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建立重大疫情防控长期稳定投入机制时间: 2020-03-16信息来源:国宏高端智库 2020-03-11 作者:刘立峰 责编:qgy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非典”之后建立起来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脆弱性充分表现出来。从近几个月疫情发展看,没有坚强有力的软硬件设施保障,疫情的控制将会是相当困难的,也会在短期内给国民经济及对外交往造成重大损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正当其时,而建立重大疫情防控的长期稳定投入机制又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公共卫生防疫仍然是投资的薄弱环节


医疗卫生投资水平总体较低。2003-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固定资产投资由333亿元增加到6159亿元,年均增长20%,快于同期全部投资增速。但是,由于医疗卫生投资规模较小,其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变化并不大,只是由2003年的0.73%提高到2019年的0.87%,平均只占0.71%,低于同期教育投资平均占比1.85%,以及文体投资平均占比1.16%(见图1)。

              

                               图1 社会领域主要部门投资占全部投资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医疗卫生的政府投入不足。医疗卫生的外部性较强,是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但是,其投资占政府投资的比例却很低。2003-2017年,在全部国家预算内资金中,医疗卫生投资平均只有可怜的1.89%,远远低于交通运输(25.6%)、公用设施(26.6%)、公共管理(9.5%),也低于教育的5.8%和文体的2.3%(见图2)。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更加热衷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方面的投入,在关系民众健康的医疗卫生领域投资明显薄弱。

                

                                     图2 2003-2017年国家预算内资金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卫生防疫投资水平更低。2002年开始,国家启动了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2003年底,国家又投资114亿元重点改造中西部传染病医院和紧急救援中心。但是,卫生防疫投入力度总体不大,投资额还出现逐年萎缩的情况。2003-2017年间,我国卫生防疫投资年均只有30亿元,由2004年的37亿元下降到2008年只有16.5亿元,之后有所提高,到2017年达到60亿元。但卫生防疫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2003年的0.06%大幅下跌到2017年的0.01%,2009-2017年间,长期徘徊在0.01%左右,变得无足轻重(见图3)。

                     
                              图3 卫生防疫投资及其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卫生防疫领域政府投资缺位。卫生防疫是纯公益性领域,政府资金理应担当主角,但是,除了2003-2004年两年政府投入强度相对较大外,全国卫生防疫的预算内投资额连年下降,由2003年的11.9亿元下降到2010年的6.3亿元,其中,2006年、2007年的投资额衰减到4亿多元,尚不及大城市一公里地铁的造价。卫生防疫预算内资金占全部预算内资金的比例也由2003年的0.5%断崖式下降到2010年的0.05%,2007-2010年四年间均不足0.1%(见图4)。由于缺少后期的相关数据,我们按照预算内资金占卫生防疫资金来源的30%计算,2011-2017年,卫生防疫预算内资金最低只有5亿元,最高也只有18亿元。卫生防疫这样的重要领域在政府投资中地位严重滑坡。

                    
                             图4 卫生防疫预算内投资及其占全部预算内投资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加大重大疫情防控的投融资保障程度


 

我国公共卫生投入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公共卫生投入只有在重大传染病灾难降临时才会被重视,而危机过去则又会被忽视;只满足于地方疾控中心等机构的设立,而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的集中救治医院、物资储备以及人力资源保障投入却十分欠缺;医疗投入的优先顺序倾向于医院的诊疗服务,在本来较低的医疗卫生投入中,公共卫生投入比例更低;越是基层医疗机构保障程度越低、服务能力越低,基本的防护设施条件都十分缺乏;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专业能力配置不能满足卫生防疫的需要。


既然大流行性疾病与人类长期共存且难以避免,我们就必须有备无患,做好设施、物资和人力的准备。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建立长期稳定投入机制。卫生防疫不能只满足于常规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而是要着眼于像非典和新冠肺炎这样未知疫情的防控。目前,我国防疫设施设备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很严重,很难满足重大疫情应急处置的需要。需要通过1-2个五年规划期的稳定持续投入,建立坚强稳固、反应灵敏、保障有力的疾控和防疫软硬件设施条件。


2.扩大卫生防疫投资规模。形成重视公共卫生防疫投入的社会氛围,不断调整优化部门投入结构和预算内资金结构。“十四五”期间,应将卫生防疫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提高到0.05%以上,投资额提高到300-350亿元;将公共卫生防疫预算内资金占全部预算内投资比例提高到0.5%以上,资金规模提高到150-200亿元。


3.提高财政资金供给能力。发挥政府投资在疾控和防疫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加强中央政府在卫生防疫中的事权和投资支出责任,中央政府应重启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同时提高地方债的发行限额,增加新增一般债券的发行比例,并将其中更大比例资金用于满足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共卫生公益性项目投融资的紧迫需要。


4.健全应急救治设施设备。各级别城市都应建设疫情防控备用集中救治医院,同时,对现有公立医院设施进行改造,大幅度增加病床数量,增设卫生防疫科室,加强呼吸机、移动CT机、负压救护车等设备采购。地方政府应对若干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公共空间,以及酒店、学校、培训中心,进行适合卫生防疫的设施多功能改造,为大规模疫情发生时建设方舱医院和隔离观察点做好准备。


5.建设防疫物资供应体系。作为国家应急战略性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建立卫生防疫应急物资专业储备库。完善卫生防疫供应链应急机制,探索建立“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重大公共危机应急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加速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在防疫物流与供应链上的应用。建设全国性的疫情物资与人员支持信息共享平台。


6.做好高素质专业人才储备。全国各大区分别建设一所应用型疾控和防疫大学,平时为疾病控制和预防提供人才支持,战时投入重大疫情处置。促进医防结合,优化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加快培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现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增设公共卫生科室和医师岗位,县乡卫生机构要配备公共卫生执业医师。&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