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中宏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兆木接受《瞭望》专访: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强国轨迹时间: 2020-01-10信息来源: 国宏高端智库 2019-10-14 《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林兆木 记者 王仁贵  责编:qgy

“7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有连续的五年规划。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成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我国连续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重要抓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

林兆木说,“五年规划集中体现中国的战略目标,把人民的意志和愿景变为国家的意志和愿景,把党的理论、路线、战略、目标都落到规划里面。迄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连续制定和执行了十三个五年规划。”

五年规划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外界广泛关注。近日,在2019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主席尼尔·布什表示,“通过一个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中国社会也日趋成熟,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的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70年发展奇迹的规划秘笈


《瞭望》:如何看待长远发展战略和五年规划在70年巨大成就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兆木:中国发展奇迹的取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有一以贯之的长远发展战略,以及为实现战略目标连续实施的五年规划。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提出引领中国发展的长远奋斗目标。如20世纪60年代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80年代提出“三步走”战略;后来又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些长远奋斗目标,不仅是团结鼓舞全国人民前进的旗帜,也是制定每一个五年规划的基本依据。

与此同时,五年规划又都是根据对国情世情变化的正确分析,以及对未来形势的前瞻性判断来制定的,着力破解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的五年规划都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制定和执行的。一般的程序是先由中共中央提出制定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国际国内形势作出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方针政策、改革举措等。我从“八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都参与中央《建议》的起草工作,一个深刻感受是,五年规划的起草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点,包括深入调查研究、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党内党外广泛征求意见等。这也是五年规划能够很好地指导五年发展的重要原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包括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规划体系。历史经验充分证明,我国有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可以制定体现经济规律和人民利益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动员、组织全国人民为之奋斗。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独特优势,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瞭望》:就五年规划制定的特点而言,回顾70年来的十三个五年规划,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林兆木:五年规划的变化主要源自三个层次的发展变化。

第一,随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发生变化,包括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认识的深化,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也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这决定了五年规划本身的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靠指令性计划,而现在规划提出的目标,主要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来实现。


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历史变迁


《瞭望》:从“一五”到“十三五”,大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面对其间出现的曲折,最终又是如何调整到正轨上的?

林兆木:五年规划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同整个经济体制紧密联系的。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编制工作从1951年开始,先后历时近四年,五易其稿,中央领导人倾注了大量心血。由于“一五”计划切合实际,执行得好,因而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1953~1957年,GDP年均增长9.2%。

“二五”计划时期,经济发展经历重大挫折。受1958年“大跃进”影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党中央决定从1963年起,用3年时间进行经济调整。1958~1965年这8年GDP年均增长4.1%,是新中国70年中年均增长率最低的时期。

“三五”计划时期,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6~1970年GDP年均增长6.9%。

“四五”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也经历波折,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总体上没有很好落实。1971~1975年GDP年均增长5.9%。

“五五”计划时期,1976年受“四人帮”干扰破坏,开局不利。1977年又出现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会后党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重大经济关系失调开始得到纠正。1976~1980年GDP年均增长6.5%。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名称由“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从此社会发展作为完整一篇列入计划。经过前几年经济调整,重大比例关系趋于协调,特别是农村改革和随后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启动,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1981~1985年GDP年均增长10.6%。

“七五”计划时期,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波折,建设和改革都存在急于求成的偏向。1988年9月党中央提出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经过3年努力,恢复了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1986~1990年GDP年均增长7.9%。

“八五”计划时期,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随后各方面改革加快步伐。经济发展经历了加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实现“软着陆”。在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下,1991~1995年GDP年均增长12.3%,经济增速高,年度波动小。

“九五”计划的鲜明特点,是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九五”期间,虽然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但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1996~2000年,GDP年均增长8.6%。

第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的五年规划。

“十五”计划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01年我国加入WTO,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改革开放深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2001~2005年GDP年均增长9.8%。我国经济总量在2000年超过意大利之后,于2005年超过法国,从居世界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

“十一五”开始,我国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反映了规划内涵和功能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减缓了危机的冲击。2006~2010年GDP年均增长11.3%。我国经济总量分别在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从居世界第五位跃升至第二位。

“十二五”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存在,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受到的冲击更大。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经济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2011~2015年GDP年均增长7.9%。我国经济实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GDP按平均汇率折算,从6万亿美元增至10.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经济比重由9.2%上升到13.3%。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十三五”和“十四五”


《瞭望》:如何看待“十三五”规划的时代背景?贯穿新发展理念的这一规划与以往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林兆木:“十三五”规划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阶段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制定的五年规划,因而具有诸多新的历史特点。

“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担任起草组组长,李克强、张高丽同志担任副组长,规格之高,在历来五年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史上前所未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贯穿“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十三五”规划也是承上启下的五年规划,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为开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连接点,具有重要意义。

2016~2018年,GDP分别增长6.7%、6.8%、6.6%,2019年上半年增长6.3%。2016~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分别为1314万人、1351万人、1361万人,2019年上半年为737万人。居民可支配收入3年半累计实际增长25.4%。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差的背景下,“十三五”前三年多取得如此成就来之不易。

《瞭望》: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十四五”规划将会在哪些方面作出与时俱进的重大部署?

林兆木:“十四五”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十分重要。“十四五”规划,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打基础的关键5年。“十四五”时期也是我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考虑世界银行今后对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标准调高的因素,只要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再用10年左右时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就可以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个里程碑。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十四五”时期的重大任务。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将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制定五年规划时,对未来五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走势的正确判断至关重要。党中央反复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强调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为我们研判“十四五”时期的国际国内经济大势指明了方向。

当前,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同时,也要看到我们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包括抓住用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构建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经济结构;抓住用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机遇,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抓住用好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机遇,以改革开放新突破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大跃升;抓住用好加快绿色发展的新机遇,推动绿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抓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新机遇,为我国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并为全球经济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五年规划历史经验的启示


《瞭望》:回顾70年来的五年规划,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乃至其他国家的发展能够带来哪些启示?

林兆木:一是要防止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历史经验表明,由于经济周期规律的作用,在经济高涨时期由于通货膨胀因素和结构性矛盾的积累,随之而来的经济增速放缓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应当利用需求增长减缓、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企业和整个经济转型升级。为防止经济过度下滑而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应当适时适度,避免违背经济规律而人为地去推高速度。

二是要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我们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要摆正与虚拟经济特别是金融资本的关系,坚持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汲取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防止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要围绕解决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金融对实体经济和创新支持不够等问题,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是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加强农业。这是防止经济周期大幅波动的两个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几次经济调整和治理通货膨胀,都是由于投资过度、粮食生产下降“双碰头”引起的。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投资仍然是决定经济周期的重要因素。关键是保持投资的适当增速和适度规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要着眼于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扩大有效投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仍然是不应忽视的薄弱环节,始终要注意防止因农业生产的波动导致经济全局的不稳。

四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较多地介入经济活动(这一点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因而同宏观、全局的决策也就有可能产生矛盾。所以在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同时,也要防止由于各个局部推动发展而导致全局性结构严重失衡和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

五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政府通过经济、法律手段和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宏观调控部门改革,才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因政府干预不当或宏观调控失误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