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美国“双线作战”的图谋时间: 2019-07-16信息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2019年第10期) 作者:林雪萍 责编:万山
美国苛刻的漫天要价,中美经贸磋商看上去很难进行下去。而最近美国更是赤裸裸地出手,对着中国科技的领头羊开始疯狂地围攻。
美国正在发起一种定向瞄准、
打击一片的科技战
首先是正面进攻中国科技巨头华为。??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不同寻常地签署了《保障ICT技术及服务供应链安全》的行政令,宣布美国面临“重大国家安全威胁”,进入国家紧急状态。第二天美国商务部应声将华为及其非美国附属68家公司纳入“实体清单”,限制美国供应商向华为供货。
随后,据外媒报道,美国商务部开始对5家中国企业下手,国内安防的头两家海康威视和浙江大华都在其列,禁止这些企业购买美国的软件或零件。而大疆也被警告切断技术供应。
这些行动的共同特点,就是针对的都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相对于贸易战针对产品而言,这是一种定向瞄准企业的冷箭进攻。尽管5G是美国声称必须要夺回来的阵地,但5G并不是美国唯一提防的领域。整个中国高科技群体,都可能是它瞄准的对象。
这意味着,美国的冷箭点射的对象,已经扩大化。如果说中兴去年中招,是因为伊朗问题处理得有漏洞而被抓住把柄,那么这次针对的华为和海康威视等的禁令,可以清清清楚地看到:美国正在发起一种定向瞄准、打击一片的科技战,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并不需要特别的借口。
认识冷箭手
那么,谁为美国政府提供了这些冷箭?
回顾过去一年多来贸易战之外的事件:2018年4月份,中兴事件; 8月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出口管制清单,涉及到44家机构,重点受灾区是航天科工、中国电科;10月中旬是中广核集团;10月底则是将福建晋华列入黑名单,这家生产存储器的设备还在工厂调试中,就被迅速断供;12月华为负责人在加拿大被意外限制行动。在第十一轮中美经贸磋商无果之后,美国悍然向华为出手,祭出出口管制的杀器。
出口管制清单是冷战时代的产物,这本来是一种并不被轻易使用的手段。而笃信极限施压的特朗普政府和鹰派,正在拿过来反复使用。这在前几届美国政府并不多见。实施作战计划的是美国商务部的产业与安全局(BIS),有400多来自工业、贸易、法律等多种领域的人才。产业与安全局下属的技术评估办公室(OTA),则每年都根据国家法定条款进行调查,评估美国的技术先进程度、国内技术依赖度、国外技术进展等。根据需要,美国商务部会把关键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实现出口管制,限制出口(也就是所谓的“断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将近200个单位(及子机构)和个人,被列在这个黑名单上。这个名单,还可以随时拉长。
既然出口管制清单本身就是一个维持技术不平衡的重要手段,那么当它被作为执法工具频频使用的时候,说明当前争端的性质已经根本不是贸易战,它早已偏离贸易顺差、逆差的商业边界。
贸易战之外的第二战场:
冷箭战盯的是中国高端制造
华为这次被“断供”之前,几乎所有人关心的都是贸易战。然而,对于美国而言,却绝非如此。事实上,美国早就开辟了贸易战之外的第二个战场:冷箭战。这是一个特种兵的战场。
贸易战并不是唯一战火正酣的战场,美国正在精心设计一个基于特种兵战略思维的冷箭战:针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定点瞄准。用特种战来促进贸易战的谈判,用贸易战来掩护特种战的进攻。这是美国的双线作战策略。
笔者从去年就一直在强调,把中兴事件归为贸易战,完全是误判形势。这是一场全新的立体作战的方式,它看上去针对的是单体企业,因此性质完全不同于面大量广的贸易战。然而后果却很严重,它启动了震慑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它甚至是一种信心之战。
冷箭战是建立在精确的工业情报和精心锁定的战术细节上。中国必须清醒应对这种特种兵战。把美国的冷箭战混同为贸易战,会吃大亏的。中国要想升级到中高产业链,需要进行全球价值链切换。而在切换的当口,美国正在通过强大的工业情报能力,寻找中国制造的漏洞。美国商务部去年11月推出的出口管制的升级版清单的征求意见,AI算法、芯片、机器人、量子计算等悉列其中,面临封锁。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商务部已经宣布,将面向基础技术的管制清单升级的调研提上日程。这都是美国冷箭战的前期标准动作。更大的伤害波,将随之赶来。
