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看待6%的增长速度时间: 2019-10-22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10月22日 作者:胡敏 责编:万山
我们必须顺势而为,看淡一时的经济增速,看重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结构性改革。对党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久久为功。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其中,今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6%。这一数字公布后引起不小的震动。从季度增长率数据图看,6%是自2013年以来27个季度增长速度最慢的,也是在2016年季度增速达到6.9%后,连续第九个季度以每个季度下行0.2%至现在三季度的6%,其间增速没有过上行。
近期就有不少分析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可能迈向经济增长的“5”时代,揭示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下行压力的严峻形势。但按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的表述,从增速本身来看,尽管有所放缓,但是这个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是名列前茅的;在全球经济总量一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这个速度是最快的,放在全球看,实际上仍是一个高增长。
那么面对今年以来愈发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我们究竟应当抱着怎样的态度看待这个6%的增长速度呢?
充分认识当前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应当说,国家统计局对三季度6%的增长速度给出的分析是谨慎乐观的,指出经济增长速度仍是保持在合理区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在6%—6.5%,比去年6.5%的目标下降了0.5%百分点的位移区间,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今年世界经济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调整可能产生的压力。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有着心理准备和政策准备的。
前三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为6.4%、6.2%和6%,全年如果按增长预期目标的低限6%计算,四季度经济增速在5.4%,从目前消费、投资、进出口增长态势来看,四季度不会跌破5.8%,在“六稳”措施的有力助推下,四季度增速大体可以看到6%左右,全年经济增速仍有望保持在6.1%左右,实现去年增长目标应该是有底气的。如果考虑经济总量,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69万亿元,四季度增速如果在6%左右,全年GDP将突破95万亿元。2018年经济总量比2017年增加近8万亿元,2019年经济总量比2018年有望增加5万亿元,从绝对值看,这个增量是高基数上的增加,总量非常巨大。这个成绩是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实属不易也是值得欣慰的。
当然需要关注的是导致经济下行的增长动力因素的变化。这里有总量趋势变化也有结构性调整变化。以需求侧分析,从消费来看,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60.5%以上,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是在不断加强的。但按照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物消费,同比增长是8.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要高于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个百分点,如果统计进去服务业消费,增速应当还要高一些。前三季度服务消费的增速超过10%,服务业“稳定器”的作用会不断巩固。
从投资来看,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为5.4%,虽与去年同期持平,但投资增速总体还是在明显放缓的。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5%,这是在已经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并提前下拨了进度的情况下实现的;而制造业投资增速只有2.5%,民间投资增速只有4.7%,相对平缓但也是创了新低。虽然今年以来,国务院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但从4月至9月制造业PMI一直处于荣枯线下方来看,投资乏力比较明显。
从进出口来看,尽管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但近年来我们主动作为,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多方面开拓国际市场,进出口贸易目前并没有受到很大冲击,前三季度贸易规模还在扩大,在三大需求贡献率中,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贡献率在19.6%。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8%,进出口相抵,顺差还同比扩大了44.2%。但目前中美贸易谈判还在进行之中,未来仍存在不小变数,需要考量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沿海进出口市场结构与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
从供给侧分析,2016年开始中央一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看,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尚不十分明显。目前国内经济虽处于稳的区间,但需求端和供给端的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仍显偏弱,经济下行压力不会短期减缓。
必须以全新视角看待当前经济增长速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在这几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态势下,对经济增长速度梯级型下降,应当有一个包容性态度,不需要为一两个百分点的增速变化过多地纠葛。
按照前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过去8年间,中国经济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平台转向今天的中速增长平台,就是增长阶段的转换。现在进入一个中速增长的平台,就是要保持经济增长率在一个新的平台上稳定下来,因此,各方面需要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有所降低,而这个中速增长平台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就在4%至5%,这是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的。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在6%左右,不仅可以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以后,这个中速增长的平台速度在4%—5%之间,就可以实现全面建成两个阶段的现代化目标。目前中国经济增量依然巨大。当我国经济总量在40万亿元时,经济增速为10%,每年新增的GDP是4万亿元,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达90万亿元,即使是6%的增速,其绝对增加值也有5.5万亿元。这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还是最大的。关键就是,在这个平台调整期,要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重新布局生产要素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较快地实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生成和发育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为此必须保持耐力和定力。
有许多研究经济周期的学者也普遍认为,目前整个世界经济正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的经济衰退期,这个时期恰在2015年至2025年期间。从目前全球的技术变革、产业变迁、制度创新的现实来看,比较符合这一周期尾部的基本特征。无论这一预测客观依据是否充分,但我们必须顺势而为,看淡一时的经济增速,看重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结构性改革。对党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久久为功。
着眼当前顾及长远深度激发发展动力
为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稳”措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了要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大原则。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依然要坚持好运用好。
一是宏观政策需要更加配套更加协调务求落实落细。今年以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协调配合,为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支撑,着重点还是要落实落细。目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放缓,但保民生、稳增长等多方面的支出压力并没有减弱。要有效缓解地方尤其是财政运行困难地区收入压力,增强地方应对减税降费的能力,又能推动区域财力均衡发展,既要确保减税降费政策稳步推进,更要加快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近期国务院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出台了关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的三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全球再一次进入大规模实施低利率或负利率时代,市场流动性极为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大为衰减。但我国必须保持货币政策定力,把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更多地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避免宽裕资金再向房地产领域集聚。
二是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扩大有效投资和有效需求。今年以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有一定成效,在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激发了不少有效需求,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尚不够强。减税降费在惠及企业的同时,需要更多地向居民倾斜,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要切实拓宽居民增收渠道,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藏富于民”。扩大有效投资的着力点应放在补齐城乡公共基础服务的短板,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领域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
三是加快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优化营商环境。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切实保证各类所有制企业同等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同等享受生产要素和所有者权利得到合法保护。预期稳定了,内在动力才能增强,经济增长潜力才会最终释放。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