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为何呈稳中趋缓态势时间: 2018-10-28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10月26日 作者:刘雪燕 责编:万山
审视内外部环境变化,研判经济运行趋势,宏观调控须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一稳、两控、两坚持”上做好文章。
扎实的基本面加之渐趋增强的新动能,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大势没有改变,但新旧动能仍处于接续中,四季度及明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经济增长呈现稳中趋缓的态势。
传统产业增长调整,供给面增速将下行
一是周期性行业增速调整或加大明年工业下行压力。从分行业工业生产数据来看,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和上年低基数影响,周期性行业增速较上年底回升近5个百分点,对整体工业回升的贡献率达到90%。而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行的斜率下降,加之明年低基数优势消失,周期性行业快速增长的势头或将不可持续。二是出口制造业增长面临考验。中美贸易摩擦以来,贸易数据反映不明显,主要工业品出口交货值高速增长,表明企业仍然处于前期订单消化及抢出口阶段,贸易摩擦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加之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PMI数据出现波动,新兴经济体货币危机有蔓延风险,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提升,这对我国未来贸易出口带来负面影响。三是从总量层面看,随着今年环保限产范围的扩大以及污染物标准的延续,环保限产对工业生产以及价格的影响仍然较大。四是上游重化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回升、信贷收紧带来的融资成本回升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经营面临的成本压力日趋加大。总的来看,四季度工业将延续当前的平稳态势,但明年下行压力加大。
基建有望趋稳,投资下行趋势稍缓
一是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受益于前几年房地产去库存,今年进入存货重建过程,地产投资持续较强。从资金来源看,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均有所改善;从先行指标来看,土地购置和新开工面积均保持较快增长,1—9月,新开工面积增长16.4%,环比提高0.5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增长15.7%,较1—8月提高0.1个百分点。预计四季度这种全国范围内的库存回补过程将持续,地产投资短期仍将保持一定韧性,明年的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依然保持较快。二是制造业投资或将回落。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在终端需求回落的背景下持续扩张,主因企业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为了支撑收入增长必须保持一定的产能扩张,预计年内制造业投资仍有支撑,而明年受到供给面增长回落影响,制造业投资或将回落。三是基建投资有望趋稳。受财政整顿和金融监管强化的影响,基建投资的主要融资渠道受到较大影响,加之上年的高基数,年初以来,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降,成为拖累整体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9、10月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走强,银行贷款保持稳健,企业债券市场继续回暖,影子信贷跌幅收窄,基建资金来源压力将有所缓解,基建投资有望在四季度企稳。但是因为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控制依然偏紧,估计其上行空间有限。
耐用品回落,社零大幅回升难度大
一是新兴业态规模扩大挤压社零数据。近年来,网络购物等新兴业态高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但其并不进入社零统计口径,这对社零数据造成较大挤压,也使得社零数据对消费增长的描绘越来越失真。二是服务消费对社零数据形成挤出。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障等改善型、服务性消费方面的人均支出增长较快,个性化以及注重个人体验的产品消费需求增长迅猛,消费者在社零统计范围内的商品支出占比回落。三是耐用品消费回落。受油价上涨影响,石油相关的消费稳步上行,但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速持续下行。虽然汽车消费下行受到今年6月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取消和下调部分车型补贴政策的影响,市场需求有所下降,四季度可能会有所恢复,但随着存量增大,耐用消费品增速回落不可避免。总的来看,预计四季度社零增速与三季度持平,但明年或将进一步下探。
供需双旺,新动能高速势头仍将保持
一是高技术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新动能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少于传统行业,受到资金约束较小,更何况新动能的融资渠道依然通畅,监管机构正在大力推进针对独角兽企业的CDR、IPO等直接融资方式。资金的较小需求加之定向支持,使其受到信贷收缩的影响也较小,且在转型升级和大量研发投入的支撑下,高技术产业也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二是新兴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速。服务业景气指数持续走高,新兴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以及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文化、旅游和健康产业持续高速增长。
拉涨动力不足,价格水平总体保持温和
一是CPI中枢上移。三季度CPI增速高于上半年,但其拉涨动力多为短期扰动因素,随着供需格局改善,当前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明年元旦、春节前后旅游价格可能成为消费价格数据的重要扰动因素,但在供给充足、需求景气度不高的情况下,CPI拉涨动力不足,预计明年CPI水平依旧保持温和。二是PPI同比增速或将回落。从历史数据来看,原油与钢材价格是影响我国PPI指数的最主要因素。未来原油价格仍有上行空间,但钢材价格可能出现回落,叠加翘尾因素下降的影响,预计四季度和明年PPI同比可能有所回落。
综合来看,四季度经济运行以平稳为主,但明年经济放缓的压力加大。
长短结合内外兼顾,促进经济增长动力平稳接续