量大面广的关税贸易常规战,国人的感受冷热不均。很多人甚至觉得这是国家要去谈判的事情,而企业承担的是一个平均分摊的后果。然而,点射中国高科技领头羊的特种兵战略,却容易震撼和动摇军心。这是整个科技战争的一部分。
划分第二条战线的意义在于,中国的应对不能只盯着贸易战,必须看到第二个战场的严重事态。这个战场同样是一个不对称战。如果说“贸易战”是一个数量上的不对等;那么“放冷箭”的特种战,则是一个质量上的不对称战,而且更加不容易防守。
其实关税和贸易顺差,无论最后谈判到何种程度,中国制造都面临着美国高科技遏制战略的长期封堵。不能把贸易战,当成是一个快速解决的国际贸易包袱,它将是长期伴随中国制造发展的一块乌云。而更加隐蔽的冷箭战,则躲在秘密的角落,盯住中国高端制造。
看清美国双线作战意图:
跳出贸易战思维,应对新战场
贸易战打到现在,让人过于精确计算贸易战的得失和对于中国GDP的影响。德意志银行、波士顿公司都对中国GDP的损失做过模型分析,他们最大的结论是,即使在最坏的征税结果上,中国仍然可以承受。然而,“放冷箭”的特种兵战略的破坏性结果,却很难评估。而且,当下首要关键的是,它切不可不在中国的备战清单中。
贸易战固然是一场商务谈判,但也是一场干扰战。?然而,美国第二战场却是以中国高科技制造企业为围猎的战场。从这个意义上讲,贸易战的硝烟,大大掩护了美国另外进行的一场冷箭战。对谈判期待过高的人,恐怕要失望的是:它的结果,其实并不能改变第二战场的节奏。
当下最值得警惕的是,贸易战的反反复复,极大地牵制了我们的视线。华为事件,揭开了这座内部早已鼎沸一片的锅盖。
过于聚焦在贸易战,就会把美国针对中国的不可调和的遏制战略,定义为一场可谈判的商业利益,无非是代价的大与小。这将彻底忽略了美国双线作战的战略意图。在第二个围猎的战场上,中国的损失一点都不会小。
从本质而言,美国贸易战之外的遏制战,是以出口技术管制作为弹药库。管制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国防,通过军方管制或者通过包括国际瓦协(瓦森纳协定)组织,来进行技术出口的控制;二是军民两用的,通过美国商务部的“出口管制清单”来实施。
这个清单,正是美国可以进行定向清除的关键支撑。它背后,则是基于美国成熟的工业情报体系。由于美国大量的工业基础调研工作,使得美国在对两国的工业家底的认识上,非常清楚。
这就是美国用产业成熟度,来挤压中国的产业幼稚症。华为7000亿产值,而且绝对是高科技公司,但也是虚弱脆弱链条上的一环。中国制造并不是单独的企业幼稚症,而是一个产业幼稚症。体量看上去很大,但背后的保障体系却很稚嫩。而中国制造要进入中高端价值链,背后必须要有健康的产业体系来保障——它远远超过了一个企业所能做的。要想应对凶狠的高科技遏制战,还需要更成熟的产业体系。
美国每年进行两次工业调查,分别由国防部和商务部进行,就是对工业根基进行摸底,重点强调“供应链的弹性与安全”。而同样的话题,在中国却几乎处于边缘话题。供应链,往往被当作是企业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国家安全的问题。
不是大疆,不是中兴,不是海康威视是否有过失的问题,也不是华为是否5G领跑的问题。而是中国高端制造产业要崛起,会遭受必然的遏制,这要求中国的产业保障体系也要随之跟进。
这不是一个企业的战争,不是一两个阴谋论的细节,这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战争,这是一个全产业链的防御战。
美国对中国这场科技战争的四大武器
美国对中国发起的科技战争,准备了四大武器:贸易战、冷箭战、投资限制、学术封闭。
贸易战除了看似减少盈余差额的目标之外,限制中国的科技发展是最重要的目标,技术限转和所谓的知识产权都是重中之重。
而冷箭战,则采用了点射头羊的方式,通过出口技术管制等非常规战术来实现。这一趋势正在扩大化。5月14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Josh Hawley提出了《2019年中国技术转让控制法案》,将一些产业政策支持的产品,以及接受政府资助,已经或者即将取代美国同类产品净出口的产品,全部列入商务部出口管制清单,而且需要每年更新。该参议员直截了当地表明心态,“中国是美国安全最大的威胁,而不是之一。这份法案旨在‘阻止中国获取美国技术以发展其军事能力’”。该法案一旦通过,中国所有中高端制造企业都会被瞄准,高质量发展之路将异常艰难。
