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方面着力 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时间: 2019-11-07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11月05日 作者:李慧莲 赵海娟 王小霞 责编:万山
开放条件下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调查总报告(下)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因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给全球产业链带来的新变化,如何才能在开放条件下进一步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以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围绕市场准入、金融支撑、税费负担、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区域开放以及能源、物流成本等多个维度,中国经济时报20多位记者在深入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安徽、陕西、山西八省市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和近500份企业问卷分析后发现,在开放条件下进一步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可以从四个方面重点着力:从政策环境和政商关系出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环境;继续降成本、减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搭好平台。
“给政策”须科学,“搞服务”要低调
对于制造业的发展环境,评价指标有很多。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发现,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健康的政企关系是受访的制造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最为期盼的。
从政策环境看,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所调研的八省市地方政府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均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部分受访企业或多或少都享受到了政策福利。不过,他们同时反映,目前在这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如何改善制造业企业营商环境这一问题,近六成受访企业建议政府注意保持政策的一致性。比如,有企业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抱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和标准频繁调整,让企业很被动,且额外增加了成本。在环保标准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为此,很多企业呼吁,政府“给政策”须科学,能更多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各部门的政策要保持一致性,切勿“打架”。同时,要严格各类标准发布,注重科学性、系统性,不要频繁调整,变来变去,造成企业重复投资。如果必须进行政策或标准调整时,要注意留给企业足够的缓冲期。
此外,一些企业还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反映,虽然目前各种优惠政策很多,但申请需要准备的文件也特别多,有时需要聘专员负责。一些小企业由于感觉申请补贴成本太高、额度低也就自动放弃了。建议政府进一步简化补贴政策的申领手续,并且加强政策宣传,让企业更好地享受政策实惠。
从理顺政企关系方面看,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发现,受访企业最怕“折腾”、最怕“干扰”,最欢迎对企业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的低调服务型政府。在这次企业问卷调查中,超过半数受访企业认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值得推广。比如,很多接受采访的深圳企业负责人反映,深圳政府做得最好的一点,就在于他们与企业的关系就像空气一样,企业日常经营的时候一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但是一旦企业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就能变成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氧气”。这是华为、大疆等众多优秀制造业企业在深圳扎根的秘密。
除了深圳市政府与企业的“空气”关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还发现,上海市政府与企业的“店小二”关系、浙江台州市政府与企业的“母子呵护”关系等,对优化当地营商环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这些做法对于着力改善营商环境的其他省区市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人才要能进得来,还能留得住、用得活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人才环境总体上已有长足发展,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制造业企业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当前,优化人才环境是各地政府极为重视且着力的重点,引人、留人的政策频出。比起“一掷千金”广纳英才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省份的人才吸引力相对较低,产业工人、科技研发人才流失严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发现,调研的八省市政府部门和企业正在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营造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环境,已取得一定的效果。
比如,此次调研的中西部各地注重推动构建靶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聚焦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切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山西省探索“订单式”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中北大学与太原工具厂工具装备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设立逐步缓解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中西部一些对高新技术依赖高的民营制造业企业,通过在外地布局的方式破解人才瓶颈,比如在北上广深设立研发基地,解决高层次人才不愿来当地工作的难题。
在采访中,制造业企业对下一步优化人才环境怀有更多期待。比如,有受访企业提出,国家应该建立普惠的共性技术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平台,为中小企业了解前沿信息技术畅通渠道和降低成本。还有企业建议,未来是否可以参照扶贫的模式,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或是给予资金扶持,鼓励高等院校对企业进行技术扶贫、管理扶贫。此外,还有受访企业建议,政府部门应尽快充分兑现引进人才时的激励政策,同时,要完善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快探索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期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机制。
降成本、减负担,老问题期盼新解法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发现,制造业企业所抱怨的成本高、负担重主要集中在税费和融资等老问题上。而此次调研的八省市都在积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在减轻税费负担方面,今年以来,浙江、山西、陕西等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已纷纷出台配套措施,坚决“割肉”支持中央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决定。很多制造业企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此轮减税降费直击企业痛点,切实减轻了负担,增强了发展信心,希望未来减税降费的覆盖面更广、力度更大。具体来讲,八成多受访企业希望政府加快落实减轻企业增值税、所得税负担政策;有一半的受访者建议减轻企业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和契税负担;还有四成多的受访企业希望减轻企业失业保险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等。
在降低融资成本负担方面,中国经济时报此次调研的八省市均作了有益探索。深圳的案例堪称成功。当地利用完善的创业投资市场体系以及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制造业科技创新。不仅降低了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也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对于如何才能营造更为公平的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发现,受访企业比较期待的措施包括:实施更加精准的制造业金融支持政策,促进制造业政策与金融服务的良性互动;强化资本市场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促进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制造业加快发展等。
创新要想有活力,体制机制得保障
最近几年,中兴、华为等企业的遭遇凸显出在开放条件下,制造业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这次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创新”。不论是来自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的制造业企业,都寄望创新能够带领企业走得更好更长远。调研八省市的政府部门近年来纷纷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涉及推动制造业创新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财政对制造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对于如何才能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现,受访企业认为最有效的举措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其他受到企业重视的相关措施包括: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增加自主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等。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为何能成为制造业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创新因素?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发现,是因为调研的八省市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赔偿额低、维权成本高、执法条件和手段薄弱等。为此,一些受访企业负责人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出如下建议:应该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建立省、市、县(区)三级行政执法保护体系;加快专利法修改进度,设定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规定,提高法定赔偿额,从而提高侵权成本;进一步优化专利无效制度设计,杜绝专利侵权人恶意利用无效制度漏洞等。
此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因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在八省市普遍存在,所以,面向关键领域的行业共性技术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当务之急。但目前,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些难点。比如,由企业牵头组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由于股权结构复杂,没有独立法人,导致无法申请国家级创新中心。因此,一些企业建议,国家应该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实行高效灵活的市场化机制,破除目前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激发创新平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