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十三五:一份漂亮成绩单时间: 2021-03-01信息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2020年第24期) 作者: 郭芳  责编:万山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在2016—2020年这5年间,中国在攻坚克难中书写了新的历史巨变——

        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占世界经济比重从2015年的15.5%提升至2019年的16.3%,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5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得到解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经济总量将突破100万亿元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一季度GDP同比萎缩6.8%,二季度转为增长3.2%,三季度回升至增长4.9%,中国经济运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复常态,全年经济总量将突破100万亿元。

        过去5年,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上升至2019年底的76.6%,宏观杠杆率高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

        过去5年,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发展潜力愈发凸显,拉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已分别达8.5万亿元、23.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

        新增长极加速崛起。

        与此同时,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优势互补、齐头并进。东部地区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拉动作用明显,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东北地区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等功能和地位不断提升。2019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6.7%,快于全国1.2和0.6个百分点。

        在经济提质增效的同时,“十三五”期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2.38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3.07万元,增速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连续8年下降, 2019年降至28.2%,已达到联合国20%~30%的富足标准。

        “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7%降至0.6%。2020年年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

        5年减税降费7.6万亿元

        过去5年,一项项精准有效的改革措施相继落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从2018年的第78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31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快的前10个经济体之列。

       “十三五”期间,通过降成本,征收了66年的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降低,2016年至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累计将达7.6万亿元左右。特别是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2.3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2020年1—8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8万亿元,预计全年超过2.5万亿元。

        其中,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允许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至明年缴纳,降低企业宽带、专线平均资费并重点向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倾斜等政策让不少民营企业获得感满满。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改革商事制度,优化政务服务,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缩短办事时限,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市场主体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6年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705.4万户,2019年底达到1.23亿户。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已达1.32亿户,前7月我国市场主体每天平均新增6.4万户。

        《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过去5年,一系列强调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政策密集出台,让企业家们吃下了“定心丸”。

        一系列的改革组合拳之下,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我国已有10家民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高于往年;入围门槛突破200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多元;税后净利润1.39万亿元,增长8%以上。

        2019年,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

        连续三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十三五”期间,我国连续3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1.54万亿元,今年在外部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我国自6月份以来就实现了进出口连续双增长。服务贸易大国地位继续稳固,2019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42万亿元,服务贸易规模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二。

        过去这5年,我国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4次扩容自贸试验区范围,数量由4个增至21个,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5年来,我国连续4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清单条目分别由2017年的93项、122项减至33项、30项,负面清单之外给予外商投资国民待遇。2019年公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鼓励目录总条目1108条,其中全国目录415条,与2017年版相比增加67条、修改45条,鼓励外资投资的领域持续增加。

     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连续下调关税,主动扩大进口;加大制度创新,提高开放质量……2017—2019年,在全球跨国投资连续下滑的背景下,我国吸引外资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201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415.2亿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二。今年1至8月,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实际使用外资仍达6197.8亿元,同比增长2.6%。

        根据《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2019)》,2019年,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98万家,累计外商投资企业达到62.7万家,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834个;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2602家。目前,有关部门正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提升我国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

        5年来,我国不断提升双向投资水平,2016—201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合计达6344亿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截至2019年末,共在1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4万家企业。

        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

        “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接近30%,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高速铁路总里程达3.5万公里,高速公路接近15万公里;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一项项重大工程惊艳世界;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G网络加速成型;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硕果累累,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建成运行,创新伟力持续迸发……

        过去这5年,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高铁、5G移动通信、第三代核电等进入世界前列,“超算500强”上榜数量多次蝉联全球第一,海洋工程、可燃冰开采等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5年来,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全球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这背后是持续不断的投入做支撑。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研发经费仍然稳步增长。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2.2万亿元,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成果产出更加丰硕,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到2019年的36.1万件,位居世界首位。

        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十三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1.01%稳步提升至2019年的1.45%,助推中国制造大步迈向中高端。

        另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1万家。2019年,169个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0以上。

    2021年即将开启新的征程,而科技创新将被放在各项任务的首位。中国经济航船将驶入新的壮阔海域。 (资料来源:人 民日报)