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改革发展变与不变时间: 2018-02-26信息来源:新闻中国采编网  作者:万权报道 责编:qgy_admi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国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之际,在新时代开启的伟大征程中,深刻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变与不变,对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承担新使命、奋斗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的“变”与“不变”

时移世易,变法宜矣。变革的年代,我们也必须转变、改变,有些还须进行根本性的、决定性的转变。这是形势使然。但我们的头脑也必须清醒,有些既定政策,绝对不能动摇;我们信仰的真理,更永远不可能改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在“变”中成为现实!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他连用了六个词语——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告诫全党同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毫无疑问,世界正处于“三大”——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内外环境变了,我们党也必须审时度势作出改变。在十九大报告中,这个“变”字,先后出现了43次。在十七大报告中,“变”出现了34次。在十八大报告中,“变”出现了40次。此外,与“变”相关联的“改革”,则出现了69次。

“一个字的高频出现,有些属于偶然,有些不过是固定用法。但每次报告,都出现这么多‘变’,其实正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正体现了我们党勇立潮头,走在时代前列的改革创新精神。”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面对记者采访时称:这其中我们还必须要看到其中蕴含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变革中蕴藏着不变,那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不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主线主题地位不变。

万祥军解读表明:变与不变,本身就是一对哲学命题。唯物史观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是在变化中前进和发展的。凡是适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引领这个时代的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那么,这个变化就是积极的、向上的、蓬勃的;反之,则是消极的、没落的、萎缩的。辩证法认为,变是永恒的不变。同时,事物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是不变的,是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坚韧性的。

“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但基本国情没有变。”万祥军解读表明,十九大明确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从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但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

坚持改革开放,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各领域改革都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绝不能自立旗帜、擅作主张、擅自行动。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明确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注意把握蕴含其中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改革,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巨轮不偏航、不迷路,朝着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破浪前行。

把准实现路径,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围绕这个总目标,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保持工作力度和连续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有计划有秩序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图示: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图示:“解读十九大报告”专题新闻发布会现场。


十九大确立工作坐标再释改革开放决心

近几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都会发表新年贺词。2018年是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以来,第5次发表新年贺词。他在历年贺词里,24次提改革,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多次提反腐,纯净政治生态;多次提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述有变,但不变的是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爱民为民之心、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之心。

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解读说:“五年贺词唯‘变’不变:24次提改革全面深化继续发力。从2013年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描绘宏伟蓝图,到2014年的锐意推进,啃硬骨头,再到如今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全面深化改革已历三年;2015年贺词里,习近平指出,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2017年贺词里,习近平表示,2016年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十九大习近平立未来五年“工作坐标” ,再释改革开放决心。我们可以领悟十九大指出了今后五年的时间节点的关键性,习近平指出,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五年,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2018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表示,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万祥军面对记者采访时称,“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改革将全面发力,而非聚焦于某一点、某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旨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可看作是改革开放的升级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放很重要。”万祥军认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将使中国加快融入世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2019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透露,将对未来发展作出新的规划。“这个‘新的规划’,至少应着眼于2035年”,万祥军指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12个“强国”目标,未来会否有其他方面的目标,值得关注。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在讲话中两次提及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万祥军说,从中可见中共对共同富裕的重视程度。百年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做好工作的最根本的动力。

2021年将迎来中共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万祥军表示,这再次宣示了中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如磐石的政治决心,彰显了中共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勇气,反映了中共在新时代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的政治信心。万祥军分析称,中共要开创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核心是党的建设,基本抓手是自我革命。其中,自我革命是管党治党建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实现长期执政的“关键之匙”

坚持改革开放,习近平对改革理论的新拓展

“我们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这是面向未来的郑重承诺,也是正在推进的扎实行动。我们坚信,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与世界携起手来,必将共同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这是习近平在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一再向世界宣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坚定决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中国,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不断向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来自东方的信心与动力。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经历过长期封闭导致的落后,才更加懂得“没有改革,就不会有动力。没有开放,就不会有进步”的道理。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打开国门谋发展,这样的转变不仅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而且也体现了对国际局势发展变化的敏锐把握,对时代潮流的主动适应,对人民意愿的积极回应。

改革为打开国门创造了体制机制条件,开启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实践;开放引进了境外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在注入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形成倒逼改革的推力。改革搭建起促进发展的制度平台,而开放引进的合资外资企业也给国内市场带来活力,推动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完善。两个维度的深刻改变,两个方向的同频共振,形成“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的大格局、大趋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今日中国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活力之强,令世界惊叹。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创立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从东部沿海不断扩大开放区域到广大中西部腹地逐渐融入市场经济,改革和开放犹如两翼,搅动起相互激荡的强劲气流,推动中国经济驶入腾飞的快行道。

