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林兆木:中国奇迹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时间: 2018-12-17信息来源:《瞭望》2018年第50期  作者:记者王仁贵 责编:qgy


     


    “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经济发展是很重要的体现,但不是全部。40年来的伟大变革和发展奇迹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体制基础、制度基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原常务副院长林兆木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来看待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


  林兆木曾参加党的十五大至十九大报告、1988年以来的13次中央全会文件及历年政府工作报告、1994年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八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的研究论证工作。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源源不断释放的红利,是中国经济持续40年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和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推动中国经济沿着正确航向不断前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40年的中国奇迹。


40年辉煌成就的历史意义


《瞭望》:可以从哪些维度来看待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林兆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从经济发展看,1978年我国人均GDP才156美元,2017年达到8827美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8.5%。40年的时间里,7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7年与1978年相比,按不变价计算,GDP总量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我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的1.8%提高到15.3%,稳居世界第二位。在这么长时间实现这样高的年均增长速度,不仅中国历史上没有过,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可以说是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未来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体制基础、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一条正确道路,这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瞭望》: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来看,应当怎样看待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历史意义?


  林兆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40年来,我们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三个维度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三个“意味着”,实际上也正是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历史意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十九大报告阐述的这两个“迎来了”十分贴切,既说明“伟大飞跃”“伟大复兴”还在进程中、尚须继续奋斗才能实现,又说明“伟大飞跃”“伟大复兴”已经迎面走来,是可以清晰看见和实现的奋斗目标。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就打破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出现的所谓“历史终结论”,打破了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话。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可以这么说,正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变革和辉煌成就,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坚实基础,并从各个方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40年经济奇迹的显著特点和根本动力


《瞭望》:从历史和国际比较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显著特点?

 

  林兆木: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是持续不断的,其中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出现三次改革高潮:第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80年代中期,第二次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9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特别是在三次改革高潮中,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 一是中央高层决策、自上而下发动领导组织和全党全民广泛参与、自下而上实践探索创新相结合,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二是理论上突破传统教条的束缚和实践上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相结合,两个方面相互转化,相互推进

  • 三是经济基础领域改革和上层建筑领域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国际比较,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变革,其广度深度难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如此巨大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产生生产力停滞和社会动荡,恰恰相反,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就是一个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发生过经济衰退和危机。这40年,我国的经济周期,不是像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出现周期性经济衰退(连续两个季度GDP负增长),而是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高低的变化40年来我国从未出现过经济负增长。除了1981年5.1%、1989年4.2%和1990年3.9%的增长率较低外,其他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都在中高速以上。这可以说也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特点


《瞭望》:取得经济发展奇迹的根本动力何在?


  林兆木:根本动力是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回顾历史,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活则全局活。与此同时,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建立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城市率先开放,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僵化封闭局面,带来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又如,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这使我们冲破了80年代末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制裁,推动经济重新进入快车道。1994年宏观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我们较快地抑制了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出现的通胀,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再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随后改革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深入展开,同时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使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低迷和国内“三期叠加”及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复杂环境中,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


  4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改革归根到底就是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包括调动企业家投资创业积极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正确战略决策引导发展不偏航


《瞭望》:除了改革这一根本动力外,40年经济奇迹的取得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林兆木:在改革源源不断释放经济发展动力的同时,经济奇迹的取得还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有一以贯之的长远发展战略以及为实现战略目标连续实施的五年规划。

  •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是上世纪8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解决温饱;第二步是在9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 进入21世纪,我们党对第三步战略目标加以划分,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先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GDP总量2020年翻两番;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提出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规划建议时,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们现在正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 党的十九大根据形势发展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本世纪中叶又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是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可以看出,我国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既一以贯之,又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


  为了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我们党又相继提出了各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走出去”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等。同时,又通过五年规划来一步步落实阶段性目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六五”计划到目前的“十三五”规划,都根据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及阶段性目标的要求,提出各个五年规划要达到的目标和相关的政策举措、重大建设项目等。通过互相连接的五年规划贯彻长期发展战略,分步实现战略目标,这是我国独有的优势,保证了发展战略实施的一贯连续性。


  另一重要因素是:实施正确宏观调控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建立,调控方式不断完善,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例如,1993年伴随经济高速增长产生了严重通胀,中央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及时推出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政策,促使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幅度逐步回落,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 又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中央及时转变宏观政策思路,从“九五”计划要求逐年减少财政赤字,转为适当扩大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资以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很快取得成效,阻止了经济下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也对亚洲国家抗击金融危机作出了贡献。

  • 再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防止经济下滑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面对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情况,中央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思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促使我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在改革成为经济奇迹根本动力的同时,正是以上这两大因素助推了中国经济沿着正确航道不断发展。


《瞭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同以往的改革部署相比有什么新的特点?如何看待十八大以来改革的成就?


  林兆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定》首次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系统的部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六次三中全会,都是对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主题作出决定,而十八届三中全会从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的改革,同时对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了部署,因此是5+1+1的全面改革,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起草工作,成立了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决定》起草组。由党的最高领导人亲自担任中央全会文件起草组组长,是很罕见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重视。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除经济基础领域的改革有力推进,上层建筑领域改革力度尤其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既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它的牵引作用,同时要求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加快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改革,并取得重大突破。五年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的、开创性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