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应对措施时间: 2020-10-23信息来源:《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 第2期 作者:白 永 秀 责编:万山
一、短期应对措施: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竭力降低疫情对当期经济的冲击
在疫情完全结束前的短期内,需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既要一如既往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要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有序做好经济恢复工作。
1.分区域、分行业、分时段复工复产
在疫情得到有效缓解后,加快复工复产,保持产业链总体稳定,尽力降低疫情对当期经济的影响,推动经济早复苏,其紧迫性和重要性不亚于疫情防控本身。在复工步伐中,疫情将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和城市竞争力。疫情平衡发展后的复工复产重点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哪些地区可以复工?二是哪些企业可以复工?三是如何保障安全复工?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借鉴浙江“疫情五色图”和“复工率五色图”经验,根据防疫大数据,对各区域疫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形成省、市、县、乡四级“疫情五色图”;根据复工复产情况形成“复工率五色图”。通过两张图的对比,对疫情较严重的地区,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对中风险的地区,安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对疫情程度低、复工率也低的地区,督导加大复工力度。对于第二个问题,需要从支撑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产业链整体复工的角度决策,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优先复工生产,规模以上企业、骨干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重点有序复工,同时要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尽力维护产业发展生态。对于第三个问题,各级政府需要按照中央“全国一盘棋”的原则,简化复工审批手续,协助企业做好生产要素调配,防止出现过度管制;有效调配防控物资,指导复工企业有效防疫,坚决防止因复工出现聚集性感染和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2.着力保障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重大项目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加大项目支持保障力度,抓好项目科学有序开复工建设,才能确保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推动经济平稳运行。一是保障现有重大项目的复工。除推动防疫物资等产业项目之外,还要加快推进交通、水利、体育等与民生相关的基建领域重大项目复工。二是策划优选一批新项目。聚焦航空航天、电力、水利工程、交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加强重大项目策划,为2020年后三季度发展蓄力。三是优化重大项目支持政策。加强土地、资金、能耗等方面的保障,确保重大项目特别是制造业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协同做好重点项目复工所需原材料的综合调度,确保项目复工后实现实质性连续施工;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确保重大项目尽早开工。
3.充分发挥居民新型消费的对冲作用
本次疫情对服务业影响最大,但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也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一是扩大线上消费,对冲线下实体消费影响。疫情在给一些行业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也给另一些行业带来机遇和利好。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终端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旅游、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商业保险等产业借势加快发展。二是稳定线下消费,尽力降低疫情影响。引导企业加大对粮油蔬菜,防疫用品、药品等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绿色食品、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的生产销售,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三是推动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培训、教育、影视等转变营销和消费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互促发展、转型求生。
二、中期应对措施:充分把握疫情结束后经济发展的反弹机会,多措并举对冲疫情对全年经济的影响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年、“十三五”规划收官年、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年,全年经济实现较高速度增长意义重大。按照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求,2020年全年GDP增速需要达到6.1%。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需要充分把握疫情结束后经济发展的反弹机会,多措并举对冲疫情对全年经济增长的影响。
1.有序引导经济的恢复性反弹
按照以往的经验,在疫情结束后,前一阶段被压抑的经济活动将会出现反弹,比如在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200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如果这次能有效把控住疫情结束后的反弹趋势,把中国经济从2019年底好转的潜力释放出来,充分发挥投资、消费的带动作用,就可以有效对冲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本次疫情防控及时得力,第二季度疫情能得到根本控制,就要着力做好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经济运行的衔接,力争2020年下半年经济有更好的表现,降低疫情对全年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此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货币、金融综合政策效应,加大减税和财政支出力度、适度降准降息等措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2.加快疫情相关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疫苗产业。鉴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高度传染性,疫苗一旦研究成功,其全球市场前景不可估量。中国可抓住本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机遇,大力实施一批新型疫苗重大科研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推动疫苗经济突破性发展。
加快发展非接触型产业。疫情期间,慑于病毒的传染性,人们尽量将接触性活动降到最低,电子商务公司、游戏和直播公司等非接触经济厂商成为受益者。中国可抓住本次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机遇,加快发展非接触影视、非接触游戏、创意为主的非接触文化产业,积极推广应用通过宽带网和可视电话办公,加快快递无人化投递,加快发展网上虚拟旅游等,积极培育、壮大非接触新经济。
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本次疫情对医疗卫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危险,但同时也让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对发展健康产业也是一次新的机遇。一是推动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此次疫情对医疗和制药行业将注入极大的活力,特别是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达80%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将有效刺激中医药产业发展。二是加快健康防护品产业发展。体温计、口罩、毛巾、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洗涤剂、消毒液、消毒药品等洗涤工业也将迎来一次阶段性发展的机遇。三是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此次疫情将推动大健康理念的普及,可抓住机遇推动健康管理、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维护等产业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应急产业。本次疫情让人们再次认识到应急产业的重要性。目前全国应急产业园建设还相对滞后,一旦遇上危机,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与运输、应急专业人员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疫情的需要。本次疫情如果延续较长时间,如何解决人待在家里后的社会运行问题,消费品如何生产、交换、运输到每个家庭,金融、保险领域如何应对等都是后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可抓住本次防治新冠肺炎疫情机遇,以国家级应急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应急产业园区建设,在重大疫病、自然灾害、能化危机等应急领域形成系统的应对方案,壮大应急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三、长期发展启示:反思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问题,实质性深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瘟疫看似给人类带来了灭顶之灾,但灾难过后却是无尽的机遇与生机。从辩证的角度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虽对中国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个体造成短期极大的冲击,但也是一次难得的对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反思、纠错、改革的机会,更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跃升的契机。