投资限制正在成为美国加紧备施的策略。特朗普上台后,一直将中国视为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和最大的国家安全威胁。外资审查机制与出口管制关联在一起,作为遏制手段。去年10月,美国财政部发布法规公告,落实了《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MMA)具体内容,强化了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又是一个狙击手——对于跨国并购安全审查的力度。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国家安全领域。但其实也跟商务部紧密结合——这正是基于美国产业与安全局提供的工业体系评估报告。这是一个跨部门的联合行动。2018年11月,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就新兴技术管制情况发布公告,就14类技术领域的47?项新兴技术寻求建议。商务部将逐步通过多边组织(例如管制出口的瓦协组织等),以及联合审查(出口管制+外资审查)来盯紧对这些技术的看管。这意味着,美国会利用其在国际多边管制机制中的主导地位,推动更多国家加入强化管制的行列中,强化“围剿”之势。而在5月20日,《日经亚洲观察》称日本也在考虑参考美国上述做法,将14项新兴技术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并在2020年之前实施。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的科技投资,将会大大受限制。技术投资全球化封锁,初见端倪。
而学术封闭,则是通过“学术白色恐怖”来完成的。美国最大的基础研究部委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17财年预算金额达到331亿美元,对美国的科学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NIH院长自去年8月份开始,就开始对各个分支机构的对外合作发出警告,并要求大家积极配合美国FBI的工作。而在今年4月,MD 安德森癌症中心开除了3名华人科学家,正是基于NIH对3人的指责,声称“严重”违反了保密原则,并曝光了其涉华关系。这是 NIH 自 2018 年以来调查其资助项目被研究人员不正当利用的第一个公开案例。美国正在为科学和科学家“设置”国界。它通过舆论上的辐射,形成一种政治上正确的氛围。
保持信心:
中国制造成功升级的倒逼机制
面对美国的科技战,我们必须意识到,从技术优势上看,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的科技国家。然而,这次科技战却掺杂着美国商界的切身利益和老百姓的菜篮子。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是一种“杀人十自残八”的双败行动,在国内也会受到巨大的压力。
正如任正非所说的,要把美国政客和企业家分开。这是不同的两种思维。在政治家过于疯狂的时候,企业家会持以谨慎的态度进行约束。日前包括耐克等在内的170多家美国企业致信美国总统特朗普称,美国对中国输美鞋类产品加征关税,将对美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这种经济上的损害,作为一个政客和内阁,也是需反复掂量的。
即使往最坏处想,一旦确认进入科技冷战铁幕期,那就要做好科技冷战的自力更生的长期备战。中国自力更生进入2.0时期,这个也不是不能接受,因为建国初期中国被封锁的局面,比现在更为惨烈。当时国内一直处于被封锁状态,不要说设备、材料、元器件,即使资料也无法进来。自力更生的同时,还有一个“一穷二白”,什么都得自己做,什么也都要从头来。然而,即使是发展速度慢一些,效率低一些,但还是能活下去,实现自力更生。当然,现在不可能再回到那个时代。因为国与国之间的交互性太强,例如德国制造出口比例很大,对中国依赖性也很大,如果不出口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狙击中国高科技制造崛起的节奏,打击投资信心,这才是美国第二战场上最为凶狠的地方。而学术封闭、投资限制,都在与贸易战相互呼应。在当下,正是我们需要稳住信心、稳住阵脚的时候。跳出贸易战思维,丢掉速战速决的想法,中国制造不得不迎来前所未有的马拉松艰苦路程。中国制造成功升级的唯一生机,还需要踏准自己的节奏,完善基础科研体系和制造创新体系,通过新兴研发组织,释放科技潜力,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这是一次最大的倒逼机制。
(作者系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