业政策,是没有效率的。解决农民和农村的问题,一定要跟创新结合起来,而创新不能谈得多、做得少。
 
现在,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实干,大家都能实干,我们的经济增长就快了,就发展起来了。而且在这里一定不要去追求高速度,再追求高速度只能自己拖慢了前进。
 
中高速增长在当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因为假如我们不转变发展方式的话,将来产品依然会积压,依然会走旧路子。攀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障碍,尤其是之前对经济增长率的攀比,这对中国经济是有害的。我们要冷静下来,根据情况走创新的路,这样我们就可以步子更稳,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