1.以深化制度改革释放经济长期增长潜能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可能会出现恢复性反弹,但有些需求是补不回来的,应大力度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振奋人心、释放潜能、稳定增长。一是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工商资本入乡、科技成果入乡转化、乡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经济发展的内在潜能。二是深入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推进能源、电力、通信、金融、交通等基础领域市场化准入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领域加大对外对内开放的力度。三是深入推进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制度改革。落实经济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新型举国、举省、举区体制,创建教育科技研发特区,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以推动中小企业支持政策长期化夯实微观经济基础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市场主体。本次疫情进一步暴露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为保障中小企业在此次疫情中生存过渡,近期各地出台的系列政策,有效缓解了短期失业潮与巩固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在协调完善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这些短期政策转化为长期政策,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将金融支持政策长期化。近年来,由于金融去杠杆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变差,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可以考虑将在中小企业暂时性经营困难时期不断贷,不抽贷,不停贷,提升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给予无息贷款或展期还款等疫情期间的支持政策长期化。二是将税费减免政策长期化。国家加强税收社保的征收力度,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在疫情影响下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考虑将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比例返企业实际缴纳失业保险、延期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税费等政策长期化。三是将用工补助政策长期化。中小企业承接了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是稳就业的重要力量。可以将稳岗和培训补贴等政策长期化。四是将社会支持政策长期化。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专项基金支持、一定时期欠费不停供等社会化支持政策长期化。
3.以构建区域经济自循环系统优化产业布局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正常的供应链受到冲击,区域经济发展受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推进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也要构建区域经济内部自循环系统,增强区域产业集群化水平,提升区域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疫情、经济制裁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是构建相对独立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应以地理集中、产业集群、发展集约为基本方向,促进产业上下游、协作关联企业的共享、匹配、融合。一个相对独立于区域外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还能够有效对冲区域外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二是强化区域经济内部的小循环。做好区域经济内部的循环,不仅能使工业、农业、服务业部分产品的销路问题得到解决,也能在受到外部冲击时,有效稳定、保障区域内的产品供给。三是协调推进区域产业数字化赋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要素联互通、高效运作,实现区域产业之间的“化学反应”。
4.以创新方式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贡献
本次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长期来看还需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但只有由投资和经济活力支撑起来的消费才是有可持续性的。因此,必须夯实经济基本面,扩大有效投融资,这样老百姓才会有较好预期和减少预防性储蓄,才会更积极地把当期收入,甚至调动储蓄用来消费。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人们的消费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一是促进人们健康消费。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胡吃海喝的消费习惯,选择健康产品和健康消费方式将是未来消费的重要趋向。这对于消费质量的提高和健康产品产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促进消费方式的改变。在疫情影响下,追求安全、便捷的消费方式将引领时尚,虚拟旅游、网络游戏、智能零售、无人投递、远程医疗、虚拟现实等将进一步兴起。三是促进购物方式改变。人们少去农贸市场、商超等人群聚焦的地方购物,一对一送货等购物方式将越来越普及。夯实消费基础、适应消费新变化的新消费经济能更好地支撑经济发展,让中国经济更加行稳致远。
5.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激活经济内生活力
“封城”“隔离”“居家”“堵路”等防控疫情应急措施打乱了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和优化配置,但疫情期间出现了生产要素创新使用方式为长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一是对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为尽力缓解未来劳动力的区域配置不平衡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空闲劳动力库、人力资源余缺调控体系、用工需求动态对接平台、“共享员工”、点对点劳动供给等方式对空闲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二是对资金的优化配置。企业可借助国家和各地区减费降税政策(降低社保、医疗、养老基金缴费率、降低物流成本等)和融资优惠政策(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等),进一步优化资金的配置策略。三是对数据要素的优化运用。疫情期间,AI、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病毒研究、疫情防控、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未来,进一步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让数据为经济赋能,充分激活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的不期而来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有限的,不会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正如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所说“你要总是控制你自己做什么,把这当成你的目标”,我们只要坚定对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的信心,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应对,就能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变化,就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行稳致远。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现状及对策研究”(2010JZ26)。
作者简介:白永秀,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 7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