审视内外部环境变化,研判经济运行趋势,针对最突出、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2019年宏观调控须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一稳、两控、两坚持”上做好文章。“一稳”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稳定;“两控”即控制金融风险的节奏和速度,控制或有外部冲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两坚持”即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扩大对外开放。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稳定。明年整体经济将面临的下行压力更加严峻,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上升,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应更慎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更好地配合,避免对经济运行造成干扰。一是中央财政应延续今年的趋势,适度发力,包括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来投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产品,以及进行必要的“补短板”基础设施投资。尽管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短板。从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相对不足;从城乡来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从领域来看,电力、通信、地下管网和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二是通过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降准资金部分置换MLF等结构性工具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通过释放更多优质流动性资产(HQLA),激活受到管控的信贷投放,缓解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控制金融风险的节奏和速度。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将成为明年面临的最大风险,金融风险控制的节奏和速度需要适当调整。一是去杠杆可先暂缓为稳杠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去杠杆的长期政策基调被抛弃或者转向。控制地方金融机构的缩表速度,适当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缓冲期,增强其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二是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当前表外收缩、表内融资的扩张对民营企业的惠及作用有限,实体经济仍然面临偏紧的融资环境。要大力支持票据市场发展,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环境。中小企业签发的票据约占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即使是由大企业签发的票据,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票据的接收方是作为这些大企业供应商的中小企业。支持票据市场发展,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三是在整顿地方平台债务时,应适度控制严监管的执行强度,通过市场化方式采取重定利率、展期、债务重组和债转股等方式降低平台融资成本和偿债压力。
控制外部冲击的影响。一是有效应对化解中美贸易摩擦,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短期要对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进行充分评估,制定并实施帮扶救助政策,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通过关税调整、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等政策,拓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主要贸易伙伴出口,积极主动地增加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进口,同时多渠道联合我主要贸易伙伴,共同抵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中长期要强化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贸易和投资法律法规,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多边贸易体制,等等。二是密切关注新兴市场的或有风险。在外围经济疲软、美联储加息的推动下,今年美元重新走强,土耳其、南非、印度、印尼、俄罗斯、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出现较大波动。加之当前新兴市场国家美元债务达到高点,2019年、2020年将迎来到期高峰,如果美元持续加息,本币大幅贬值,新兴市场国家如何消化这些美元债务将会是个难题,会不会演化为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值得密切关注。
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市场主体根本利益诉求出发,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一是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继续化解钢铁、煤炭、煤电行业过剩产能,防范已化解的过剩产能复产。二是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制定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保护产权政策,激励企业家精神。帮助企业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建立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以市场化的方式挖潜增效。三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降低企业迫切期待的制造业增值税、涉企服务性收费、“五险一金”缴费率等税负水平,清理附加给企业不合理的中介费用、财务费用、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隐性成本,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四是加大国内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尤其是国企混改、土地流转、服务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等改革。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一是继续加快对外开放,尤其是对美国之外的欧洲、日本、其他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开放。二是抓紧落实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实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跨境投资和对外贸易“双线融合”发展战略,推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和外贸服务等新业态健康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在旅游、金融、电信、工程咨询等领域推出一批开放政策,减少各个行业管理部门的前置准入许可,尽快实现和国际通行标准的衔接,提升我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