改革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开放是由点及面再到全方位的扩大过程,改革和开放一起构成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330多项改革措施,还是着眼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目标任务,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人民获得感更多的发展。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他强调,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强调“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一目标立足于我国发展实际,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凝结着我们党领导改革的历史经验,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改革总目标蕴含了中国梦的战略新设想。改革总目标的确立与中国梦是一脉相承;改革总目标凸显了改革的新任务。制度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是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文明进步的关键;改革总目标在改革的布局上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布局,必须坚持全面改革,而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

培育和激发改革的动力之源,是确保改革持续推进并取得全面胜利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解读表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理论改革动力方面的拓展。紧紧依靠人民,增强改革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社会活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强调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全局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万祥军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了对改革方法论的新拓展。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必须在把握全局的前提下整体推进改革,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万祥军解读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保障新拓展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加强调党对改革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更加强调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我国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牢牢立足于这个最大实际,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所指出的:“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第一层含义是指我国的社会性质,在这个初级阶段都是社会主义的;第二层含义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必须努力实现国家现代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在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基本国情不变的方面,也要看到具体国情变化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看到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征;既要考虑我国社会原来的历史和基础,又要考虑现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既要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时代变化和国际环境对我国的影响。

习近平同志正是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从变与不变的统一中来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他又根据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三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表述,是根据当时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实际提出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原来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一种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所谓一脉相承,是指它们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要解决的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不适应问题;与时俱进表现在,新时代人民需求的内容和社会供给状况的变化。

图示:“解读十九大报告”专题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能变”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论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可以说,报告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呈现出把握新时代、走进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清晰图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万祥军解读说,正如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始摸索着进行,逐渐发展成为包含着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丰富内涵的范畴。今天,伟大旗帜在世界高高举起,我们的实践成就举世瞩目,历史进程的演变雄辩有力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论随时代而生,为引领时代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本次报告更是提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无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表征。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历尽苦难的中华民族的自觉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任何时代、进入任何阶段,都必须有其坚持不变的原则,变了就意味着失去了本源。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不能变。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坚持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让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与使命担当。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能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96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能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根本成就。高举旗帜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举旗帜就是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发展更有质量、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十九大代表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标注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在报告中用“五个时代”标注新的历史方位。代表们表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今天,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经过长期努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结果。

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代表结合自己的工作表示:“以高铁、支付宝为代表的‘新四大发明’业务在服务器上运行,靠服务器支撑。五年前,全球前五名的服务器企业里没有中国企业,今天有超过一半来自中国。一些中国企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进而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佤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杨娜代表说:“这几年,佤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从茅草房搬进安居房,民族文化旅游、养殖等扶贫产业红红火火。我们坚信,在党的带领下,佤族群众一定能与全国一道迈进小康社会。”

【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代表们认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山东兰陵县代村社区党委书记王传喜代表说:“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有更高期待,对我们的工作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代表们纷纷表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除了继续推动发展之外,我们还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江西省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代表说:“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赣州是革命老区,加速振兴实现‘弯道超车’,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使命呼唤担当,奋斗开创未来】

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十九大代表、四川黑籽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占地斯门说,“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20多年的党员教育工作者,我对这‘三个牢牢’印象深刻。”20多年来,占地斯门的关注点始终放在最贫穷、最落后、最困难的角落。她坚持以公益、优质的学前教育,让成千上万个农民工孩子、农村留守儿童、藏区孩子享受到了与大城市一样优质的学前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在占地斯门看来,我们社会发展进步了,群众对教育、尤其是幼儿基础教育有了更高的需求,“我们也在不断提高、不断满足大家的需求,让娃娃们更好成长。”

十九大代表、四川汶川县人民医院院长王松柏说,近年来,汶川县人民医院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医院、学校合作,在阿坝州建起第一个县级医院重病监护室、移动诊疗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群众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王松柏说,当前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希望能在家门口安心看病、放心就医,享受优质可靠的医疗服务,而这正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确定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正在书写伟大的历史。必须团结一心、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攻克新难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西藏昌都市察雅县委书记任厚明代表说。(执笔记者:余晓洁;参与记者:高皓亮、孔祥鑫、庞明广、彭源、董小红、杨绍功、张宸、郑良、段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